“我不给差评,主要是因为快递员知道我家地址”
一
有时候我真想回去当语文老师。许多大人已经没救了,小孩子大概还有得救。
就拿昨天的文章来说,《请呵护正常的“差评权”》,“正常”俩字写那么大,还是有人看不到。
咳,如果你是外卖或者快递员,我还能理解,毕竟身份决定立场;但如果你们不是……那,要去补一次体检吗?
要命的是,昨天有一篇关于外卖员猝死的文章成了刷屏爆款,我挨的骂就更多了。
看清楚了:我坚决反对滥用差评,迟到两三分钟或者等个电梯就给差评的刻薄鬼我也很鄙视;但我同样也反感那些“不要打差评”的倡议,更害怕那些“不敢打差评”的现实。
与事实不符的差评是污蔑,言不由衷的好评也是撒谎。倡导全社会用“好评”实现对一个行业的呵护,并以此树立道德标杆,一定会让行业的劣币驱逐掉良币。
因为当良币不值得。
看看这样的事实:
10%绝对不是一个小比例。也就是说,十单里头有一单,消费者其实觉得“不值得给好评”,但考虑到个人安全,害怕被打击报复,或者被骚扰电话,或者被寄丧葬用品,或者被砍,还是给了好评了事。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如果他是网络卖家,其他消费者就会被各种好评所蒙蔽,更多的人会买到让自己后悔的商品;如果他是快递,平台就会一直认为他的能力符合标准,他还会继续拖拖拉拉敲敲打打地工作下去。
这是件好事吗?
二
唯一值得讨论的,是平台的标准,也就是“当遇到差评时,当事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平台的惩罚很直接:罚款。
对一个有着数万从业者,大量外包兼职、几乎没有太高门槛的行业来说,搞什么思想教育和企业文化宣导并不现实,树立一个刚性的标准就是最好的“以理服人”。
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有人说“要教育为主”。这话对7岁以下的孩子也许有用。否则,别说成年,8岁以上我都不想说这种鬼话。
还有人说“不要罚那么多,意思意思就行了”,那请问是罚多少呢?一块二毛七?三块六毛八?罚到一天白干到底正常不正常?
就拿那篇刷屏的文章来说,主人公的经历的确令人痛惜。但是他很高的差评率,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消费者冷血无情?总得说一说吧。他打翻了小龙虾,导致“一天白干”,是不是很不合理?是不是应该消费者装作收到,外卖员装作没事,平台装作不处理?
我以前做新闻编辑,因为不仔细,搞错了一个数字,播出后吃了个等级差错,直接扣了半个月工资,那么,为什么不能只扣这一天的工资呢?我不是故意的,也一样早出晚归呢,最坏的是不是台里呢?
唯一需要提倡的只有申诉制度。就跟足球场的VAR和篮球场的回看一样。觉得这个差评有问题,申诉,讲理由,再认定。申诉有效,不但不扣钱,还有委屈奖,还能把客户拉黑名单;如果部分有效,比如说突然封路,路上见义勇为,导致迟到或者物损,也能不扣钱;但如果申诉无效,比如确实是摔了砸了,或者玩手机错过时间了,那当然应该照扣不误。连着三次申诉都无效,说明你对工作标准的认知有偏差,取消当年申诉资格。
这样一来,小哥的权益能得到维护,用户给差评也会更理性谨慎。
这才是我们应该劝平台做的事情,该担负的责任。否则,你把平台骂关了,小哥们未必会感激你的功绩。
三
还有一种抱怨,我觉得就不用花太大篇幅了:
消费者给差评,是他的权利;你不卖东西给它,也是你的权利。你非要把好评当做卖货的关联标准,不去关心差评是不是合理,不想多挣钱,肯定可以。人家选择其他的同类商品,当然也没问题。
买卖当然是双向的。只不过卖家靠这个过日子,所以总得谦恭一些。人家让你挣了钱,你还不让人家提点意见,总归不太好。就像我几个付费节目的社群,人家问啥问题我都尽量答,人家说背景音乐太响我就马上调,人家说别含着润喉糖录节目我就赶紧道歉说小的再也不敢了……这都是很合理的事情。
如果因为所谓的“同情底层”,我们放弃了这种合理,那是对其它行业的不公;如果因为个人信息泄露,我们不敢使用这种合理,那最终也会损害整个行业的生态。
我们的平台,不应该一边把自动罚款作为唯一的制约手段,点燃小哥对消费者的报复心;一边拼命展示“这个行业不容易”,呼吁大家“多理解,不给差评就是好人”。
我们的平台,应该成为合理标准的维护者,成为矛盾的缓冲区,既要消灭不合理的差评,也要消灭虚假的好评。
这才是我们需要呼吁的事情。
如果我们真的认可一个行当,希望它越来越好,希望更多有本事、有能力的人进入这个行业——
那就不能倡导大家放弃标准与规则,只去祭起情感的大旗。
一个背景声
“因为恐惧而给的好评,永远比差评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