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古时期的一些考证 (稿一)下

中华上古时期的一些考证 (稿一)下

庄子:“伏羲黄帝不得友”;司马迁:“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这说明事实上充斥阶级斗争和利益斗争。

阿伽门农在战争胜利后,顺利回到家乡,然而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对于阿伽门农在出征时因得罪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而以长女伊菲革涅亚献祭之事怀恨在心,便与情人埃癸斯托斯一起谋害了他。

奥德修斯回到故土伊塔卡,同儿子特勒马科斯一起,杀死纠缠他妻子、挥霍他家财的求婚者,阖家团圆。奥德修斯的事迹在荷马史诗中有详细描述。奥德修斯的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对自己私有财产的维护和对妻子忠贞的试探中展现了狡猾和阴险。

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王政时代是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罗马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一般称呼这个时期的罗马为罗马王国,这一时期的古罗马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其正式名称不是后来熟知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而是简单的“罗马”。

对王国的历史几乎没有确定,因为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书面记录存活下来,而在共和国和帝国期间写的关于它的历史主要基于传说。

罗马城的起源

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和神话传说混在一起。罗马城的起源也不例外。

罗马共和国 (古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拉丁文: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私有制产生后,天下大乱。那些能够建立良好秩序的,能够吸引人们,所以强大起来。那些不行的,就被推翻。完颜 成吉思汗 努尔哈赤,就是其他部落的兵民也都拥护了。

《金史》记载的完颜女真的历史,印证了这个古代阶级社会历史现象。姑里甸兵原来的首领失败,被完颜女真取代。黄帝时期应该也是这样。

“是时,诸部不肯用条教”———蚩尤就是这个情况。

“而跋黑以属尊,蓄异谋,不可制。诸部不肯受约束,相继为变”———黄帝开始也是这样,一败再败,但是最终胜利。这也是历史趋势,人心向背。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朦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阪泉的位置最可能是

今山西省运城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解州盐泽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炎黄争夺盐池, 后来蚩尤占领了这个地方,然后又在这里蚩尤被打败。

位于北京平谷区山东庄村西侧庙山上的黄帝庙和庙北渔子山上的黄帝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两处。

平谷是自古人类繁衍生息的洞天福地,这里有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有以上宅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平谷于西汉高祖十二年三月初置县,在西汉时期更创建了山东庄黄帝陵下的黄帝庙。2005年8月在金海湖畔召开“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的学术论文80余篇,汇成《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逐鹿之战是逐鹿县

涿鹿之战后,从山西省到山东省全面消灭蚩尤主力。在河南的战争也很激烈,时间不短。

《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自黄帝画野置监,唐、虞分州建牧·····”。黄帝时代已经划分区域,设立监督。到了尧舜,已经出现州的区域划分。这是社会管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云,高高在上,有风雨雷电,所以适合做官名。黄帝时代的人感觉到云中孕育着风雷雨雪,冷暖祸福,由敬畏而崇拜,故黄帝族五个管理职位以云为名。

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黄帝)百官都用云来命名,军队也称云师。设立左右大监,监察各方诸国。各方诸国和顺,在祭祀天地神灵的封禅大典中,参加黄帝主持盛典的非常多。黄帝获得了宝鼎,推算日辰历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来治理人民。)

蒙古语和日语发音相似,都是敬语多尊重人,日本的绳纹人是东北过去的。都是黄帝族到东胡的语言一脉相承。所以,日语与蒙古语有一些相似。

黄帝在东北方向也有重要部署

井沟子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双井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自然村北约 400m 处,其年代初步判断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前后。墓葬人骨所拥有的北亚蒙古人种性状与鲜卑、契丹颇为一致,而且井沟子遗存所反映出的游牧文化气息,符合历史文献对“东胡”地域的记载。

井沟子西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井沟子(西拉木伦河北支)西侧的山坡上。2003年进行发掘。其年代大体相当于兴隆洼文化晚期。遗址还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存。

鲜卑来自东胡,鲜卑自称黄帝族后裔,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黄帝族证明来自红山文化。

沈阳承德来到北京

######################################################################################

从山海经和各方面资料看,轩辕黄帝在少昊之前。应该是这样,颛顼之后,大首领位置被帝俊接任,帝俊的范围还包括中亚,所以能够延续轩辕黄帝时期的昆仑天下的名号。

可能是这样———有熊氏——轩辕·昆仑·昊天上帝——少昊——颛顼——帝俊———帝鸿——帝喾。

轩辕黄帝接触了车轮技术,天下更加大一统。继续向西发展来到里海波斯湾,这就是昊天上帝·昆仑黄帝,这个时期,从东往西有多处昆仑丘墟玄圃。在少昊晚期出现混乱,颛顼拨乱反正,然后是帝俊时代。当中央政权退缩后,受到影响的白种人后来发展起来向东。这就是阿拉伯人古波斯人外表的改变,印度雅利安人的由来。也在中亚和新疆一带形成早期的图兰人种。在中亚西亚新疆的白种人,被商朝时期的蒙古人种所征服,这就是现在图兰人种。

欧洲的古希腊和法国南部是欧洲早期人类所在地,是非洲人和近东人与一些白种人共同形成。欧洲中部北部东部,是高加索白种人进入的,形成各地不同的族群,如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等。蒙古人种也很早进入欧洲。一万年前的蒙古人种已经来到芬兰湾波罗的海。

######################################################################################

黄帝在为什么去黄山

黄帝不可能生活在山上,及时在山上也不可持续。来到黄山应该有这样的原因:清剿蚩尤残余势力,勘探江山地理,采药,狩猎,好的木材,找矿。正好就近砍伐树木进行冶炼。注意,这里并没有黄帝陵。

山海经夸张各个山有矿产宝物,其实就是这个愿望的反映。从山海经可以发现,首先是寻找玉矿和金属矿。

《帝王世纪》:或言(黄帝)寿三百岁,葬于上郡阳周之乔山。

①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古称“桥陵”。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史记》: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东边到达渤海,登上丸山和东岳泰山;西边到达崆峒,登上鸡头山;南边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与诸侯在釜山合符;而建都于涿鹿山广平山下的平地。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居所;环绕着军队构营以自卫。)

①丸山(山东省临朐县境)

②空桐(甘肃省平凉市西,属六盘山)

③熊山(湖南益阳境)

《史记新注》: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传说中的姬、姜两族生活的区域(湟、渭流域)内,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先民活动的大量遗址、遗物。著名的如:甘肃秦安大地湾(距今六、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距今六千年)、宝鸡北首领(距今六千年)、甘肃临洮马家窑(距今四、五千年)、广河齐家(距今三、四千年)、陕西西安客省庄(距今四千年)。在上述地区还发现了距今四千年前后的原始铜器。说明了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祥地。传说中的炎、黄时期应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体相当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前期。在姬姓建立的周王朝统治的数百年间,人们纷纷把古代的蚕桑、衣裳、医药、井臼、舟车、弓矢、宫室、文字、历法等重大发明全都归属于黄帝及其大臣。然而,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先民遗物中,就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纺轮和木桨,说明长江流域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原始农业、纺织、舟楫等并非姬姓黄帝一族的发明。不仅如此,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距今五至六千年)、龙山文化(距今四千年),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屈家岭文化(距今四、五千年),长城外大、小凌河的红山文化(距今六、七千年),都有着与黄河中上游大体相同的发展进程,也有种种发明,共同创造着中华古代文明。

后世托名黄帝而传世了很多著作,如医药等《黄帝内经》、讲帝王治国之道的《黄帝四经》(《黄帝书》即《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黄帝阴符经》、《十六神历》,《黄帝兵法》、《黄帝夏氏占兵气》六卷、《黄帝十八阵图》二卷、《黄帝问玄女之诀》等等。

《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①姬水(今陕甘的渭、湟之间)

②姜水(经岐山、扶风、武功入渭之岐水)

考古工作者在传说中的姬、姜两族生活的区域(湟、渭流域)内,陆续发现了黄河中上游的产生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河南的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出现在河南、陕西、山西的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先民活动的大量遗址、遗物。著名的如:陕甘地区的秦安大地湾(距今六、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距今六千年)、宝鸡北首领(距今六千年)、河北地区的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甘肃临洮马家窑(距今四、五千年)、广河齐家(距今三、四千年)、陕西西安客省庄(距今四千年)。在上述地区还发现了距今四千年前后的原始铜器。说明了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祥地。传说中的炎、黄时期应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体相当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前期。

######################################################################################

蚩尤

蚩尤考证

2017-03-01 18:09

2019-12·16修改

中华上古时期的文明遗址如满天星斗,恰恰是人们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结果。这样广阔的发展,不是一个地方所能实现的。新仙女木事件后,黄色人种基本上是华胥族群发展起来的。早在女娲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中央政权的雏形。

通过现在考古学的成果,可以确定,伏羲-太昊时期的文明大发展,人口大增长,是蚩尤九黎族兴旺的根本原因。据传说记载,九黎族蚩尤有很多神奇兵器。炎帝族落荒而逃,黄帝族九牛二虎才能战胜,这样的能力水平,是不会太落后的。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湘中娄底市新化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西南140公里就是高庙遗址。大熊山是蚩尤祖山,至今留有蚩尤屋场、蚩尤谷和春姬峡(春姬系蚩尤妻)遗址。大熊山还是黄帝临幸地,《史记》有“黄帝登湘熊”的记载,现有蚩尤谷、春姬峡、大熊峰、九龙峰、川岩江五大旅游景区。

根据现在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传说相印证,蚩尤九黎族的主要起源地,从浙江安徽到湖南西部的高庙遗址,向北延伸到河南河北山东。蚩尤没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急于扩张,结果战线拉长,还死打硬拼。

蚩尤战败后,一些余部退到湖南西部,因为这里是祖先故乡。

司马迁《史记》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据考证,“熊湘”即指大熊山。南宋祝穆名著《方舆胜揽》亦称“山川熊山,己昔黄帝登熊山,意其此也”。该山古寺遗址发现有“轩辕黄帝游此山”的碑记。当地民间盛传,黄帝南巡,大熊山引导至此,故名熊山。这里是蚩尤故里,苗瑶族的发祥地。

大熊山应该是因黄帝有熊氏得名。黄帝在这里象征性举行仪式。

蚩尤应该是黄帝对蚩尤的贬称。

黍与黎的象形字分析,很明显有着密切的关系。黎城文博馆的隋代《重营九级浮图碑》,记载黎城一带是“炎帝获嘉禾之地”。黎民是把蚩尤人奴隶用来农业生产。

重黎可能是管理蚩尤人奴隶进行手工业和建筑开矿修路的管理部门。

黄帝族炎帝族还受到母系社会影响,女字旁姓氏。蚩尤没有。

从目前考古发掘成果来看,焦家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后鲁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种种迹象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鲁北地区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已经产生并不断强化。在发掘区北部发现了6 座被毁大墓,非常有意思。这6 座大墓,每座都是一椁一棺的形制,从墓葬形制和陪葬品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应该很高。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考古人员发现,墓葬中墓主人的腿骨、头骨有被破坏的现象,而且陪葬的陶器、玉器也多被砸,破坏痕迹明显。从考古发掘的情况判断,6 座大墓是在入葬后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被破坏,因此很可能是当时聚落的“高层权力斗争”的结果。

新沂,江苏省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北接山东郯城县。

花厅遗址位于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西麓,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为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

1952~1989年先后四次发掘,已清理墓葬78座,墓葬大多为长方形墓坑,其中有大墓10座,墓中有用婴幼儿和少年人殉葬的、随葬品有多达上百件的,以陶器和玉器为主。陶器多具有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大墓中用婴幼儿和少年人殉葬,说明当时部落首领人物死后使用人殉已成为通行的礼俗。而小墓的墓坑窄小,有的墓仅有1件随葬品,与大墓形成鲜明对比,又反映出当时贫富对立已很严重。

参考 章丘焦家遗址 花厅遗址,出现的私有制战争。章丘焦家遗址的内讧,导致蚩尤占领。大汶口文化在花厅遗址时间段是蚩尤文化,北上占领了晋冀鲁豫。花厅遗址可推测蚩尤北上时间。

大汶口文化是女娲伏羲发展而来的。从大汶口文化在距今4500年才消失,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还有大汶口文化的奴隶和各方面残余。所以,出现黄帝接受内地的假与伪的情况,所以出现九黎乱德的局面。颛顼彻底的终结了。

湖南大熊山到江苏新沂市花厅遗址,是蚩尤向北发展路线图。大墩子遗址和花厅遗址是蚩尤北上的产物

大墩子遗址,位于位于苏鲁边境,属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下层为青莲岗期,中层为刘林期,上层为花厅期。

将军崖石刻向西偏北110公里是大墩子遗址。

蚩尤带领南方人向北征服冀鲁豫苏,形成蚩尤集团。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地区被称为“九黎之都”。

蚩尤冢,位于汶上县城西南十九公里的南旺镇。今据《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

有关专家根据资料记载,对蚩尤冢进行了全面论证和考古勘探,证实汶上乃是历史上蚩尤部落的主要栖息地,是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有史料载“战于黄河下游泗,济蜀流充斥的平陆之野”(泗,即泗河;济,即济水;平陆,即现今山东汶上县)。蚩尤被杀,被分埋葬于汶上、巨野等地(蚩尤四冢之说),其首级葬于阚里(现即汶上县南旺镇)。

旧时,寿张县(包括今台前县)境内有两处蚩尤冢。一处位于今濮阳市台前县城关镇,后三里村东南约300米处,本地人称蚩尤坟,修筑年代不详。

阚城,地名又称“致密城”或“殷密城”,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上古城池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北宋晚期毁陷于地震和黄滥。致密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南旺湖区,经调查,这里是上古蚩尤部落活动的中心地。

史记记载,秦汉还有祭祀蚩尤的,这是为了祈祷军事行动的胜利。蚩尤在古代传说是很能打胜仗的,并不是认同蚩尤是祖先。

######################################################################################

黄帝并不是短时间消灭蚩尤的。

始祖山,原名叫具茨山,是中岳嵩山的余脉,位于河南禹州、新郑、新密、长葛一带。为古有熊氏的发祥地,具茨山中发现有远古奇异的岩画、壮观的城堡、神秘的石棺墓葬。《史记》载黄帝曾登此山: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始祖山主峰是风后岭,黄帝把风后分封于此。风姓来自华胥,女娲伏羲的风姓也是来自华胥。{华阳故城别名卸花城,古华国的国都,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华阳故城就在禹州、新郑、新密、长葛的中心地带。恰恰证明这是黄帝初期的风后,风姓的首领在这里,因此沿用华的地理名称。

有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这是黄帝来到这里时的一个政治中心。少典是少典,不是有熊氏。

可参考

《黄帝文化与具茨山文化圈》尹全海 张新斌 -中州学刊2010年第05期

新郑为黄帝故里“轩辕丘”与“有熊之墟”之所在。

《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又以为号”。

《帝王世纪》:“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郑西南部因外应力作用与流水侵蚀而形成了峰谷相间的低山区,属嵩山山脉东段,“主要位于巩县、荥阳和密县境内……山势比较低缓,海拔400—900米,大部分相对高度500—600米,属深低山类型”。在新郑、新密、禹州三县(市)交界处,属于嵩山余脉的具茨山,又称大隗山,为这一组山系的代表性山脉,其主峰风后岭(今称始祖山)。

编造少典从帝喾后期就开始了。所谓少典是炎黄的老爸呀起源呀,明摆着胡编乱造。黄帝消灭蚩尤的时候是有熊氏,在河南一带活动过,然后向西北进军。在河南时期应该存在通婚现象。

百度百科 阿兹特克人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就没有使用过轮式车辆,有趣的是,他们却制作了大量的有四个轮子的动物泥塑。

阿兹特克人的方方面面对证黄帝时代传说。

黄帝族战胜蚩尤,在河南掌握青铜器,在少典和有熊国联姻,在河南建立城市。

注意

有熊国、少典、有蟜氏、附宝——————不能混为一团。这是几千年来一直被各种企图弄得乱七八糟莫衷一是自相矛盾。

很有可能,一位黄帝族大首领来自河南,他的父亲或氏族叫少典。

《竹书纪年》卷上:“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

百度百科

少典,也称有蟜氏,《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其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主要活动于今中原一带。

————————————————————————

这个———少典,也称有蟜氏,明摆着语无伦次。

与附宝的百度百科完全矛盾

到底是父亲,还是母亲?

少典和有蟜氏是一回事还是夫妻双方?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人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记述的非常详细: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头,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 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上古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省、市、县、乡的区域概念,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凭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标明有熊国的地域范围南有颍水,北有大院隗山。可见有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这大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说,原始社会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黄帝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包羲太昊伏羲氏娶有蟜氏女,登少典妃位,名附宝。

————————————————————————

公孙、少典、有蟜氏的事实真相被后来所编造歪曲

最通常的说法是:包羲太昊伏羲氏娶有蟜氏女,登少典妃位,名附宝。

——————————————————

这个说法还有些可信。少典氏和有蟜氏是中原大的部族,炎黄与之通婚。

河南

在新郑、新密、禹州三县(市)交界处,属于嵩山余脉的具茨山,又称大隗山,为这一组山系的代表性山脉,其主峰风后岭(今称始祖山),海拔高度则达793米。

河南新郑市的始祖山景区,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始祖山,又名南石山,原名风后岭或风后顶,是具茨山系的主峰。其实这应该是女娲伏羲时期的遗迹,黄帝族继续继承。风姓是女娲伏羲,风后,夏后都是王的意思。为什么是后,因为不是第一代。

《山海经》有专门的“大騩山”的记载。如《中山经》有:“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又,“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这段文献前后所述及的浮戏山、少室山、太室山等均在今新密附近,反映大騩(隗)山的方位,与具茨山是吻合的。《山海经》“中次一十一山经”亦载:“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元和郡县图志》第五云:“大隗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之大隗山,潩水源出于此。”《路史》又载:“大隗氏见于南密记谓大隗氏之居,即具茨也,或曰泰隗。昔者黄帝访泰隗于具茨。”因此,具茨山之所以称之为“大隗山”,就是因为这里曾是黄帝时期重要氏族“大隗氏”之居地,大隗君为黄盖童子,黄帝登具茨见大隗的最大收获是得到了“《神芝图》”。

可参考

《黄帝文化与具茨山文化圈》《新密的历史和文化·上篇(中共新密市委党校 张怀洲) 》

黄帝宫

黄帝宫,又名云岩宫,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35公里处,新密东南刘寨乡境内。曾是轩辕黄帝建宫筑殿、练兵讲武、研创八阵图的地方。

曾是轩辕黄帝建宫筑殿 。相传黄帝初战蚩尤失利后,退居此地,潜心养志。用风后、力牧为相,研兵习武,整饬兵马,至今还有养马庄、仓五村、拜将台、宫殿、轩辕门、讲武门等古建筑遗迹。

一处古文化遗址位于黄帝宫宫殿区北部一百多米处,距今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

此前文物工作者先后在黄帝宫内的三座古城堡上发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遗物,对其中一座古堡上的文化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了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骨器、石器等一批文物。又在黄帝宫北部西马庄村发现了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大型古文化遗址,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这几处遗址密布于黄帝宫周围与武定河沿岸,总面积在数百万平方米以上,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中原活动提供了实物和考古学依据。

新密

三皇之世初为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

五帝之初为黄帝之都轩辕丘,帝喾时期为祝融氏之墟,五帝尧之后为郐国之都城所在地。

河南省新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带、大隗具茨环列为屏,溱洧两岸古文化遗址密布,莪沟北岗裴岗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多年历史。在全市范围内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址12处、仰韶文化遗址11处、龙山文化遗址11处,其他还有二里头和二里岗等文化遗址多处。特别是溱洧二水交汇处的中心区域内,有黄帝古都轩辕丘;有黄帝先祖少典氏的方国有熊之墟;有黄帝后裔祝融、郐人和郑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郐国故城和古郑城;还有夏启建都的新寨遗址;西周密人建国的密国都城;炎帝时补人建都的补国城,这些大小带有都邑性质的古城址共有11处,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古都群。

古城寨遗址

新密古城寨遗址就是黄帝古都轩辕丘。位于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村溱水东岸,城址面积17万平方米,城墙内外有护城河,城内中心位置发现有大型宫殿基址和廊庑式建筑,2000年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古城寨遗址与新寨遗址一起,被国家启动的大型文化建设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为四个重点研究项目。

轩辕丘----黄帝建都遗址。轩辕丘在新密、新郑两市交界新密一侧。《史记》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大清一统志》记载,“轩辕之丘在新郑西北故城25里。”但在新郑境内,考古专家经过长期苦苦找寻都没找到,200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考古发掘,发现大樊庄村古城寨城址是仰韶至龙山文化城址,经专家论证,有专家认为,从地望和文献记载看,这里就是黄帝故都轩辕丘。

在城区内外发掘得出来的文化遗存,有仰韶晚期的,有龙山早、中、晚期的,还有其他文化遗存,但以龙山早、中期为主,距今约4000至5000年,正好和黄帝文化的年代相对应,

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夏,中华民族起于此。”华阳汉属密县,今属新郑。

新郑附近有华城,有华阳亭,就是古华胥国。古书上往往说豫州有华山,豫州即当于河南省,所说的华山,在洛水东边,大概就是现在的嵩山。在登封、禹、密数县间,古人称做华,这里又是夏朝的兴起地。

我们自称中华,从前又称华夏,就起源于此。古时新郑附近最多薮泽,水草丰盛,禽兽众多,适合于游猎,黄帝当时是游牧部族,在那里最相宜。他这一族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

对华阳故城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城南有丰富的商代二里岗期、龙山文化遗存,城东及东北部为西周时期遗存,城壕上层还出土有仰韶时期遗物。这些重要收获,不仅填补了华阳故城遗址以往无新石器文化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空白,并且对研究商周时期华族华国历史及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河南新郑市的始祖山景区,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始祖山,又名南石山,原名风后岭或风后顶,是具茨山系的主峰。其实这应该是女娲伏羲时期的遗迹,黄帝族继续继承。风姓是女娲伏羲,风后,夏后都是王的意思。为什么是后,因为不是第一代。

######################################################################################

《竹书纪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

应该有800年。记载尧舜的在位时间都超过40年

淇县黄帝坟,河北清河县黄帝坟,正宁县五顷原黄帝冢。北京平谷山东庄黄帝庙陵。黄帝不是一个。

《礼记·祭法·正义》和《春秋命历序》:“炎帝八世,五百二十年”。

———————————————————————————————

炎帝的传承被颛顼终结。炎帝应该起始于公元前3250年。后期与神农氏结盟,本来想取代神农氏,被黄帝战胜。

炎帝子孙————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颛顼与炎帝族群曾经大打出手。

夸父渴死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是大规模水利用于战争。

这也导致后来尧舜让禹族从四川来搞水利,共工-应该是颛顼族自己重新的共工,被流放的远远的。这个新共工应该是想大显身手,引起尧舜的警惕。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吕墟

为西陵古部落废墟,一说在今河南西平县吕店乡,今称嫘祖镇。

另有传说十二处,如湖北黄岗说、浠水说、宜昌说;四川盐亭说、叠溪说;河南开封说、荥阳说;陕西白水说;山西夏县说;江苏吴江说;山东费县说和浙江杭州说等等,是蚕神嫘祖的故乡。

西陵亭

《声类》释:“墟,故所居也。”即古人居住过的遗址。由此可见,“吕墟”应为当地人对“西陵氏”部落遗址的“俗称”。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

西平故城在师灵,师灵镇西6.5公里就是嫘祖镇董桥村,董桥遗址位于嫘祖镇董桥村东南缓坡岗地。

这就对上了号。

《水经注·潕水》载:“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可见,西汉时期的“西平县”本名西陵县。这里位于汝水沿岸,西距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约35公里,正是远古时代女娲、伏羲氏居住的地方。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嫘祖镇

位于西平县西部,距离县城35公里处,东靠师灵镇、杨庄乡,西临舞阳县辛安乡,南与芦庙乡相连,西南与出山镇、舞钢市枣林镇毗邻,北与舞阳县吴城镇接壤。是漯河、舞阳、平顶山三县、市交汇处。嫘祖镇原名吕店乡,2016年3月26日,根据《河南省民政厅关于西平县撤销吕店乡设立嫘祖镇的批复》(豫民行批〔2016〕4号),撤销西平县吕店乡建立嫘祖建制镇。

董桥遗址

位于嫘祖镇董桥村东南缓坡岗地上,南临西草河。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高出河床地约5米,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东周文化及汉代文化等不同时期文化遗物。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西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河南西平嫘祖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西平县举行。来自中华炎黄文化研讨会、中国姓氏研究所、河南省炎黄文化研讨会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院、北京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云集西平县,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蚕神嫘祖故里地望、嫘祖文化及嫘祖文化产业开发等进行了学术探讨。 专家最终认定:西平县吕店乡的董桥遗址就是嫘祖故里。2007年6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顺利通过了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的评审验收。

嫘祖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箰焉。

《纲鉴易知录》:西陵氏之女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后世祀为先蚕。

①江水:长江 ②若水:雅砻江 ③高阳:颛顼 ④有圣箰焉:有大德于民

西阴村嫘祖庙 西陵是河南西平县还是山西省夏县西阴? 也可能是西阴文化,这里的各方面客观条件更充分。

嫫母

《帝王世纪》:黄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累祖(嫘祖),次妃方雷氏曰女节,次曰彤鱼氏,次曰嫫母。

《帝王世纪》: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帝王世纪》:嫫母,黄帝时极丑女也,锤额顣頞,形粗色黑(即额如纺锤,塌鼻紧蹙,体肥如箱,貌黑似漆),今之魌头是其遗像,而但有德,黄帝纳之,使训后宫。

①相传嫫母为中原之南的苗族后裔(倭傀)。

——————————————————————————————

嫘祖嫫母的这些传说之处,应该是重要活动地点。

《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今河南省襄城县南)铜,铸鼎於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南)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陕西省蓝田县西),其弓曰乌号。”

①《史记新注》:黄帝开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下面铸鼎。宝鼎铸成后,有条龙垂着长须,从天而降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大臣们和后宫嫔妃跟着骑上龙的有七十多人,龙就飞上天了。剩下的小官员们不能骑上龙,就都抓住龙的胡须。龙的胡须被揪掉了,落了下来,黄帝的弓也落了下来。百姓们仰望着黄帝飞上天去了,就抱着他的弓和龙的胡须号哭。所以后代人们把这个地方叫作鼎湖,把那个弓叫作乌号。

黄帝姬水————这是黄帝族向西进军,先是在河南灵宝掌握青铜器,然后向西进军。

《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

“姬水”地望在何处?历代史书无明确记载。一般学者认为,是指从今麟游流出而南流入渭河的漆水河(在今武功县境内,历史上属宝鸡市管辖)。“姬”“漆”谐音。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认为:“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实际是指今横水与雍水相汇于岐山而形成的湋(沮)水,俗名称“后河”。湋水东南流经扶风、武功而入漆水河——引者注)。而神农氏所居的姜水则在今宝鸡南七里的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城南有姜水。相传神农氏妃有蟜氏曾居住于此。则姬水、姜水相邻,正合炎黄双胞族之说。”

当然,我们说宝鸡为黄帝东迁的“第一个”居住地,还有其他史料作依据。《史记》载,周人始祖弃曾被封于其母姜嫄的封地“邰”。邰在漆水河之畔。所以,古漆水为周人的发源地。这里分布有众多的郑家坡类型的先周文化。我们知道,黄帝为姬姓,周人亦为姬姓。传说周人为黄帝的后裔。那么,后裔居始祖之居地也在情理之中。《水经·渭水注》载:“应劭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陈山”即“陈仓山”。传说黄帝的臣子岐伯为药圣,当年岐伯生活的岐阳村仍在。经专家考证这里确为岐伯“尝味草木,宣荣疗疾”之地。传说黄帝的另一个臣子大鸿也“葬雍”。“雍”为今凤翔地区。《史记·封禅书》记载的秦灵公设“上畤”祭黄帝的“吴山之阳”,也距漆水河不远。从地缘关系看,黄帝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即黄帝见广成子的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市)亦距宝鸡不远。《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宝鸡距桥山(今黄陵县)仅有二三百公里的路程。所以,刘起釪先生在《姬姜与氐羌的渊源关系》一文中说:“黄帝族在未向中原发展以前的居住活动地区,就在东起渭水北境,自陕西中部,西迄甘肃之境的地域。”这种“黄帝族发祥于渭北黄土高原”(张岂之语)的观点可以说已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