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浙东萧山抗战历史报告
来源: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进攻卢沟桥和炮轰宛平城为开场白,全面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大幕,此即 “七七事变”。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举国危急!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划分全国5个战区,京沪杭地区为第三战区。第三战区浙东守备区指挥官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浙东守备区主力位于杭州、萧山、宁波附近。其中,第10集团军下属70军63师负责驻防钱塘江南岸。1937年8月中旬,上海战事爆发。8月13日,日军第3师团和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在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率领下向中国进发。23日,即发起登陆作战行动,点燃了淞沪会战的大火。11月11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战场,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而告终。12月24日,浙江省会城市杭州沦陷。1937年底,62师、63师等部队向杭州方向回撤,退守钱塘江南岸。此后,中日双方隔钱塘江对峙交战达2年之久。
一
1937年7月,奉第10集团军命令,萧山县政府征集民工在盈丰至长山一线修筑防御工事,并沿江建成3800余米军事埂一条,碉堡12座。11月6日下午3时起,7架日机在萧山县城火车站、钱塘江边及西兴等地投弹20余枚,致使平民死伤50余人。这是已有史料记录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萧山。11月30日,日本木更津海军航空队11架飞机从台湾起飞,轰炸萧山县城,民众被炸死近200人,炸伤1000余人,炸毁房屋5000余间。轰炸后不久,县长厉家祯擅离职守,萧山县一时陷入无政府状态;湘湖师范学校迁离萧山,开始流亡办学。12月23日,浙江省政府下令炸毁新建的钱塘江大桥,阻滞日军南下。24日,日军攻陷浙江省会城市杭州。萧山与驻杭日军隔江对峙局面形成。
防守钱塘江南岸一线主力先后是国民革命军63师、62师等部队。1938年元旦,白崇禧代表蒋介石偕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到金华,召集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第2集团军总司令廖磊和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举行会议,会商浙江前线军事部署,决定钱塘江南岸由刘建绪部负责、北部由廖磊部负责。第10集团军将第62师、63师和192师等兵力部署于杭嘉湖和萧山地区。1938年6月29日,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组建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下设8个支队。组建后,第二支队、第五支队等部队守卫钱塘江南岸。中日双方在钱塘江两岸你来我往,日军采用飞机轰炸和炮击等方式,中国军队则通过偷渡夜袭等办法。1937年底至1939年底,历时2年多,钱塘江两岸的战争状态以对峙为主,交火为辅。
1938年3月,黄鼐出任萧山县长,不久县政府迁址河上办公。黄鼐到任后推动了萧山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救亡运动得到蓬勃发展。随后,中共党员张若达与傅彬然等人创办了“萧山县抗日军事工作队”。5月,萧山县根据《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计划组建抗日自卫队。应县长黄鼐的要求,组织上抽调党员进入自卫队,发挥骨干作用。萧山县国民抗敌自卫团成立时自卫大队下辖3个中队。县长黄鼐任司令,原戴村区区长戴若愚任副司令兼自卫大队队长,中共党员张若达任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郑至平任参谋。不久,原萧山县特务警察队被改编为萧山县国民抗敌自卫团独立中队。至此,萧山县国民抗敌自卫团下辖有4个中队的兵力,各中队政治指导员均由中共党员担任。7月,中共省委常委、宁绍特委书记顾玉良在萧山召集自卫队中的党员建立了“中共萧山特别支部”,郑至平任支部书记。萧山特支在自卫队内以“读书会”等形式,秘密吸收革命青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自卫队中的多数班长和近四分之一的战士先后加入了“民先”。
1938年3月26日,在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的推动下,萧山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在所前成立。政工队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和组织抗日救亡的具体工作。1938年11月,政工队改组并设立了南乡、东乡和城区3个区分队,中共萧山县工委则在政工队中建立了党支部,刘茂文任书记。1939年1月20日,萧山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创刊发行第一期《前卫》杂志,旨在宣传抗战救亡。至1939年春,政工队中已有中共党员30余人。萧山政工队成为浙江省抗日救亡工作成绩较为显著的政工队之一。此外,1938年4月,萧山县第一届抗日自卫委员会成立;7月,《萧山日报》在河上正式发行;8月,萧山县第二流动施教团成立。整个萧山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
1938年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在萧山县的“蜜月期”。此间,周恩来、方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黄绍竑(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国民党第10集团军总司令)、宣铁吾(国民党91军军长)等均巡视过萧山这一浙东前哨。但不久,因为县长黄鼐思想激进,重用大批共产党员,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要求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撤换黄鼐。10月底,黄鼐被撤去萧山县长职务。萧山县的国共合作,除前期1938年初至1938年10月两党并肩作战外。1938年11月至1940年1月间,始终处在国民党的不信任、限制、监视下的中国共产党,排除困难,积极投入抗日统一战线事业当中。国民党中统特务不顾国共合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抓捕萧山党员,破坏萧山党的组织。不少共产党员身份暴露后,被迫离境。
二
根据现有资料,因地处钱塘江天险南岸,萧山县成为日军在浙江实施细菌战的首害之地。1937年10月20日的《东南日报》记载:“(本报十九日萧山电)今日下午一时三十分,本县据报有敌机三架袭杭。约二时许,敌机果经头蓬飞来,二时二十五分飞回本县上空,在襄庄西兴,江边一带上空盘旋,散下类似棉花弹之物甚多,满天飞舞,渐渐下降。敌机旋向长安飞去。事后经人检查,该项类似棉花弹之物,下地即渐溶化,变成柳絮状态,不知有何作用,当局现正从事化验,据推测或系毒菌。”寥寥数笔,不再有下文,留下一个是否日军最早在浙江使用细菌武器的谜团。10月28日的《申报》有更进一步记载:“二十日下午二时二十分,敌机三架,由杭飞来,在本县西乡襄庄江边上空盘旋,散下状似白色棉花糖之物甚多,满天飞舞,其质地中合有黏性,旋为化成粘性固体物,想其投下毒药无疑。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又来敌机三架,在东门外头蓬一带投下风化药状黄色细粉。”
至1939年,日军投掷细菌的罪行逐渐明朗。1939年6月7日,日军飞机在萧山东片多个乡镇投下白色絮状物体。《萧山日报》的《敌机投下白色絮状物 头蓬靖江乡民中毒 发生上吐下泻四肢麻木等症》一文记载:“本月7日,敌机在头蓬、南阳等乡,投下白色絮状毒物。兹经记者在头蓬、靖江、南阳等乡探询,据云,自此项白色絮状物落下江后,有被其触及眼珠者,不久,眼球即行红肿,旋达头部,其人即入昏迷状态。毒物落水后,有人饮之,即发生上吐下泻之症,并有四肢麻木抽搐等状。自此项絮状物发于水中时,即变为鱼鳞状之物浮在水面,翌日,可变为黏液体,仍浮在水面云。”6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赭山,其过程中同样投下大量白色棉状毒物。同日,日军飞机还在坎山等地投掷毒气弹。6月13日,日军出动飞机在义盛、靖江乡上空投下细菌弹,不少乡民感染后,上吐下泻,四肢麻木,惨死在疫病中。7月3日的《绍兴新闻》记载萧山瓜沥难民陈邦尚的描述:日机在瓜沥一带投掷大量白色毒物,他(陈邦尚)儿子口渴饮了此地水,就急发病痛并严重吐泻,幸及早医治才免一死。
1939年夏季,萧山全县疫病流行,因疫病以致死亡日有所闻。县政府派员开展驻地防治,县立医院赴头蓬等地打疫苗。《时疫杀人》一文记载:“疫势更猛,最普遍之病象者为上吐下泻,乃疟疾等症。更可奇者,凡患疟疾者,皆口吐红痰,因之死亡相继……如霍乱、疟疾、伤寒等症,蔓延最烈,因些丧生者,亦日有所闻。市上各医生,门厅如市。”
三
1940年,日军发动钱江战役,改变了2年多来双方隔江对峙的局面。1月22日凌晨,日军第22师团第86联队数百人在四堡(今钱江二桥附近)以大雪为掩护,在汉奸带领下,在盈丰六百亩头偷渡成功。日军突破防线,并迅速南进,抢占了荏山制高点。随后长驱直入,进攻县城东门。清晨,另外一股日军数百人又在钱江轮渡码头附近强行登陆,对县城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至上午10时许,县城沦陷,国民党萧山县政府被迫再次南迁河上镇。1月23日,日军南侵临浦、尖山,西窜义桥,东犯衙前、坎山,大量使用毒气弹。国民党军队在与日军的交战中全线溃退,但仍坚持战斗,先后在城南、义桥、许贤、衙前等地狙击日军。24日,据守浦阳江西岸和萧山外围的79师、190师及浙抗卫第一支队等部队全线反击,收复临浦、义桥、白鹿塘、所前等地。192师蒋鑫团也奉命增援,并进驻沈村。2月11日,日军大举进攻国民党第10军军部及下属79师、190师。此次浙东萧山会战中第79、190两师伤亡过半,配属炮兵损失惨重。17日,国民党军192师119团在塘坞村村民沈佩兰协助下,全歼日军一个辎重中队200余人,是为萧山抗战以来取得最大战绩。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发于右任书“国而亡家”匾额,嘉奖沈佩兰。19日,浙抗卫第八支队在衙前一带被日军包围,数千官兵几近全军覆没。
此后,双方陷入激烈交战,中国军队几度兵临城下,但始终不能收复。共产党领导下的浙西抗日游击武装郎玉麟部参加钱江战役,反攻萧山县城。1月25日,中共浙西特委组织部长彭林率领该部潜伏城南,攻入县城与敌激战。2月5日,郎玉麟、彭林率游击队夜袭萧山县城,烧毁敌营房多处。部队修整期间,郎玉麟赴丽水向省委书记刘英请示工作,并回浙西组建“浙西第二经济游击大队”。钱江战役至浙东萧山会战以来,中国军队击毙和重伤日军第86步兵联队主力2000余人,击伤联队长真田穰一郎大佐,自身伤亡数万人。中日双方再次回到互相对峙的平衡之下,日军开始修筑炮台等工事。钱江战役后,浙抗卫下属8个支队整编成4个纵队。不久,又被蒋介石下令整编为第10集团军下属暂编第9军,下辖3个师。
日军巩固阵地后,以萧山县城为据点,多次在浙江扩大侵略战争。萧山成为日军发动宁绍、浙赣等抗日战争时期重大战役的出发点之一。1940年10月,日军在苏、浙、皖地区发动“十月攻势”,其中一路对钱塘江以南之诸暨、绍兴一带逐次进行“扫荡”。10月17日,数万日伪军,冲过临浦、尖山,窜犯诸暨,萧山南部毗邻地区,遭受日伪军劫掠财产、焚烧房屋,仅尖山谢家村被焚毁房屋就达170余栋。临浦镇被毁房屋476间,所前东乡被毁房屋520间、西乡311间。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在萧山集结兵力10余万。17日,日军分三路包围河上,萧山县政府18日清晨转移,并流亡至东阳岘北周,是为“四一七”事变。萧山全县各地均遭日伪军烧杀抢掠,许多村子被洗劫一空。衙前、钱清、坎山等地沦陷。
四
1942年5月,日军5个师团和2个混成旅团主力部队,总计兵力约14万。在第 13军司令官泽田茂指挥下,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发动浙赣战役。其中,第15师团中将师团长酒井直次率领中路日军,在萧山县城完成集结。15日拂晓,中路日军数万人由萧山出发,南下进犯临浦,中途多次进行试探性攻击。至17日,河上、楼塔相继失守,萧山南部地区被日军控制,萧山全境沦陷。随着战役的推进和战线的拉长,县长张云襄等人不久又出没在河上等地密林中,而从萧山县出发的日军中将师团长酒井直次却再也没有回来。5月25日,中日双方激战金华、兰溪地区,5月28日国民党撤军弃守,金华、兰溪失陷后,第15师团主力强渡兰江抵达诸葛镇,先头部队出现在衢江北岸。在进军途中,日军第15师团中将师团长酒井直次死于中国守军工兵埋设的地雷。酒井直次成为日本建立新式陆军以来第一个战死在中国战场的现任陆军师团长。但一个日军中将的意外死亡并不能改变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窘境。5月30日,日军第15师团攻陷寿昌;6月7日,日军第15师团等部队占领衢州;24日,丽水失陷;7月11日,温州失陷。至8月底会战结束,日军完全达到了破坏浙赣境内机场的目的,造成数十万中国军民死伤,并长期占据金华、兰溪等战略要地。
民国32年(1943)春,浙江省行政会议召开之日,时任萧山县长张云襄以其所撰《三十一年(1942)萧山事变日记》报送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阅览,黄绍竑为书作序。《萧山事变日记》记录浙赣战役前夕4月12日萧山县政府最初接到情报“敌人正在杭州南京举行军事会议,马上要大举发动流窜浙赣线”至11月10日县政府进行“重要的善后措置和工作策进”这一段历史时期张云襄的所见所闻所思。湖南人张云襄是民国萧山县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县长,民国29年(1940)12月上任,民国33年(1944)2月离任。其在任时节,历经日军发动宁绍战役、浙赣战役等重大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萧山历史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期间,敌人在宁绍地区维持会等汉奸组织基础上,相继成立伪县政府。1942年6月1日,汪伪萧山县政府建立。此后,伪浙江警察处又在萧山等地成立警察局,加强对沦陷地区的管理。日军对于萧山南片地区,如浦阳江岸、石马头等多处战略要地,设立据点,驻扎兵力。杭州绍兴等地日伪军还不时抽调据点兵力,进行“清乡”扫荡,劫掠物资。与此对应的是,社会全面混乱和敌后游击战争的爆发。此后,共产党的游击队、国民党的自卫队、民间武装甚至土匪游杂部队,各方势力纷纷登场,不断袭击日伪据点,积少成多,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当然也不乏孤胆英雄,杀日本人报仇雪恨的事迹涌现。1943年夏,中共党员汤寅通过党组织的统战关系建立“绍兴县左地区特务大队”,率部在所前越王峥与敌人展开战斗,击毙日军多人。1943年12月,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成立,此后一直战斗在浙赣铁路沿线广大的金萧地区。1944年2月,金萧支队政治处主任钟发宗率部到萧山发展,袭击临浦日伪军据点,歼灭数十人,缴获一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至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第二接收组在萧山县城接受驻宁波地区的日军第91独立混成旅团缴械。10月4日,完成接收工作。八年抗战,日军铁蹄屠刀过处,冤魂遍地。1945年,萧山县战后人口统计448400人,比日军侵略前减少7.8万人。
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一些在外求学工作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以及共产党员纷纷来到浙东前哨萧山。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萧山展开。1938年3月上旬,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派黄鼐到萧山就任县长,结束数月以来的无政府状态。黄鼐具有抗日爱国思想,他摒弃党派分歧,邀请共产党员参与工作。萧山县国民抗敌自卫团、萧山县战时政治工作队、萧山县流动施教团等机构中均建有共产党的组织。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在萧山得到迅速发展,中共萧山特别支部得以建立。萧山县在军事上抗日自卫武装迅速发展,在宣传抗日救亡方面《萧山日报》、政工队、流动施教团均取得了巨大成效。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萧山得以形成,抗日救亡运动也由此形成了新的高潮。
1938年,程运启接任萧山县长,反共态度明显。1938年11月初,自卫队中的党员和进步青年被迫集中于二、三中队,以随军服务团的名义奔赴浙西前线。国民党的反共行为使得萧山县的抗日武装力量被极大削弱。1939年,共产党组织发展受到了国民党限制。但萧山县工委仍报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积极准备敌后武装力量建设。1940年初,日军千余人就突破了国民党号称“钱江天线,固若金汤”的防线。国民党军节节抵抗,正面防守的策略完全失败。浙东萧山会战,国民党军伤亡数万人,但仅有效杀伤日军2000余人。日军占领萧山县城的战略目的轻易实现。后期日军发动“十月攻势”、宁绍战役、浙赣战役,结果亦不外乎如是。国民党正规军官兵在萧山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奋不顾身。往往全连、全排官兵战至一兵一卒,死战不退。在局部战役中还能围歼日军小股部队。但个人和某些部队的勇武,改变不了整个萧山抗战的局面。从1940年至1945年,国民党军队不断被击溃,不断被迫后退。既达不到有效杀灭日军有生力量的目的,也防不住日军的战略进攻。
此间,共产党游击队的力量是弱小的。由于先天不足和国民党的限制打压,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在萧山发展极其缓慢和不易。但正是这样弱小的力量,却真正主导着抗战胜利的方向:即人民战争。1942年后,日军在浙江的战线越拉越长,沦陷区守备力量严重不足。日军数次扫荡萧山,需要从杭州、诸暨一些据点抽调兵力,但加上伪军也仅能集中数百人规模。此外,多年交战导致日军精锐老兵的消耗,驻守各地新兵战斗力相对前期已经非常低下。甚至常有日军外出被老百姓打死的事件发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国民党的地方部队,甚至土匪武装纷纷与日寇、伪军展开殊死较量,积小胜为大胜。
至抗战胜利前夕,新四军发展已经颇具规模。1945年7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南下萧山时,已有5000余人规模,完全达到了与萧山日军决战的兵力条件。共产党的部队畅游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小股敌人,持续发展壮大自己。敌人越战越弱,我军则越战越强,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