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里的站长太太,为什么那么喜欢翠平?

500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经典谍战剧《潜伏》里,站长太太与女地下党员翠平的友谊,是剧中一大看点。同是乡下丫头出身的站长太太,对翠平的态度,从见面起就无比亲热,平常就是一口一个“妹子”叫着,麻将等日常娱乐活动,也是手把手教翠平,一道逛街也成了日常事。有时在站长家,还经常相互捏肩捶背,把上门找站长汇报工作的大反派李涯,都看得连连嗟叹。

500

如此友谊,也叫这位站长太太,在许多追剧粉丝眼里十分讨喜。但如果细看整个《潜伏》剧情,就知这位乡下出身,举手投足掩不住土气的站长太太,根本就不是省油的灯。

比如在整个电视剧里,站长太太与站长的对话,基本就离不开一个“钱”字。不是劝站长“谁还卖苦力啊”,就是动员站长“三根金条就能在马来买一百亩地”。站长这常恨自己“手太软”的捞钱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位太太鞭策的。不信就看站长敲了九十四军“与斯蒂庞克牌轿车价值相等的美元”后,站长的第一件事,就是得意洋洋唱着戏给太太汇报:“一辆斯蒂庞克牌轿车多少钱”。

而且在余则成翠平夫妇那残酷的地下对敌斗争里,这堪称“贪内助”的站长太太,也常上演神助攻。比如余则成日常“孝敬”站长,相关财物交接,大多都是站长太太“经手”(比如季伟民家的南北朝金佛)。这才有了余则成的步步高升。甚至当李涯开始怀疑余则成翠平夫妇身份时,同样是余则成借着给站长太太换美元的机会做局,把接近胜利的李涯坑沟里。没这财迷的站长太太,出生入死的余则成,恐怕二十多集就领盒饭。

500

但在财迷的站长太太眼里,这神助攻就是浮云,钱拿到手才是真。她对翠平这么亲热,除了相似出身带来的亲切感,更重要的就是利用关系:翠平的老公余则成,是自家站长老公搂钱的好臂膀,拉拢住了翠平,就等于多给余则成加一个套。所以余则成越卖力帮忙捞,她与“妹子”翠平的关系,也就越发的好。

同样重要的是,由于女游击队长出身的翠平,平日总一幅大咧咧没心计的模样示人。对于满脑子心计的站长太太来说,这就是天然的好帮手。平日里可以谈心解闷,连站长的风流事都可以讲。遇到事情更指望得上,比如去马太太家“捉奸”,就是翠平一马当先,一起把马太太打的鼻青脸肿,顺便撞破了洪秘书的“好事”。然后陪站长太太一起挨站长骂:“蠢货,两个可以进博物馆的蠢货。”

500

既能一起谈心,又能捏肩捶背,关键时刻还能一道捉奸一道扛雷,这么好使唤的“翠平妹子”,站长太太如何不喜欢?如此“姐妹情”,以及姐妹情背后,站长太太钻钱眼里的算计,又何尝不是建国前夜,国民政府官僚们腐败透顶的缩影?

那在真实历史上,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官家庭,又是否“捞”到站长一家这程度?就以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工作来说,那些雄赳赳杀回来的国民政府高官们,一个个就像见了猎物的狼,逮着房产财物,各个都是下手狠捞。比如在武汉一地,负责“接收”的国民政府部门,竟有五十多家。第六战区副司令郭忏一人,就捞了至少五百亿元,还装了一船财物到南京“活动”。

甚至像《潜伏》里,站长把汉奸穆连成敲诈到跑路的雷剧情,放在当时都算是“良心事”。真实的历史是,大批昔日血债累累的汉奸们,玩命朝着“接收大员”们砸钱,很快就摇身一变,成了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反而很多抗日名将却惨遭排挤,比如曾在东北浴血奋战的抗日名将孔宪荣,竟因受不了国民政府官员们无休止的勒索,一怒愤然在南京自尽。

500

不过,这些高官们,也不是什么都抢。比如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接收大员”们玩命疯抢黄金美钞,但对那些“变现”慢的工厂设备,却是管也不管。以至于日本人在1945年8月投降,可1945年10月时,上海的失业工人就已突破十万,大批的工厂荒废停摆。其他地区的工厂,却连这个“好命”也没有。

当时的国民党经济部部长王云五说,抗战胜利后,经济部从沦陷区接收了两千四百家工厂,但能开工的只有八百多家。因为各级的国民党官员们层层扒皮,把工厂当做了肥肉,昂贵的设备能搬就搬能卖就卖。抢剩下的机器,也成了一堆废铁,拿什么开工?

当然,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官们来说,他们可不在乎这个,就是瞪圆了抢钱,甚至连吃相都顾不上了。同样是在大批工人失业的上海,“抢钱”的丑剧也一而再上演。比如第三方面军为了和警备司令部抢一家日本俱乐部,双方竟当场开火,倒叫投降的日本人瞧了全程笑话。

跟这些丑类比起来,《潜伏》里少将级别的站长一家,还真算是好人。

500

但是“好人”,也是照捞,苦老百姓的民生,也是没人管。所以1946年12月24日,当高官们花天酒地时,上海一场寒潮就冻死六百七十人。而在1945年时,国民政府高官邵毓麟,也悲愤发出一声神准预言:“我们虽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失去了人心。”

把国民政府的人心“啃”光的,正是这大大小小的群贪们,比如看上去“好人”的站长夫人,又何尝不是一副好牙口?

500

参考资料:赵映林《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场的腐败》、 尹书博《“劫收”对国民党政权衰败的影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