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为何一泻千里?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军不宣而战,兵分三路在1500公里宽的正面向苏联军队发动突然袭击,苏军全面被动,不到三周时间,德军已经深入苏联境内一千多里,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境以及白俄罗斯、乌克兰大部,兵锋直抵列宁格勒,威胁到苏联的重要经济地区和战略要地。

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苏军损失惨重。西部边境军区172个师中丧失了28个,70多个师人员和武器损失近半,约200个燃料、弹药和武器库落入敌手。战争进行五个月后,德军已占领苏联国土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人口的40%,工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苏军损失近400万人。

号称战斗民族的军队何以沦落到如此惨象?

实际上,德军战斗力猛是一回事。最主要的还是苏联自身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领导层的,也有军队自身的。

首先是误判形势。曾有人认为苏军一开始是诱敌深入。这种说法根本立不住脚。花出那么大的代价诱敌?古今中外没见过。实际上,实际上,斯大林一方面认为德国是苏联的最大威胁,并认为德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进攻苏联;另一方面,却又对各种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嗤之以鼻,压根不信。如果说,对类似于丘吉尔、罗斯福传递过来的情报,苏联由于过去信任感不足而不采信的话,那么战前苏联使馆自己得到的情报,斯大林也不相信,并且还制止了朱可夫等人根据情报决定在部队进行战前动员的行为。目前史实无法解释斯大林为何要这么做,笔者揣测,斯大林只是嘴上喊喊“狼来了”,但内心深处相信“狼”暂时不会来,或者说,他对推迟战争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对1940年后的形势变化估计不足。

这样的后果就是,当德国人打响战斗时,西部军区的很多飞行员在休假,基辅特别军区第6集团军第8机械军还在举行晚会,军官没有留营,士兵不再和衣而睡。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敌人被德军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的部队没有作出防御战斗的准备。

其次是军备不足。这种军备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武器装备的不足。在苏军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和反攻作战中,使用了不少新式武器。实际上,这些武器在战争刚爆发时还没有装备部队。当时,苏军飞机80%是陈旧的,性能落后于德国。坦克也是旧式坦克居多,许多坦克部队兵器和人员都不足,弹药储备也存在问题。

二是战场建设不足。由于前面所述指导思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麻痹性,导致西线防御工事进展比较缓慢,至战争爆发时,大部分没有完工。举一个例子,6月21日晚,苏军曾下达紧急战备命令,如果这些命令能顺利到达部队,情况或许会好一点,但由于交通条件下,通讯网还没有建立起来,平时通信基本靠邮电,所以在德军进攻时,很多部队都还没接到命令。

三是军事思想落后。苏军的很多将领战术观念已与二战初期的形势格格不入。他们认为德军在15-20天内才能完全展开进入交战,并且只能将一半的兵力投入苏德战场。没想到德军一开始就投入了75%的兵力,并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进行大纵深攻击。好在苏军领导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后来的战斗中加以弥补和改进了。

至于为什么这些将领思想跟不上形势,这就涉及到要说的最后一个原因。

再次,肃反严重影响苏军战斗力。在战前几年,斯大林一直在国内搞肃反斗争,其本意是肃清暗藏敌人,巩固内部。但在德国人的挑动下,这项工作变为亲者痛、仇者快了,大批优秀的军队指挥员被镇压。1937年-1938年,苏军5名元帅被毙了3个,所有的军区司令员,近一半的军区军事委员和政治部主任,所有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和旅长,大部分军师和旅的政委,近一半的团长和近三分之一的团政委都遭到清洗。后面补充的将领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指挥能力,当然没法比。这也是苏军为什么在战争初期一直被动挨打且无法组织起有效反击的重要原因。

不过,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苏联之前与德国签订了和约,在和约签订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苏联工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这也保证了,即使苏联开局被打残,但依然有能力实施反击并最终战胜德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