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墓为什么称作陵?
西安南城墙和平门内西侧有一段街巷名叫下马陵,距离碑林博物馆不远。当地很少有人知道这地名的由来。一般来说,古代帝王墓称陵,这里显然没有帝陵。
我以往只知道董仲舒墓在这一带,却并不了解它与地名的关系。直到去探访了董子墓,才明白下马陵即指董仲舒墓。
墓园处于一个军队干休所的大院内。门禁森严,不许外人参观。向门卫哀求了很久,他才勉强同意我们进去,并告诫要快些看。
明代有陕西地方官在墓前修建了董子祠。原祠已毁,现有的建筑是近代新建的,一房三间。门上挂着“文化活动室”的牌子,显然已作他用。我没敢拍照。
转到墙后,可见以青砖护围的董子墓。因为环境逼仄,只能取这个角度拍照。
墓前一块石碑记述了董仲舒其人其墓的概况,也交代了下马陵之名的由来。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曾先后担任江都王和胶西王两个诸侯国的国相,是与郡太守相类的地方官。按照当时的标准,官至三公九卿是仕途的巅峰。由于丞相公孙弘的嫉妒打压,他没有机会位至公卿。在任胶西国相后不久,便辞官回到长安,在家专心著书讲学。
汉武帝对董一向尊崇。虽然他已致仕,遇到朝中有重大事宜或疑难案件,总会派使者到董家咨询。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在前往芙蓉苑的路上会经过董子墓,每次都要在此下马,以表敬意。因而,董子墓便被称为下马陵,随之也有了这个地名。虽无帝陵,但的确与帝王有关。
为王者师,是旧时士大夫的至高理想,却少有人能做到。董仲舒在他处于陋巷的家中讲学,前来听讲者众多,屋舍狭小,容纳不下。只好由现场听讲的学生再转述给进不了场的人,这也算是那个年代的远程教学。这种再传弟子大多从未见过董老师本人。
董子不但是王者师,也是天下师。未能位列公卿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