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爆文的标题里如果不加《人民日报》,效果会怎样?”

500

说一件特别好玩的事。

我有几个微信群,有时候遇到一些爆款的文章,尤其是和教育有关的,大家就会互相分享。碰到观点相合的鼓个掌,碰到观点不合的批判一下。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群友建议“批判一下”,因为“标题看上去就有问题”。这篇文章叫做《人民日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我猜很多人读过。

群友说,问题应该在“事业”那里,好歹把“业”去掉嘛。怎么能把板凳和火锅放在一起比较呢?再说了,在确保陪伴的前提下,让自己更有素质、持续进步,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自己不肯飞,然后生个蛋催着他飞,还说这是“最重要的事业”,肯定不对。这是增加焦虑。

我仔细看了看文章,说的是“教育不能都依赖老师”。“事业”这个词,应该算是偷换了一下概念,硬要说泛指,也说得过去。

引起我的好奇的其实是前面四个字——人民日报

500

我翻遍整篇文章,都没有看到《人民日报》的版面、消息、作者或者截图。我找到了原作者,发现只有一个报头,也就是LOGO:

500

又翻了比较规范的机构媒体的转载,依然没看到文章里有任何关于《人民日报》的影子:

500

我就很疑惑:究竟这个作者的文章登在了人民日报上呢,还是人民日报是其中一两句话的引子呢?这个在标题里,处于最醒目位置的前四个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单说,这篇文章,究竟和《人民日报》有什么关系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说实话,也没费什么太大的功夫。我翻了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在一年前的历史文章里发现了它:

500

我拿这篇新的10W+和人民日报公众号的老文章做了一番比较。新文章使用了它的标题,以及大约50%的内容,然后又补充了自己50%的观点。用论文去重的标准去衡量,那肯定过不去;但用公众号洗稿的标准去看,估计也不能算洗。可能算房屋翻修。


事实证明,有些爆款文章,过一年就可以换个包装再来一遍了。

最大的区别是,新文章说的是“人民日报:”,大家就会觉得,喔,这是人民日报发的文章。

而人民日报自己说的是“荐读”。什么是“荐读”呢?就是公众号小编在网上找一些文章,然后转载一下。属于“推荐阅读”,作者另有其人。它压根没有刊登在报纸上,只是公众号上一个文摘类的栏目。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我就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500

回到那篇一年前的旧文章——最后清晰标明了来源:

500

新闻早餐有两个:一个是微信500强,隶属于北京华清理德咨询中心,做企业管理培训的,但居然能发新闻;还有一个属于东方网。

500

但非常遗憾的是,我用人民日报微信的标题去搜索,已经搜不到这篇文章了。那么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自行删除了,还有一个是人民日报的小编换了标题。

那么,一年之后的《人民日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究竟还剩下多少人民日报的元素呢?它能不能变成标题的前四个字还加上冒号呢?

A在一年前说,“B觉得C很好看,我推荐大家看一看”;一年后,有篇文章的标题是《A:C很好看》,还加上了一大段自己的“私货”——

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真相。

这事儿其实也带来一些别的启示。例如,传统媒体、尤其是头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是扎实的。“央视都报道了”“新华社发布了”“人民日报都说了”还是管用。自媒体写稿子,依然有人想尽办法蹭。所以传统媒体也别妄自菲薄,你们做新媒体的起点就是比普罗大众要高;

再例如,“谁发布、谁负责”的道理依然管用。读者可不管你是转载的还是原创的,只要是你发布的就代表了你的观点,就是你说的。而且,大家会倾向于找影响力最大的那一个。这篇教育鸡汤文,明明找得到源头,也没人写《新闻早餐: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因为这么起标题,就没流量。

另外这个案例还证明了爆款循环论、私货加塞论、机构放行论……等诸多民间理论。有些传统媒体旗下的公众号或客户端在转载的时候,连内容带标题是一块儿搬过去的,并不在意人民日报有没有、说没说、在什么时候说的、以及怎样说的。

广大人民群众也不在意。尽管他们从正文里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没有找到“人民日报”。

这真的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