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关17】项羽坑杀降卒二十万,到底咋回事?
原创连载 欢迎关注
在项羽击败王离军到与刘邦决裂的过程中,中间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里面,章邯军去哪里了?
在反秦联盟由项羽和刘邦双线作战的时候,秦朝还有建制的集团军只有三部分:王离的北军,章邯的中军和关内卫戍部队。
在王离军败身死以后,章邯军驻军棘原,和项羽有一段时期的相持。为了避免在直接作战中遭受不利,章邯并没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这件事又一次加深了赵高的怀疑,赵高派人来督军,章邯赶紧派二把手司马欣前往咸阳解释问题,想要消除中央的怀疑。
但是这个时候赵高的做法很奇怪,司马欣在咸阳待了三天,始终见不到赵高。司马欣一想,这是赵高铁了心要下杀手,所以连忙避开大路,从小道逃回去了。直到后来赵高的杀手们沿着大路一直都没有追上司马欣。
司马欣把情况给章邯说了,现在不仅仅是战胜无功,战败有罪这么简单了。战胜楚军,功高震主,算上王离的北军覆灭,赵高肯定找机会把我们给做了;打不过项羽,在外在内都没有活路。您还是慎重考虑考虑。
反秦联军的信这时候也到了,也没说太远,让章邯想想白起,功劳不可胜数吧,最后呢?被赐死了。而章邯你损兵折将了十几万,反秦军剿灭了吗?没有啊,反而越剿越多。何况赵高也就是个拍马屁的,现在情况危急,上面交不了差,肯定把你送到胡亥那里去问罪。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相比于身死族灭,还不如跟我们一起攻秦,最后拥军自立,称王一方。
章邯不太放心,派去去找项羽谈判,结果谈不拢,项羽还旋即派人把章邯军揍了一把。
这样来看项羽和刘邦还真是好哥俩,都喜欢在别人跟自己投降的时候趁机再揍人家一顿,落尽下石,增加谈判筹码。
章邯心里苦啊,越打仗越没效果先不说,内外队友都是些坑货。项羽集合参谋们,商量说:“粮少,欲听其约。”下面的将领们都同意,说好。这样项羽才正式接受了章邯的投降,章邯涕泗横流,说都是赵高这个坏东西才把一切搞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项羽肯定说好了好了不哭了,我们一起到西边去诛灭赵高和胡亥吧。
这个时候,项羽做了两个个安排:
1.项羽和章邯有旧仇,但是他并没有杀章邯,反而封他做雍王,把他放在楚军中软禁。
2.秦朝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在这里,就有一个细节了:秦军是有建制、有武器的,相对独立的军队。
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到了新安这个地方,各路诸侯的人难免欺辱秦军士兵,他们多有怨言: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这给那些诸侯听到了,他们告诉项羽:
“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在夜里坑杀二十万秦军在新安城南。
西竹君之前没有写这个话题的部分原因也在这里,这一段历史材料让人迷惑: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
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史记·高祖本纪》)
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夜击坑秦军二十馀万人。(《汉书·陈胜项籍传》)
坑杀俘虏的方式是什么?秦卒人数到底是二十万还是二十余万?我们不清楚
问题在于这里。再往前计算,也可能存在问题,项羽击破王离军以后,在不结算损耗的情况下,楚军人数大约在五万左右,有陈馀军三万、有燕国臧荼军、张耳弟张敖军一万,魏军小一万、齐国田间军一万。假设这些部队没有损耗,全受项羽节制,项羽的实际军队在十万左右。
@《<史记>章邯研究》
而同一出处中,在鸿门宴的时候: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军四十万这个数据还是项羽他幺爸项伯给的。
把项羽的军队就算给他打个对折,二十万,这个人数还是很难凑齐对不对?就算凑到二十万,跟秦军也是五五开。
秦卒二十万也好,二十余万也好,就算楚军还在不停扩招,但是数量也绝对不可能远远大于秦军。
这个过程中张陈两人还因为巨鹿”见死不救,给你报仇“的事情闹翻了,张耳把陈馀军队给撸了,陈馀只剩几百人忠心的跟他一起打渔。算上诸侯向项羽增兵(maybe),项羽实际的兵力又能增加多少?
目前能参考的文献,信息都是从太史公这里来的,老爷子是不是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
这是第一个疑惑。
第二个疑惑,坑杀秦卒的细节有疑虑。
在所有的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 坑、诈、夜
首先看这个坑字,我们现在理解的,多是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的那种活埋,把人绑好扔进坑里,然后上土活埋。但是在古代很长的历史时期,这都非坑的本意。二十万人你要一晚上把大家都绑好扔进去,这也不太现实。
幸好,在相同出处的《汉书》中找到了这么一段材料:
@《汉书·翟方进传》
莽尽坏义第宅,污池之。发父方进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诛及种嗣,至皆同坑,以棘五毒并葬之。而下诏曰:“盖闻古者伐不敬,取其鲸鲵筑武军,封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其取反虏逆贼之鲸鲵,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筑为武军,封以为大戮,荐树之棘。建表木,高丈六尺。书曰‘反虏逆贼鲸鲵’,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以惩淫慝焉。”
你要是把人都埋了,哪里有尸体给你来筑京观(土封封),对不。
同时,河北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有一篇考据,”坑“更像是集中屠杀以后的集中埋葬。
@《考古证实”坑杀“并非活埋》
坑指的可能并不是筑封,而是对士兵进行集体屠杀以后再进行集体活埋,而这一部分人里面尚且有一些轻重伤并未完全死去的士兵。而且二十万人什么概念,一晚上哪里找这么大坑和这么多土去。
所以这也才引出了另一个关键字字:诈。
要知道,秦军当时是有编制、有指挥的,司马欣虽然被拨走了,但是整个秦军的建制还在。想要直接让人家束手就擒,我觉得人家手上的武器不答应。所以诈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楚军是在骗出秦军手上的武器以后,再进行集中屠杀的。这就把第三个疑惑引出来了。
第三个疑惑,前后文细节有疑虑。
其一,秦军是由司马欣统率在前面行军的,只不过章邯在楚军中做人质而已。等于说秦军的建制、武装和指挥是相对独立的,楚军对于秦军顶多有几个监军而已,对秦军实际控制力度应该极其有限。
其二,诸侯对秦军下手的原因是诸侯动不动就折磨秦国人,对陕西,秦国历史乃至于关中冷娃有点印象的人应该都知道这种人血性有多烈。而秦军的私下议论是:“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古时代比不得热武器时代,你加特林一架就结束了,二十多万人的轻重武装,绝对不是说下就下的。
其三,宋义为啥驻军不前,项羽为啥一呼百应?一个原因,楚军断粮了;项羽用什么借口让大家接受章邯投降呢?项羽原话:粮少。大家也就没话说了。相比于一直站在食堂门口打架的章邯,项羽那是没干粮了才破釜沉舟的,楚军的后勤跟不上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说楚军人数凑不齐的原因,想一想没粮食你还敢扩军吗?或者说扩军以后发现粮食不够吃了?
项羽是受过正经军事训练的人,都没饭吃了还招兵买马,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他做不出来。
所以对楚军一晚上坑杀秦军二十万这个史实,对这个数字我是很怀疑的。
不过这也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缺粮才是坑俘虏的重要原因。当初答应章邯投降这事情,不是项羽听别人建议这么做的,而是自己在军事层面上做好考量以后,自己拍板,然后“召”下面人回来直接通知的。军事层面上的考虑,项羽当然比我们这种敲键盘的要更上心。
因为私下里的一些士兵传言,就马上动了杀心。当初让司马欣将军,给秦军武器的时候就没想到这茬吗?我觉得不可能。项羽就是上了头,他身后的智囊团也绝对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
(@《投名状》苏州杀俘片段)
司马欣是跟着章邯混的,两个人带秦军打仗的思路是很固定的,军粮能支撑军队走一百里,军队绝不行军一百零一里。秦军从来没有因为吃不饱饭被人揍趴过。(王离个倒霉催的不算)
而楚军这边,几乎是饿着肚子出来的。
另外一个暧昧的事情在于,项羽坑俘二十余万这件事,反倒是刘邦骂项羽的时候喊得最多最勤快。
项羽有没有坑秦卒?大概率有。
项羽有没有坑秦卒二十余万?大概率没有这么多。
但是项羽想想项羽就没怎么收获过人心,屠杀这事又是他爱好,新安的那个晚上,多半是哀鸿遍野的。
说一个毫无根据的事情:不考虑西竹君满嘴跑火车的话,你把这二十万秦卒算到项羽头上,这东拼西凑一下,项伯口中的四十万大军没准还就真给凑出来了。
(狗头保命)
PS:特别鸣谢观友@shadow的指正,兴趣写作码字忙乱,多有错误和遗漏,感谢指正。
非史学出身,细节、考据和方法中若有错误还恳请观众老爷们多多海涵,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