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的美国
本人认为美国实力顶峰期,是1999年。因为顶峰期意味着美国政府有财政盈余,2000年财政盈余2370亿美元,但2000年互联网危机开始爆发,因此美国顶峰期设在1999年。正所谓手中有钱,心里不慌。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受伤也很严重,债务高企,财政赤字大。怎么办?发动经济、金融战等制造危机的方式收割其他国家的羊毛。1992年的英镑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6年台海危机(美国紧急调动两个航母战斗群应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1999年攻打科索沃,打击欧元,同年还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在这一年,美国消化苏联资产差不多,全球资本90年代陆续流入美国,尤其是1997到1999年,这时美国有钱有枪炮,一时全球各国无不避其(美国)锋芒,美国风光无二。
而互联网泡沫预示美国由盛而衰,如果美国当时战略不出现重大错误,还可以在机遇窗口期进行调整(如果在机遇窗口期,美国实行基础设施翻新或升级计划,而不是开放房市变相给民众输血(民众实质性收入几无增加),这样可提高美国经济造血能力。),从而顺利渡过危机。但后来战略出现一系列错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互联网危机后,为驱赶资本流向美国以及地缘政治考虑,美国借9.11事件入侵阿富汗,并随后开放美国房市,吸引资本投资房地产,再有2003年攻打伊拉克,继续引诱资本回流及尽力完成地缘政治任务。事情没有如美国预期,而是中俄欧进行战略协调联合在伊核等问题上联合消遣美国,使得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出现胜而不利,不断流血。导致的结果就是资本流入美国减少,输血量少了,而需要输血的地方(两场战争、美国房市)又加重,先出现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后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