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过的“三年回家”魔咒

来源:微信公众号“狐狸罐头”

近日,有机构呈现了一份《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

其中有一项数据抓人眼球:小镇青年有52%曾在北上广深或省会城市生活过;回流的小镇青年在北上广深及省会平均居住了3.1年后,决定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

大部分人逃不过“三年回家”的魔咒。

1、

小镇青年是来自小地方的中坚力量,是一群18-35岁的向上群体。他们出生在三四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下属区县,如今或在家乡工作或前往大城市闯荡。

《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现状白皮书》显示,小镇青年回流三四线城市的现象显著。回流的小镇青年在北上广深及省会平均居住了3.1年后,决定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

500

(数据截图来源于《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

三年一个圈,从初识到熟悉,这是小镇青年留给自己与城市对话的单位时间。

作为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小镇青年,看到这个数据和结论心有戚戚焉。北漂(沪漂、深漂)的“三年之痒”确实存在,这次终于被统计数据证明。看看身边的情况,选择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大致都是在工作3-5年这个时间节点;而还留在一线城市死撑硬扛的年轻人,朋友聊天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未来打算是什么、什么时候回家乡,始终被一种“未来该何去何从”的焦虑支配着。

是哪些小镇青年选择来到一线城市?

一些人是从小成绩优异,通过高考去到大城市更好的大学学习,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刚毕业,他们往往斗志昂扬、摩拳擦掌,甚至规划好自己发展的路径:勤恳卖力,努力奋斗,升职加薪,留下来。这几乎是小镇青年的个人成功学样本——通过高考拿到进入大城市的门票进而留在大城市。

500

 (《中国合伙人》就是小镇青年的奋斗范本)

一些人希望找到一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潜能的工作,必须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一线城市用资本聚集起来的几何倍数增长的工作机会、上升通道以及广阔无边的施展空间,使它们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目的地。

还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在家乡没有人脉关系,选择去大城市中生存。因为在大城市个人能力更有可能被肯定,即使没有关系也能谋得相对公平的生存空间。

因此,离开了家乡去到大城市的小镇青年,往往是中小城市成绩最优秀、上进心和自立的年轻人。

500

 (电影《乘风破浪》聚焦小镇青年的现实和挣扎)

可是,近年来经济下行下,就业机会稀缺,加上大学生就业市场饱和,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白热化、职场上升空间所剩无几。而房价、房租在不断攀升。小镇青年面临的生存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与此同时,他们看到中小城市的发展使当地的生活水平有了可观提高。于是,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仿佛找到了退路,亦或是出路,选择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去,回到更安稳的生活轨迹中去。

向上流动的美好憧憬被现实击碎,权衡利弊向下回流。

只是,这个试炼只需要三年。

2、

三年本身就是一个坎。

在职场上,3年工作经验通常是考察人才的期限。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初入职场,一年熟悉,两年积累,三年成熟。在薪资待遇方面,1-3年工作经验是一个待遇,3-5年是一个待遇。


​三年这个坎,要么在本公司升职加薪,要么跳槽到对自己发展更有利的公司。三年的职场积累后,多数人也可以看清自己能力的边界,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独立思考。对小镇青年而言,是扎根大城市,还是回家创业,就是必须要作答的选择题。

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后,小镇青年普遍要“奔三”了。刚工作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对事业的满腔激情和热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现在摆在眼前不得不考量的是,户口、买房、结婚、生孩子等问题。

500

(数据截图来源于《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

在而立之年的当口,是继续在大城市为事业和梦想继续义无反顾,还是顺从父母意愿回到家乡过更安稳的生活,小镇青年可能必须二选一。

首先,要留在一线城市,住房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经过20多年城市化,一线城市内部形成了鲜明的二元结构。以是否拥有城市户籍/住房为标准,可分为城市有产者和无产者。前者享受完整的社会保障,而后者则意味着他们只是城市过客。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很难依靠自己的收入在一线城市顺利买房,就连汇集“六个钱包”也显得杯水车薪。

面对如此现实,有退路的小镇青年,他们的家庭多是中小城市的中产阶级,父母在当地有着积攒数十年的社会关系。回流家乡,有车有房,有父母关系找工作,权衡利弊选择离开不失为理性选择。

没有退路的小镇青年,他们可能来自农村,退无可退,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但考虑到将来买房、结婚、养孩子的现实问题,一些人表示,可能会去房价便宜、压力不太大的新一线、二线城市,或者去到北上广深城市群的周边卫星城市,买房安家。

一个事实是,即便有“抢人”政策的支持、或者是主动选择更舒适的生活方式,逃离北上广深,回流家乡或其他二三线城市,过起小康生活,都是面对生活的无奈选择。小镇青年看似是“主动”离开一线城市,实则是权衡利弊无奈之下被迫的放弃。

3、

客观而言,目前三四线城市的主体市民是刚刚城镇化不久的农民或农民工。所以,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回乡,一般都可以有相对稳定而体面的工作,甚至还有来源于“抢人”政策的补贴。他们是城市化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一方面,因为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他们可以享受当地较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因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轻而易举过上中产生活。另一方面,因离老家比较近,他们的父母甚至不用随着进城,也就少了不少养老负担,父母甚至还可以支持他们过上较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这些小镇青年,到大城市的距离也许只有一两个小时车程,再加上无论是电商还是娱乐文化都在市场下沉,接受大城市最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几乎没什么障碍。

500

但是,不可否认,中小城市年轻人的个体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被当地社会和经济上的障碍和不足所局限。

在中小城市,主要的经济发展都依靠第一、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和建造业,第三第四产业比如研究和设计等脑力集中的服务业都相当欠发展。中小城市的市场发展也相对落后——几乎没有国际公司,私营企业中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国有企事业单位仍然占据小镇青年“理想就业”的绝大多数机会和资源。但是,中小城市对于企业管理人员、高管、教师、医生、律师的需求则显著低于一二线。回流的小镇青年职业机会少、职业发展慢。

这也是为什么小镇青年回乡不是进体制内工作就是自主创业。那些光鲜亮丽的回乡创业者,多是依靠当前互联网经济的红利,比如回乡拍短视频、利用互联网平台卖农产品等。

500

(回流的小镇青年在短视频平台上买农产品) 

但是即便在这个创业领域,留在小镇的青年反而更能享受到“当地经济+互联网”发展模式的红利。

所以,便也不断出现回流家乡创业再次返回北上广深的小镇青年群体。

不过,无论是一直在家的、还是会留的、还是回流再离开的小镇青年,他们永远会陷入了选择的矛盾冲突之中:是在一个从小熟悉的社会里过安逸的生活?还是探寻新的可能性?人生有没有更大的可能?这可能是永远的“心魔”和围城,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不过,谈论小镇青年回流家乡,不只是谈论他们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回流是趋势,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重要的是探寻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中更均衡路径的可能性。

而落到个体身上,回流家乡的小镇青年,“三年回家”魔咒逃不逃得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清梦想和挣扎,生活推动我们向前,欣然接受就是。

参考资料:

《2019年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

《谁是中国普通青年?中国三四线小城市年轻人生存状态调查》.城市画报第265期

《“小镇青年”折射城市化另一面》.吕德文.环球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