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哈佛博士、女儿第一名考进哥大,“华人之光”刘墉如何教孩子?

谈到刘墉,想必很多人都觉得熟悉。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众多作品都畅销数年,就算你从来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也一定听说过他的“金句”:

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

在你把自己的头塞进狮子的嘴里前,别忘记手里握着鞭子,以及先喂饱你的狮子。

只要绽放,就算短短一刻,亦不负此生。

500

台湾作家刘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除了盛产“心灵鸡汤”以外,已逾古稀之年的刘墉还是一枚妥妥的斜杠青年,更因全栖全能被誉为“华人之光”——

他精于绘画,一幅作品可以拍到百万元的高价;也善于主持,曾摘获台湾主持界最高荣誉“金钟奖”;更是演讲大师,谈世间万物、谈人生百态,观众纷至沓来,场场爆满……

可最令人羡艳的,恐怕还是他的一双儿女。

500

刘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儿子刘轩幼年随父母移居美国,中学时就读的就是有“小哈佛”之称的史岱文森高中,而后入读茱莉亚音乐学院,一路读到哈佛心理学博士,如今是心理学者、作家、音乐人。

女儿刘倚帆从小学到初中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高中时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大,后来又获得全奖,入读世界顶尖的沃顿商学院。

要知道,培养出一个牛娃就已经很难,而老刘家的名校精英“命中率”却高达百分之百,除了优秀基因的遗传因素之外,独特的教育方法也一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才能让两个孩子各自开花结果,拥抱明媚未来。

他让孩子考零分

教育讲求细节处的智慧

回顾刘墉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位十分典型的,逆境中成长的华人精英。

他9岁丧父,13岁遭遇大火,家被烧到只剩下几根柱子,一度流落街头,境况凄苦。

500

刘墉将当年惨遭火灾的场景画进了画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6岁那年又不幸患上肺病,差点错过考大学的机会。要不是秉持着顽强的斗志和逆境中拼搏的劲,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成年之际,病中坚持求学的刘墉以高分考入台湾四大学府之一——台湾师范大学的美术系,又一路勤学苦练,终于修得正果。

待到大儿子刘轩降生之时,刘墉已是蜚声国际的画家,又受邀前往美国高校担任艺术教授。这世上,恐怕再没有人比他更能体会,面对困境,不放弃的精神是何等重要。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在家庭教育上,刘墉有时却不像个苦出身的华人精英,按理说,训诫孩子勤奋、上进、不轻言放弃、学业上出成绩会是华人父母的共同期盼,但刘墉偏偏另辟蹊径。

刘墉有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轶事十分出名。

刘轩年幼时,随着前往美国高校教书的父亲来到美国求学,可环境的变化、语言文化的不适应,让这个少年遭遇了巨大的困境。

有很长一段时间,刘轩在学校的成绩单都是一水儿的C,而他本人还不以为意:“车王舒马赫以前还考过零分呢,C算什么!”

500

刘墉与儿子刘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刘墉了解到情况,没有像传统“虎妈虎爸”那样对孩子非打即骂,也没有恶狠狠地命令孩子埋头苦学,拼命赶上,只怼了一句:

“你有本事就真的考个零分,我就服你!”

年轻气盛的刘轩见状,干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个鸭蛋给父亲看看。彼时他和父亲约法三章:每次考试自己都会写满,直到考出完全的零分,父亲就不可以再干涉自己。

500

刘墉与儿子刘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很快刘轩就发现,要回答出每一道题,还保证每道题都错,其实要比考C难得多。为了实现目标,刘轩开始埋头钻研每门科目的每一道题,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才好在考试来临之时,故意写错,获得零分。

一开始,刘轩还是考C,后来,更低的等级开始出现,直到有一天,他开心地拿着成绩单跑来找父亲,成绩单上赫然一个“0”。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见此情形,刘墉非但没有生气还哈哈大笑,并做了一桌好菜来庆祝。刘轩这才慢慢反应过来,自己是中了父亲的圈套了!事实上,自己有能力考零分,就已经有能力考A。

面对孩子一时的叛逆与落后,刘墉丝毫没有遵循传统的中式教育方法——压迫着孩子,命令他前进,因为刘墉知道,严苛的教育手段固然有用,但有时却未必是合适的技巧。

对于父母而言,教育下一代本就是一件要调动各方面智慧的事情,墨守成规未必可取,适时的逆向教育与反面引导,反而更有用。

500

刘墉常和儿子谈谈心,聊聊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严父VS慈父

儿女教育大不同

从刘墉让儿子变着法子考零分的故事中,我们应该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在家庭教育上,他是一个极有智慧的人。

有时,智慧是比方法更高的层面,它讲求针对不同情形、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路径。

刘墉在教育上的另一智慧,是“因材施教”。

500

刘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之前提到过,刘墉有一儿一女,而两个孩子之间相差了17岁。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刘墉仔细思考了儿子和女儿的区别——

儿子出生在台北,初来美国时内向而叛逆,如果不好好“调教”可能会有长歪的危险;而出生在纽约的女儿心思细腻,又早早适应了美国的文化和成长环境,纯粹拿老一套的中式家法来伺候,恐怕不会有什么效果。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思来想后,刘墉便分别对儿子和女儿制定了“严父”与“慈父”的方针,当然,仅是方针,就好比让儿子考零分一样,细节可以微调。

眼见身为新移民的儿子说英语哆哆嗦嗦,不愿主动融入新生活,日渐自闭,刘墉决定用传统的中国强权式教育来改造“儿子”。

强权式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独立,发展出个体完整而坚强的人格。在家里,刘墉给儿子制订了种种规矩:严格作息,不准偷懒;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要学着自己洗衣服、做饭。

500

刘墉在《鲁豫有约》中讲述对儿子的教育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通过规矩的树立,刘墉极力让儿子的人格从原生家庭的娇生惯养中剥离出去。他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处理一切,应对一切,父母不再是你依赖的港湾。

慢慢的,刘轩成长得愈发坚强、独立而自信,他能包办自己的生活所需,暑期时还外出打工挣钱,乍一看,和很多自诩独立的美国孩子没什么两样,甚至让他们自愧不如。

500

刘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独立的人格养成了,又怎么让孩子融入呢?

刘墉想到,孩子越怕什么,就越要带他接触什么。刘轩曾经害怕昆虫,刘墉就带他亲近大自然,观察昆虫,讲解知识;如今刘轩不敢开口和美国人打交道,刘墉也如法炮制。

定居美国以后,刘墉带儿子出去玩耍的次数多了起来,但自己却越来越“健忘”——不是忘记带手表就是忘记路线,每逢此刻,刘轩只好硬着头皮帮老爸询问路人,探查路线。

内向的刘轩总是别扭得不行,有时涨红了脸想要回头寻求帮助,却发现父亲站得很远。

500

刘轩在毕业典礼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直到某天,刘轩能坦然用英语交流,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融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在千千万万次的实践中,独自探索发现的经历。

正是在看上去有点“残酷”的强权式教育下,刘轩很早就懂得了自立,懂得了向外探索的有趣。成年后的他独自探索多个可以深耕的领域——又是哈佛高材生,又是心理学者,又热爱音乐与写作…… 不能说和教育没有关系。

500

刘墉与儿子刘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和儿子相比,刘墉却对女儿骄纵得不行。

只要不是太过分地违反原则性问题,女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刘墉从不会加以斥责,怕伤到小姑娘的自尊,引得她“伤春悲秋”。

500

刘墉与女儿刘倚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刘倚帆很聪明,而且比哥哥要学霸得多,有时一边玩电脑,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还能拿回来门门全A的好成绩。

由于父亲几乎不约束自己,刘倚帆玩嗨的时候,凌晨两三点还在刷剧,要是换成刘轩,估计早就被勒令休息了,可刘墉却只是漫不经心地提醒了一句,便不再管女儿。

第二天,赶着去上课的刘倚帆头晕脑胀,无精打采,这才意识到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500

刘墉与女儿刘倚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刘墉对女儿的“慈父教育”,在于尊重出生在美国的女儿的自主性,他对女儿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调动女儿自我调节的能力,会比严格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效果更好。

女儿步入青春期以后,一度迷上了前卫的露脐装,刘墉其实是很看不惯的。但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提醒,这样穿可能会着凉。

等到女儿真的因此而感冒的时候,她才灰溜溜地把露脐装收了起来。就这样,在看似异常宽松的家教氛围中,刘墉反而做到了许多中式“虎爸虎妈”都做不到的事。

500

刘倚帆从沃顿商学院毕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父母是孩子的风筝线

把握方向,也学会放手

在对待儿子女儿的教育方针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

在刘墉看来,孩子就好比父母手心里攥住的风筝,最终必得放TA飞翔,给TA自由,但刚刚起飞之时,的确需要通过风筝线把握好方向,免得风筝跌落或缠绕住异物。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因此无论化身“严父”抑或“慈父”,在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上,刘墉始终保持了清醒。

随着儿子步入青春期,开始有了恋爱的苗头,而刘轩交往的对象,则是一个身着奇装异服、抽烟喝酒、举止粗俗的“小太妹”。

对此,刘墉显现出中国父亲强势而不通情达理的一面,逼迫儿子与那个女孩分手。父子间没少因此大动干戈,最终,儿子妥协。

500

刘轩与现任太太姜晓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长在美国的女儿,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概念并不清晰。有时仗着父亲宠爱,连中文都不好好学,更没把“中国人”的身份当回事。

只有在女儿不好好说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刘墉才会大动肝火,勒令女儿一遍遍地重读,学不好就不准吃饭。

刘倚帆从没遇到过这种委屈,但唯有如此,才懂得华裔血统与学好中文的重要性,懂得人不能忘本,尊重起源是为人之根本。

500

刘墉与女儿刘倚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以看出在根本的问题上,刘墉头脑清醒,绝不让步,他没像许多西方父母打着“给孩子自由”的旗号,对很多事不闻不问,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重大事宜绝不松口。

但刘墉也绝不是那种为孩子包办一切的人。

待到儿女双双成年,刘墉一改从前“这也管那也管”的面貌,给了孩子们最大的空间。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刘轩念哈佛念到一半,突然心血来潮地想休学去阿拉斯加,本做好了偷偷溜走的准备,没想到父亲却大手一挥:“想去你就去!”

刘倚帆从哥大毕业以后,提出要去从没去过的北京,孤身“北漂”几年,刘墉也不过问。

孩子们长大后,刘墉最常说的话就是,“你翅膀硬了,可以飞了。” 在选择志愿、求职就业和婚恋情感等方面,刘墉再也不会干涉,而是保持了佛系,孩子爱干嘛就干嘛。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刘墉的教育智慧中,没有一味地学习中式“虎妈虎爸”,把孩子当成私有物品,以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也没有像西式家长那样只追求和孩子做朋友,给他们绝对自由。

刘墉采取的,是一种中庸的平衡之道——孩子是我们手里的风筝,把握好方向是父母的责任,但该放飞的时候就放飞,做父母的要体面地退出,目送着他们飞往新天地。

500

很多人都羡慕刘墉,年过七十,和太太恩爱如初,孩子们各自拥有成功的事业与美满的家庭,刘家第三代,也在茁壮成长中。

500

刘墉全家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不幸的家庭或许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家庭一定相似——一个好父亲/母亲,用独具匠心的教育智慧,为后代撑起一片蓝天。

References:

鲁豫有约之刘墉刘轩另类父子

刘墉 - 家庭教育四十讲在线直播课

中国新闻网 - 刘轩:生活曾是“楚门秀” 不只是刘墉的儿子

台湾作家刘墉要求儿子刘轩考零分,最后儿子进哈佛 

作家刘墉之子刘轩:我在美国到底接受了怎样的教育 

刘墉:家庭教育强势VS民主?都不及“合适”二字

千聊人物 - 刘墉:别叫我“鸡汤之王”

新浪教育 - 刘墉:“强权”父亲的教子哲学

丁香妈妈 - 为什么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刘墉一生的 40 个教育心得,都在这里了

十点读书 -  为什么家庭教育越好,孩子越优秀?

上海升学 - 名家视点 | 刘墉:儿子女儿教育大不同

作者: 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