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关05】秦时明月今何在?
原创连载丨欢迎关注
在刘邦起事的当月,其它地方的各路诸侯也揭竿而起。
项梁和自己兄弟的儿子相遇在江苏起兵,田儋、田荣、田横在山东起兵,河北韩广起兵,河南魏咎起兵……七国旧势力凭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拥军自立,统一的大秦帝国仿佛又回到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
这事其实还真不能全赖秦始皇,从商鞅变法到秦统一六国总共用了135年,嬴政以“始皇帝”的身份执政了12年。车同轨,书同文,蓝图是没有错的,但是整个秦朝实在是太短暂了,它几乎没有任何的机会来整理内部的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肃清地方势力。
以法治国是秦得以强盛的关键,但是在任何时代的拐点,法治的保障都是那个能够把整个国家稳定住的政权。毫无疑问,时代之交,这个核心就是嬴政。
只是秦始皇还没有来得及从君主转变为皇帝就一命呜呼了,三年后大秦王朝也随之土崩瓦解。
秦时明月,千秋万代是照不到了。
(秦惠文王)
西竹君常常有这样一个感触,人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状态。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贪生怕死,明明知道求仙访药这样的事情是子虚乌有还“前赴后继”(参看秦始皇的神仙观下的政治格局)?除开政治的原因、个人生存的本能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我本可以的事情我要做完。
这就好比在考试呢,这道题你会做,但是老师要收卷了,你就是押着时间也想多想写两个字是一样的心态。不是因为你多写两个字能多拿点分,而是因为你觉得你本可以,你不甘心。
“向天再借五百年”,人们舍不得人间的饮食声色,也放不下自己还没有完全达成的宏图伟业。
秦国是怎么亡的?这不是一段话可以一笔带过的。
所谓暴政而亡不过是部分文学家和史评家的图省事或者卖情怀的盖棺定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运气相互交错,共同作用,任何一点都可以在特定的时间点压垮一个固态的集体。而所有的历史事实,都是它们的共同作用。
我们取一张反秦势力的地图,陈胜军、项羽军、刘邦军,都起步于函谷关以东。为什么?
陈胜起义,因为服徭役,失期当斩;刘邦起义,因为押徭役,人跑光了,也当斩。
秦国的徭役和赋税抽调关东地区,经济上的不平衡为农民起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战国末年,各个大的诸侯国内在的生态环境已经成型:经济也好、政治也好、文化也好,乃至于各种利益集团的相互关系也好,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固化和成熟的阶段。诸侯国寿命动辄几百年,秦的快速统一才用了不过十来年。这种快速洗牌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这就好比三个月内搞一个大不列颠及欧罗巴联合王国一样,是非常天马行空的。
军事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军事以外的问题很难短时间内快速解决。
就拿国进民退来说,秦朝的统一战争,其实是从经济上对整个中华大地的一次轮番消耗。用算术减法的方式比拼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秦国用商鞅变法的家底,用国有经济一家一家去耗奴隶主经济,用先军政治下的成熟的“新军”去耗六国的旧军和“伪新军”。
这就好像我们玩策略类游戏一样,到了大后期,所谓的“功防”一定是资源数值的加减。你每吞掉一个玩家,你在消耗,他也在消耗,补充的速度比不上耗费的速度,“强有力的国家”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掏掉了基底。
秦朝灭六国,是用自己土地上的资源和人口去进攻,六国防守秦国,是用自己的财富和人口去防御。秦国也好,六国也好,所有的压力都会转移到本国老百姓身上去。最后呢?你穷我也穷,国穷民也穷。
战争占用了且消灭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秦国—秦朝的严刑峻法又废掉了很多有效的劳动力。而秦朝统一之后呢,马上修长城、
阿房宫、始皇陵乃至于驰道,这些项目工程耗费巨大,回笼周期漫长甚至没有,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国库只出不进,老百姓只交不收,这种国退民也退的现状,秦朝想不亡都难。秦朝的生产关系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就好像房子只有框架没有砖,没有得到休息和恢复的生产力,秦朝就像是秦始皇手中的沙,手一松就吹没了。
市场问题也很严重。秦国重农抑商,耕战之法,这对于六国占比很大的商业经济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吕不韦这件事也确实给了嬴政本人极大的心理阴影,对于商人和商业他是极力压制的。在市场经济这一块,秦朝几乎是停滞的。而停滞的市场,无疑让商人手中的货币变成了废品。
然而货币市场也同样不安宁。秦国强行统一货币和生产工具,这等于说一刀切废掉原先了六国贵族和富商大贾的生产资料,将“财富”全部转移到秦国新贵族手上。你几辈子的家业现在全部给别人了,人家吃你的住你的用你的,还比你地位高,你能不闹吗?
有口奶吃就是娘的奴隶主贵族们都过不下去了,更不用说平头老百姓了。
文化方面?独尊法家这一点,就已经砍了中国读书人的命脉。六国百姓能愿意?
封建经济中的知识分子(士)和市场经济中的中产阶级,都是各自时代的根基。
当然说这一切,并不是说秦始皇本人就没有问题。
不仅仅经济和文化的问题累积他有重要责任,政治上的崩盘他也有主要责任。
始皇帝年近五十而不明确公子扶苏为太子。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国人平均寿命也才39岁。作为后人,我们很难开嘴炮说秦始皇这样做如何如何蠢,但是很直观的感受是,并非“一碗水端平”就能让秦朝的统治阶层内部没有党争。
相反,他只会让各个利益集团更加相互交错,更加举棋不定,更加容易随着政治风向改变自己的立场。赵高和李斯的叛变,也正是这种“不稳定的动态平衡”带来的果子。我们的政治远见和判断力当然没有秦始皇的高度,我们也当然不能用上帝视角去批判当事人的功过是非。但是对于诺大的秦帝国而言,没有“拟订的继承人名单”就像是一个年过不惑的人不买保险一样,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风险。
原先的矛盾是君相矛盾,皇帝和太子的矛盾。现在没有了太子,排列组合是不是就多太多了?
始皇帝明知身患疾病而坚持进行最后一次大巡狩。这个没什么好说了的吧。这就好像自己才赢了一波团,看不见敌人位置,但是自己三路高地塔都没有了,自己血残了还要去对面野区看一圈一样。自己去不打紧,走之前还把看水晶的扶苏给派到最北边去了。这就好像一个丝血的射手,水晶都快没了自己还要去对面的野区,还命令辅助去一下自家的野区是一个效果。
这件事情其实可以单独成文考察的。
一方面,秦始皇真的可能是不太care嫡长子继承这件事。
据学者林剑鸣先生统计,秦“自襄公建国以后,至穆
公以前,共九代国君,襄公、文公、宪公、出子、武公、
德公、宣公、成公、穆公。计兄终弟及者三人(德公、
成公、穆公),以次子立者一人(襄公),以孙立者二人
(宪公、出子),不明嫡庶者一人(文公),以长子身份继位者仅两人(武公系宪公长子,宣公系德公长
子)。就是到了穆公以后,秦国的君位继承也无定
制。如躁公卒,立其弟怀公,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
随后由简公、惠公、出子继位,最后才立献公。
同时,秦朝对于选择领袖,还真的有点游牧之风(离中原太远了)的感觉:必须
“择勇猛者而立之”。《春秋公羊传》昭五年记:“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何休注:
“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而立之。”孔广
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于此解释说:“谨案:秦居西垂,杂犬戎之习,非实夷国也,用夷俗尔。”
“当立者公子乃扶苏”,六国百姓这么想,秦始皇可能不这么想。
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秦国这一关扶苏是过得去的;扶苏重“仁义”“德治”“礼乐”
“王道”,六国这一关他也是过得去的。可能问题也正在于这里。秦始皇现在想的问题是:”作为我的继承人,你是听我的,还是听你自己的?“
胡亥“赢”可能也就赢在这里。
(阅读理解警告)
天子无家事,每一个父亲和儿子都会有的矛盾,换到政治身份上就不一样了。
方士的事情让秦始皇气坏了,转手就来了个坑儒。根据秦史的记载,在这件事上所有人都闭了嘴。但是扶苏跳出来了,谏曰: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对比一下语境,这很可能不是扶苏要名誉于父亲,早面前挣标新立异的表现分,而是他可能根本就不认同这个。单纯地是我觉得你这么做不对。
秦始皇发怒,桌子一拍说你给老子滚。
看看,活脱脱就是一个被儿子顶嘴的父亲。
秦始皇怒遣扶苏北上九原监军,监谁,蒙恬。问题在这个地方其实就出来了。
蒙恬是世代名将之子,真正的根正苗红:
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父亲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剪破楚,杀项燕、虏楚王。
蒙恬本人也强的一批,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这是汉书的记载。蒙毅是京城的卫戍司令兼地方主官,秦统一以后逐戌狄 ,收河南,筑长城,是秦北部战线的总司令。
蒙恬还有个弟弟蒙毅,更了不得,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亲近,”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蒙氏兄弟是大秦帝国里面真正的明星和红人。
对于这样的人有什么好监军的?
所以这件事情,说不上是对扶苏根本失去了信心。更像是儿子顶撞了父亲,父亲让孩子滚出家门,去基友家蹭一顿饭,回来的时候顺便带瓶酱油回来;也像是跟男朋友吵了架的小娘子,“刚才你说的话我不爱听,我给你一天时间你再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为什么要让扶苏去北上监军?
猜测一下始皇帝当时的心理:
有多远滚多远,北边不仅远而且凉快,你好好去冷静一下,我也清净清净。正烦呢。你蒙毅叔叔也在那边,你死脑筋想不通,你跟他叙叙家常,让他给你提高一下姿势水平,听听你大叔怎么说你就想明白你爹的做法了。刚好去军旅历练历练,体验一下军事和边塞生活,人也能成熟不少。
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名谪实升,但是抛弃掉扶苏是一定说不上的。
选威望最高的公子去找兵权最盛的将军,这不像是废黜的前奏,反而说明了秦始皇对这两个人很信任,相当信任。秦始皇咬定了这两个人的人品:不管怎么做,这两个人一定不会反。
秦始皇作为一个父亲,押对了自己的朋友和儿子不会反,子孝臣忠,幸甚至哉。
但是他作为一个天子,自己的朋友和儿子“不会反”,也亲手葬送了整个帝国。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扶苏死。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死。
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
蒙毅死。
小时候读书,有评论说项羽是一个古典理想主义者。在太史公的笔下,西楚霸王杀伐决胜,在乱世里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主义时代,霸王别姬也好,坑杀秦虏也好,为善也好,为恶也好,他在用自己的行为去试图重现奴隶时代的“荣光”,也为在自己的舞台上可以做一个呼啸的英雄。
而长大以后,才发现历史上和生活中有很多英雄,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甚至我们忘记了名姓。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很平凡的普通人,尽孝、尽忠、尽诚,坚持着世人嘲讽的理想,坚持着他人不解的志愿。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人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从来没有活过。
最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始皇帝中途突发疾病,遣蒙毅回咸阳“还祷山川”,以赵高兼领符玺令;没有在去世前写完遗书;未能在去世前传召李斯商议并公布遗书……
赵高的反水、李斯的叛变、扶苏对假遗诏的不愿意辨识……所有的因子把秦始皇的“不决”变成了“失误”,把“失误”放大以后,再以帝位为引子点爆。
这一炸,炸碎了秦国几百年的基业,炸碎了几代秦国人的心血,也炸碎了秦时的朗朗明月。
我很喜欢的一首赋里面是这么写的:
……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削平天下,同文共规,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壮举!
不过这一炸,也给了中原大地机会,给了穷苦不堪的老百姓一个机会。
纵然把“秦”这座大山从百姓头上搬走了,又为他们挪来一座座新的大山。
然而影响万千中国人的一个字,一种文化,一份信仰正在形成——
后记:
本章有点“偏题”,本来只是要写群雄并起的,写到秦国就多写了一点。
下一节把本文的内容补上喔。
点赞评论关注走一个好吗?我想要500个粉,秋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