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个版本歌词异同与得失谈
表:《长征组歌》1965年版歌词与1976年版歌词对比
首先向《长征组歌》作者肖华将军表示敬意,感谢他老留下了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里从技术和艺术层面点评《长征组歌》两个版本歌词之得失(暂时不涉及政治正确,只谈艺术技术之得失)。
第一曲:1976年版本加了一句“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双爷认为1965年原词比1976年改词好,建国以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有关长征的读物很少涉及党内矛盾和斗争,“王明路线”这个词汇并没有流行起来,更遑论建国前,1976年这个改动,可以确认是个败笔。
第二曲:这是改动最大的一曲,双爷基本确认1965年版更朴实贴近,而1976年改词有“标语口号”之嫌。唯有“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一句,原词似欠佳。改词的“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豪迈闯关之余也有情感起伏和转斩,也为下一曲的主题作出了合理的铺垫,似更佳。
第三曲,1965年原词比1976年改词好,不过“溪水清”改作“旭日升”,更能表现革命出现转机的心境,似比不改更佳。“马列路线指航程”,有“标语口号”之嫌,不生活,欠生动,不如“工农跃踊当红军”有画面感,有立体感,有呼应性。
第四曲,“声东击西出奇兵”的确不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好,不过1965年“四渡赤水”这个词汇还没有流行起来。军史战史界人士可能还在为肿么概括这个阶段的作战行动而劳心费神:用“转战川滇黔”吧,后来红二、六军团也曾经“转战川滇黔”来着,如何区分?
实际上,用“四渡赤水”也不完全准确,因为这个阶段的作战行动相当连贯,是一个大的手笔,完整的称谓应该是“四渡赤水枪渡金沙江”(双爷专著《非常轨迹——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就是这么称谓的),后来大概形成了统一意见,于是就“四渡赤水”了的。双爷认为,这个嘛,更传神。
第五曲、第六曲、第七曲,1965年版本和1976年版本一致。
第八曲,1976年版本曾加一句重唱:“胜利完成奠基礼,军民凯歌高入云”,双爷认为是可以的。
第九曲:1965年版本为“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进并肩行”,1976年版本为“全军痛斥张国焘,欢呼北上并肩行”,1965年版本更贴切。因为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时,不可能出现“全军痛斥张国焘”的场面,这个嘛,不改比改了更好——改了反而“历史虚无主义”之嫌。
第十曲,1965年版本的“三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1976年版本改作“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改了比不改好!各路劲旅涵盖面更大,有陕甘红军和最先完成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在内,更好。
其实,甭乱扣帽子乱打棍子——有人还声称要问候人作者“八辈祖宗”,平心静气学术讨论一哈,两个版本综合一哈,可能就是个最佳版本。
附一:《长征组歌》作者肖华同志夫人王新兰(《长征组歌》著作权继承人)的一封信
附二:关于《长征组歌》歌词的说明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