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最后的岁月

文/张宏杰

从古至今,乾隆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幸福皇帝。到了晚年,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继承人问题。如他所愿,嘉庆顺利继位,继承了乾隆创造的“盛世”基业,本来可以像乾隆一样当个幸福皇帝,但是乾隆却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乾隆想解决而未能解决,嘉庆其实也没法解决,因为人口太多,而传统社会体制和传统农业的潜力都已经被挖掘到极限。

500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东巡沈阳时,一名锦州生员金从善就拦路呈词,要求皇帝尽快明立太子,并说:“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唐文基《乾隆传》)

皇帝闻言大怒,看来天下人竟然已经普遍认为自己不立储君,是因为“贪恋宝位”了。最好面子的乾隆怎能容忍这样的攻击?于是在杀了金从善之后,皇帝向全国颁布“明发谕旨”,向天下公布了自己的计划。皇帝说,自己早在刚刚登上皇位之际,就已经向上天默誓,只当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留给祖父康熙。

他还告诉天下,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他就已经秘密立储。不过此事他只告诉了几个军机大臣,所以天下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

此谕一出,关于谁是继承人的猜想在民间进行得更热烈了。对于市井小民来说,猜猜哪个阿哥将成为下任皇帝也是极好的谈资。

其实,这个谜说难则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乾隆三十八年之时,十七个皇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相继亡故……除了死去的那些阿哥以外,十二阿哥因为生母那拉皇后为皇帝所厌恶,根本没有资格列为皇储人选;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分别过继给履亲王允祹和慎郡王允禧为孙,因而也被排除掉了立为皇储的可能。皇帝真的要决定立储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这个狭小的范围中做出抉择。

皇八子永璇为人轻躁,做事颠倒;皇十一子成王永瑆柔而无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怪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吝啬;皇十七子永璘恐怕是兄弟几个中最不成器的,从小就不喜读书,性情也轻佻浮躁。年纪稍长,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狭路曲巷寻花问柳;唯一还不让皇帝失望的,只有皇十五子了。

与其他三个皇子比起来,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却是缺点最少的一个。

皇十五子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立为太子时年仅13岁。他的生母魏氏是汉人出身,系内务府包衣,外祖父为内管领清泰,身份并不高贵。

但皇十五子永琰有其他几个皇子不及的优点,“以勤学闻名”,而且孝顺与“端淳”。乾隆三十八年冬至,63岁的皇帝到天坛祭天,跪在圜丘中心,默默向苍天祷告:“我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储,然而此子年仅十三,性情未定。如果永琰有能力继承国家洪业,则祀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他并非贤能之人,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使他不能继承大统。我并非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是为祖宗江山计,不得不如此。”(《清高宗实录》)

上天似乎对永琰也比较满意,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到六十年(1795年),永琰一直身体健康,他的表现也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到了举行禅位大典的这一刻,在乾隆心中,为这个接班人打了80分。

500

他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第一,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富于恒心和毅力。他生活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第二,此人品质“端淳”,待人真挚,善于为他人着想。他富有同情心,十分重感情。他时时处处克己忍让,生活俭朴,从不追求自己的个人享受。最为难得的是,皇十五子修养极佳,为人谦逊,很少发火,待人从无疾言厉色。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的成绩非常突出。永琰对儒家天理人心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从外表看,嘉庆皇帝是清朝历代皇帝当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嘉庆皇帝的外表,可以说几乎没有缺点:他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肤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匀停,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脸和圆脸之间,显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大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定自如。

在帝位授受的那一刻,乾隆由衷地觉得,上天对自己一直是厚待的……对于禅让之举,乾隆非常看重。他把这一举动,当作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件大事,当成了六十年统治的完美压轴。

乾隆认为,这一举动,标志着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人”。这个史上雄心最炽、最自负的君主,时时处处要超越历史,创造纪录。

乾隆顺利地解决了帝位继承问题,但另一件大事却始终让他坐立不安。乾隆最大的遗憾是陷入了一场没能取胜的战争,这就是平定白莲教起义之战。

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有一片著名的原始森林,称南巴老林。此地山高林密,“高山长林绵亘千数百里,弥望蓊郁,竟日不见人烟”(《三省边防备览》),本非宜人类所居。但是,乾隆中叶起,大批流民涌入这片森林,伐树造屋,开荒种地。

这些流民来源极广,不仅有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还有广东、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方迁过来的百姓,“携带家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对这些移民的估计,保守的是十余万,有人说有百余万。(《三省边防备览》)

大批移民的出现,说明乾隆中期人口压力的严重程度。当时尚残留的山区本不宜耕种,因为这些深山老林地势险峻,土地贫瘠,且无法保持水土,地力耗损很快,劳作与收获不成比例。在老林中生活是极为艰难的,“伐木支椽,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作种,数年有收,典当山地,方渐次筑土屋数板,否则仍徙他处,故统谓之棚民”。

虽然艰难如此,人们仍然乐此不疲。这说明大清王朝社会体制内的潜力挖掘到极限,仍然无法解决人口问题。又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迫在眉睫了。

乾隆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宣布自己成为了“千古完人”,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七,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起义在陕西、四川、湖北交界处爆发,迅速蔓延到川、陕、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县、厅、卫等204个。

当太上皇这几年,乾隆的全部残存精力都用在了镇鸭起义上。仅三年时间,动用的军队已经有10万,花掉饷银已经有7千万两。虽然“犹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起义的烈火却越烧越旺。

掌握权力六十年来,乾隆还是头一次这样一筹莫展。野史记载,一日早朝已罢,嘉庆帝与和珅入见。“珅至,则上皇(指太上皇)南面坐,仁宗(即嘉庆帝)西向坐一小杌(每日召见臣工皆如此)。珅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上(嘉庆帝)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莲教首领姓名)。’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春冰室野乘》)

戴逸先生点评道:“一个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晚年对农民起义无可奈何,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这种行为典型地反映出一个意志昏瞀的孤独老翁的心理状态,别人几乎不能理解。”

事实上,镇鸭这次起义最后耗费了清朝白银2万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朝五年的财政收入;使清军损失一、二品高级将领二十多人,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四百多人。可以说,正是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的结束。大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元气丧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光。白莲教起义形势

正是在战争中,乾隆的生命一天天走向终点。

500

进入嘉庆三年(1798年)以来,乾隆的身体并未见有什麼异常。嘉庆三年腊月底,89岁的乾隆得了轻微的感冒。新年将至,朝野上下,谁也没有在意。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皇帝和诸王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依惯例来给太上皇拜年,上皇还能如常御座受礼。不料到了初二,病情转剧,身体各器官出现衰竭征兆,陷入昏迷。

在去世前一天,他还做了《望捷》一诗,期盼平定白莲教的捷报早日到来。在遗诏中,他仍然念念不忘这最后的未了之事:“近因剿捕川省教匪,筹笔勤劳,日殷盼捷,已将起事首逆紧要各犯,骈连就获,其奔窜伙党,亦可计日成擒,蒇功在即。”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上午七时,乾隆走完了他89年漫长的人生旅途。(来自 国家人文历史,节选自《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重庆出版社2019年7月)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