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老师毛思诚不得不说的故事

500

蒋介石读书处

500

蒋介石给毛思诚的亲笔信

500

蒋介石给毛思诚的亲笔信

500

蒋介石给毛思诚的信

500

毛思诚给蒋介石的信

 500

委任状

500

委任状

500

自反录

500

自反录

毛思诚,1873年出生于现在的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当时称奉化县剡源乡岩头村。2岁丧父,靠21岁守寡的母亲和30岁丧夫37岁又失子的祖母抚养成人,家境贫困。他原名裕称,字彩宇,号勉庐,早年为秀才,工文能诗,著有《评注国文》《劝世歌》《性灵诗》等。年轻时在村上开过学馆,后分别在奉化的龙津学堂、镇海的培玉两等小学堂、宁波府中学堂、衢州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任教。1940年7月病逝于奉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毛思诚在岩头村开设学馆,二十八年(1902年)蒋介石师从在毛思诚。时年,蒋介石16岁,已与毛福梅结婚一年。蒋介石从5岁上学,到21岁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其间的15年先后在溪口、葛竹、岩头、榆林、畸山、奉化等地的私塾、学馆上学,当时他是一个有名的顽劣学生,即使下一次楼梯,也与众不同,他不是走下来而是从木扶栏上滑下来。

蒋介石进毛思诚私塾后,毛思诚教其读《左传》、《纲鉴》,因这些书是比较易懂的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散文,加上蒋年龄也已增长,此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所以毛思诚说:“志清好书,善于仿练。”但蒋依然好动,毛思诚曾在自己的文章里评述蒋介石“动时以讲舍作舞台,以同学为玩物,狂态不可一世”,但学习时又“专心致志,判若两人”。


1903年,蒋介石离开岩头到奉化凤麓学堂读书。毛思诚则先去上海开设东亚印刷所,嗣后执教奉化龙津学堂、镇海培玉两等小学堂、宁波府中学堂、衢州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任浙江第八师范舍监及国文教师。

毛思诚知书达理,才学恒通,又明了时政,因此给16岁的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铮铮有词的说教,洋洋自若的笔势也让蒋敬佩不己。因此在 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之后,1925年4月就邀请年已52岁的老师毛思诚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少校秘书,兼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第二年3月委任其为广东省潮阳县县长。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秘书、总司令办公厅文书科上校科长、中央第一编遣区办事处文书科上校科长(少将待遇)、国民革命军战史编纂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主席办公室秘书等职,一直在蒋介石身边担任文牍、机要工作。1934年7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64岁的他回到家乡,著述有关蒋介石的文史资料。

从1925年开始被招致广州,毛思诚从此告别了教学生涯。从任黄埔军校担任秘书编纂《校史》开始到1937年辞职回乡,这期间毛思诚实际上成了蒋介石的幕僚和“外脑”。蒋介石也敬重他,信任他,并充分发挥他的才学。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蒋介石陆续将自己的手卷、日记、毕业文凭、公牍等来往函电、资料等交给他保管。

毛思诚利用这些资料,于1931年就为蒋介石编成了6册24开本的文稿集《自反录》,卷首有蒋介石亲笔所写的序文,内提到本书编制者是“吾师勉庐先生”,落款处写着“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五日,蒋中正自序于中内央首都军校东舍自反室”,文内收录有建议、战略、电文、命令、宣言、报告、书函、序跋、哀祭、杂著等十一类。奉化市档案馆收藏了2册《自反录》,即卷一至卷六内容。毛思诚也利用所保管的这批资料编辑了《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三易其稿,所化心血很多。这本书共20册,8个篇目,写的是蒋介石幼年时期到北伐开始的个人纪年史传。该书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此外他还编有《蒋介石大事年表》、《国父教科书》等,这些书都是研究蒋介石的第一手宝贵资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氏后人将这批日记、文稿等资料藏在夹墙里。“文革”中,红卫兵砸破墙壁,发现这批资料,逐级上报,一直到送交给公安部。公安部拨交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文革”后,毛氏后人将这批资料捐献给国家。

蒋介石师从毛思诚虽为时不长,只有短短的二年,但蒋介石敬重毛思诚的人品,彼此颇为相得,师生间也非常投缘,感情深厚。因此蒋对毛思诚照拂很多,除了在官场上的照顾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中的关切。蒋介石对自己的众多老师多有回报,但对老师的母亲、夫人都给以全方位关照的,也就只有毛思诚一位。比如,在毛思诚祖母去世后,蒋介石亲笔题来了“贤母”、“流芳”字篇,还请何应钦为牌坊的两侧题写对联。在毛思诚次子毛葆节英年早逝后,他又多次写信给老师以示哀痛。这些蒋介石亲笔所写的信件现保存在奉化档案馆。在毛思诚及其夫人去世后,他又分别寄来丧葬费一万元,以恤安葬。由此可见蒋介石也重师生情谊,不忘对师恩的回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