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雕都督之宇文邕拜师
教师节快到了,凑个热闹。祝孩子们学业有成,老师们桃李满天下!
落雕都督之宇文邕拜师
(见《周书·卷十六 列传第八 寇洛 李弼 弟标 于谨 子实》,于谨的传记部分)
……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有司设三老席于中楹,南向。太师、晋国公护升阶,设几(施)〔于〕席。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大司(马)〔寇〕、楚国公宁升阶,正舄。皇帝升阶,立于斧扆之前,西面。有司进馔,皇帝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酳。有司撤讫。皇帝北面立而访道。三老乃起立于 席后。皇帝曰 :“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三老答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唯陛下念之 。”又曰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愿陛下守而勿失 。”又曰 :“治国之道,必须有法。法者,国之纲纪。纲纪不可不正,所正在于赏罚。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有善者日益,为恶者日止。若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则天下善恶不分,下民无所措其手足矣。”又曰 :“言行者立身之基,言出行随,诚宜相顾。愿陛下三思而言,九虑而行。若不思不虑,必有过失。天子之过,事无大小,如日月之蚀,莫不知者。愿陛下慎之 。”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礼成而出。
————
……三老(注:三老是帝师的头衔,不是三个老头。帝师就是于谨自己一个老头儿)进门(北周太学的大门),皇帝(宇文邕)在门口行礼迎接,于谨回礼。
司仪把于谨的座位摆在大厅中间,朝向南方。宇文护(当朝执政代表)把于谨的桌子摆在席前。于谨入座,面向南方扶着桌子坐好,这是老师的尊位(也就是把天子位给老师坐)。楚国公豆卢宁(一位猛将兄,跟着李弼一起归顺的宇文泰,关陇集团元老代表)上前,正舄——把于谨的鞋摆正(那时候的座位还是跪坐,入席都要脱鞋的)。
然后宇文邕上前,站在斧扆(于谨座位后面的屏风)的前面,面向西方(侍者的位置)站立。司仪送餐食上前,宇文邕跪着撸起袖子切肉,伺候于谨用餐,吃完了,宇文邕又送上漱口水。司仪撤去餐具。
宇文邕面向北站立,向于谨求教治国之道。于谨这时才站起身来,站在座位后面(跪坐,起身站立后正好是站在座位后面)。
宇文邕问:我做皇帝要承担重任,可我才能有限,不懂政治,请您为我教训!
于谨答道:小树得砍,媳妇得管。您想要当明君圣主,就要虚心纳谏,纳谏的目的是要了解利害得失,才能正确决策,这样天下才能太平。陛下要记住!
于谨继续答道:立国的根本在于忠信,孔夫子说过“饭可以不吃,武可以不练,但诚信不能缺失!”国家是繁荣兴旺还是完蛋草,都由于忠信是否能够履行。陛下千万不要忘记!
于谨继续答道:治国之道,要靠法治。法治是国家的纲纪。纲纪必须要端正,如何端正纲纪呢?靠的是赏罚分明。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那么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作恶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若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则天下善恶不分,人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于谨继续答道:言行一致,这是做人的根本,说到就要做到。希望陛下说话办事之前要多加思考。不仔细思考,任性而为必然要犯错误。陛下您是天子,您的事都是大事,就像天上的日月盈亏一样,大家都抬着头眼巴巴的看着您呐!希望陛下谨记!
于谨回答完毕,宇文邕行礼拜谢,于谨回礼。拜师礼完成,下班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