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历史——《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 ·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江南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姜夔: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屡试不第,终生未仕,科举不顺的姜夔四处流寓,曾涉足过扬州、江淮一带,这首词正是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此时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五十年,孝宗当政,高宗为太上皇颐养天年。
淳熙丙申:宋孝宗的第三个年号,前两个分别为隆兴(1163-1164)、乾道(1165-1173),淳熙丙申是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宋室南渡已经五十年左右,距离南宋亡国还有一百年。
维扬:扬州的古称之一,也是区划调整以前扬州市的一个市辖区。
千岩老人:萧德藻,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这句是后加的。
黍离:《诗·王风》的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此处也是借典。
淮左名都:淮左即淮南东路,北宋元丰年间,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路(治扬州)和淮南西路(治庐州),因而淮南东路也常被称为扬州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那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的也是淮左,即今江苏淮南江北地区。
竹西佳处:竹西亭是古时扬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至于在今天何处大概已经无从考证了。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里也是借典,唐代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曾经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如今只剩下遍地的青青荞麦,荒芜不堪。
胡马窥江: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海陵王)大举南下伐宋,遭到南宋全线阻击,本年冬,采石之战被宋将虞允文击败,完颜亮在移师瓜洲(扬州长江渡口)后被部下杀死,金军退兵北返,战争给南宋境内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导致无数地方“荠麦青青”。建炎南渡后,淮河就成了东部的国境线,战争爆发,淮南自然是首当其冲,两淮也构建了南宋最大的军事集团,唐以后繁华的淮南逐渐衰败。
杜郎俊赏:杜郎即杜牧,杜牧任淮南节度使幕僚期间常驻扬州,对扬州颇为青睐。料想他看到今日的场面,一定很吃惊。
二十四桥:相关传闻很多,古时的二十四桥究竟是哪二十四座,在哪里已经无从考证,今天扬州瘦西湖里的“二十四”桥是清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