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美国“长臂管辖”,欧洲要搞“阻断法案”
应对美国“长臂管辖”,欧洲要搞“阻断法案”
独家网 杜佳 评论我要分享近年来,美国联邦司法的长臂管辖(long-arm jurisdiction)屡试屡验、弹无虚发。身为美国盟友,欧盟在这种国际“霸凌”之下首当其冲、动辄得咎。笔者杜佳此前提到过美国对诸多跨国公司开出的巨额罚单,其中欧洲企业比比皆是。
2018年5月8日,美国借口“伊朗涉嫌违反协议”,宣布退出2015年签署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伊朗核协议,简称JCPOA),并要求欧洲跟随美国立场。和美国退群的一贯理由一样,就免予制裁的有关条件,川普想和德黑兰重新谈判。
川普退出的协议,正是当初英、法、德三国攒的局。基于中、美、俄的捧场参与,围绕伊核协议的谈判一度被看做欧盟“发挥全球领导作用”的典范之举。
不同于美国盟友的是,欧洲与1979年革命之后的伊朗关系良好,往来频繁,有无相通。借着伊核协议的东风,欧洲国家更是派出了大量的政府代表团和商务代表团前往德黑兰,签署了梦寐以求的天价合同。
然而桌子说掀就掀,2018年8月7日,美国重启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这个动作搅扰了所有人的美梦。
川普不但禁止美国企业与伊朗能源、金融、航运、汽车等多个关键部门进行经贸往来,还将制裁扩展到全球范围。
这个旨意让欧盟叫苦不迭、狼狈不堪。于是从去年开始,欧盟便已开始尝试进行反制。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美国制裁的标准形式是,禁止美国公司与受制裁的实体开展业务。其二级制裁更进一步,将矛头直指外国,禁止美国公司及银行与那些与受制裁实体有业务往来的第三国公司开展业务,由此美国得以将长臂伸向欧盟,伸向世界各地。
鉴于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封锁”,欧盟当即宣布更新“阻断法令” (Blocking Statute),且更新后的法律从8月7日当天起正式生效,力图反制美国。
“阻断法令”也就是欧盟1996年11月22日通过的《欧盟理事会第2271/96号条例》。当时美国颁布《古巴自由与民主团结法案》以及《伊朗和利比亚制裁法案》,对古巴、伊朗和利比亚三国实行贸易禁运,并将“长臂”伸向欧盟。为了反制美国“域外法权”, 保护那些从事合法国际贸易的欧盟经营者免受美国制裁影响,欧盟通过了该法令。
此次更新“阻断法案”,主要是扩宽了其适用范围,将美国重新实施的域外制裁,即《1996年伊朗制裁法》、《2012年伊朗自由与反扩散法案》、《2012年度美国国防授权法案》、《2012年削减伊朗威胁和保障叙利亚人权法案》以及《伊朗贸易制裁规则》纳入附件,以减轻这些制裁对那些与伊朗有合法业务往来的欧洲企业的影响。
(欧盟官网截图:欧盟更新法令适用范围)
欧盟方面指出,此次更新法令是欧盟全面、有效执行JCPOA行动的一部分,即维持欧盟和伊朗之间的合法贸易和经济关系。该法令的具体举措包括:
任何基于欧盟附件所列的外国法律进行判决的外国法院的判决在欧盟境内无效。
允许欧盟经营商通过欧盟法院追偿由特定外国法律的域外适用而造成的损失。
禁止欧盟经营商遵守任何基于特定外国法律的要求或禁令。若欧盟经营者的经济和金融利益受到外国法律域外适用的影响,其有义务通知欧盟委员会。
若欧盟经营商认为不遵守基于外国法律的规定或禁令会严重损害企业或欧盟的利益,企业可向欧盟委员会申请授权,以遵守这些外国法律。
说得直白一些:根据最新法令,欧盟运营商可以无视美国的“长臂管辖”,甚至可以追偿某些因屈从美国“长臂管辖”而造成的损失;原则上欧盟经营商禁止向美国屈服,但必要时提交申请,仍可以选择向美国屈服。
然而“阻断法令”的实施效果似乎很不明显。近一年来,许多欧洲公司迫于美国制裁的压力撤出了伊朗,发生在欧美和伊朗之间的相互挑衅也正甚嚣尘上。哈梅内伊据此指责欧盟沽名钓誉、出尔反尔、不守信用。
在商言商 从善如流
事实上,“阻断法令”在此前并未受到检验,1998年欧盟利用该法令作为谈判工具与克林顿政府达成政治协议,美国答应限制部分制裁条款对欧洲企业的效力,这起冲突很快就落下帷幕。
现在看来,该法令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发挥太大作用。大部分欧洲企业在美国的业务比在伊朗的业务要多,他们宁可违反 “阻断法令”,也不愿得罪美国,所以纷纷自觉切断了与伊朗的联系。而且有些欧洲国家担心,若欧盟严格落实该法令并强迫欧企服从,将会严重破坏美欧关系,甚至导致川普对欧洲进行报复,比如说对欧盟汽车加征关税。
去年8月,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石油公司退出在伊朗的能源项目,放弃了与伊朗签署48亿美元大单,由此向美国表明立场。西门子、奔驰、标致等企业也纷纷退出伊朗。德国驻伊朗商会总代表冯·伯恩施泰因(Dagmar von Bohnstein)直言,许多德企犹豫了很久才决定退出伊朗市场,“现在大家都明白,这里没有出路。”
在乖乖听命方面,德国电信姿态更低。2018年11月,德国《商报》报道称,德国电信切断了伊朗国家银行(Bank Melli)汉堡分行的电话和网络服务。该银行是伊朗最大的商业银行,自1965年以来一直在汉堡设有分行。根据2017年年度报告,该银行雇佣了32名员工,主要为两国的对外贸易提供资金,总资产达5.22亿欧元。美国驻德国使馆在推特上链接了该报道,对德国电信的举措表示欢迎。
(美国驻德使馆推特截图)
德国电信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表明立场,恐怕是因为其子公司T-Mobile与Sprint公司在美国的合并事宜。两家公司2018年4月就就宣布将以260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进行合并,公司总部将设在T-Mobile在华盛顿州贝尔维尤的总部。双方还扬言,这笔合并交易将帮助美国在5G移动网络发展方面超过中国。不过两家公司至今仍未完成合并。
为了生意,德国企业也只能低三下四,小心翼翼。德国《商报》报道称,许多德国公司还要每周向美国驻德使馆汇报对川普伊朗制裁政策的落实情况。
闻过则喜 珠胎暗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哈梅内伊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欧洲国家不可信赖。
看起来,欧盟要挽回调停者的口碑和德黑兰的尊重,还真要费些口舌之外的力气。否则,欧盟的可信性将大打折扣。
刚刚过去的7月15日,欧盟各成员国外交部长齐聚布鲁塞尔,纷纷表示伊核协议还可以抢救一下。其中已被提名为欧盟下一任外交政策负责人的西班牙外交大臣何塞普·博雷利称“欧洲正为避免协议破裂竭尽所能”。
实际上,英、法、德三国在2019年1月31日就已发表联合声明称,为维护伊朗核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三国创建了名叫“支持贸易往来工具”(INSTEX)的结算机制,避开美国制裁,继续与伊朗做生意。伊朗方面则注册了一个名为“特别贸易和金融机构”(STFI)的机制,与INSTEX相对应。
(法国、德国和英国发表联合声明)
INSTEX是由欧洲政府控制的特殊目的实体(SPV),本质上是一种物物交换机制,使欧盟公司通过取消跨境支付,完全避开美国的金融体系。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这种模式下,购买伊朗石油的欧企可以与向伊朗公司出售机器的欧洲机械制造商相匹配。欧洲石油买家不向伊朗卖家付款,而是将钱付给欧洲机械制造商。同时,伊朗机械买家不向欧洲卖家付款,而是把钱转给伊朗石油卖家。”理论上,借助INSTEX支付系统,任何公司都可以在不违反制裁的情况下,继续与伊朗做生意。
INSTEX已于今年6月底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尚未完成一笔交易,未来INSTEX能否发挥预期效果也未可知。英国《金融时报》今年4月报道称,INSTEX的总部设在法国,公司地址是法国财政部的地址,公司未公布联系方式。记者给该公司董事会两名成员打电话,他们分别是法国和英国外交服务部门的负责人,其办公室人员对INSTEX甚至都不太了解。
预计INSTEX将首先面向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和美国无业务往来的中小型食品及医药企业。大型跨国公司仍担心,即便他们在技术上遵守了协议,美国当局仍会想方设法对其报复和惩罚。
美国伊朗事务特别代表布莱恩·胡克(Brian Hook)直截了当地对INSTEX表达了不屑。他说:“我们看不到哪家公司有此需求,因为要让公司选择在美国开展业务还是在伊朗开展业务,企业必然选美国。这是我们目前对INSTEX的评估。”
许多专家和企业高管对INSTEX表达了悲观态度。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托比亚斯·施奈德(Tobias Schneider)直言:INSTEX势必陷入困境,因为华盛顿“已经明确表示他们将会追捕那些试图绕过美国制裁的欧洲机构和公司”,欧洲大企业根本不会冒险与一个对欧贸易额本来就很小的国家进行贸易。
Arjan Capital高级管理合伙人安德烈亚斯•施韦策(Andreas Schweitzer)认为,美国人甚至无须采取明确行动,只要制造点恐惧足以吓坏欧企。
他预测,INSTEX仅仅会象征性地做一笔小交易。
坦然受辱 内外交困
由此看来,无论是“阻断法令”还是INSTEX机制看似很硬核,实际上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很难真正抗衡美国的长臂管辖。纵使欧盟政府层面有强烈意愿,实际在实施过程中也犹犹豫豫、顾虑重重,而且欧企只顾自身利益,忌惮风险,美国的大刀还未架到脖子上,就已乖乖投降。
(美国总统川普推特截图:啥也不用说,你懂的)
维也纳大学政治系教授海因茨·格特纳(Heinz Gartner) 直言:“虽然INSTEX机制是欧洲人反制美国的一个尝试,但其是否可行仍未可知。如果欧洲公司通过INSTEX与伊朗做生意,美国人还是会认为这违反了制裁,若这家公司的CEO离开欧盟,仍有被美国逮捕的危险。”
格特纳认为,INSTEX系统和“阻断法令”已经算是欧洲人制定独立政策的尝试,但欧洲要令自己变得强大,令自己在某些领域取代美国,还需要很长时间,这可能需要5年、10年左右。不过,伊朗问题有助于欧洲更好地谋划未来,让欧洲人明白,欧洲应该更加独立于美国。
在7月15日的场合,法国外交部长让·伊夫·勒德里昂疾呼,“欧洲人必须在这个问题上保持团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则直言,即使违背美方的意愿,全面履行该协议仍是欧盟的必由之路。
不过正在竞选首相的英国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则在7月1日流露出了跟随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的意思,只是和退出该协议相比,他和竞争对手鲍里斯·约翰逊对退出欧盟更加热衷。
在美国对与伊朗做生意的美国和外国公司实施新一轮制裁之际,欧盟究竟有没有梁静茹给的勇气,保持同伊朗之间的贸易?子姑待之。
本文为独家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www.dooo.cc)。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