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苦小红书“审核霸权”久矣

500

"我只是分享了一个育儿经验,怎么就成了违规内容?"

"账号被封禁三个月,至今没人告诉我原因。"

"客服永远是机器人,真人永远联系不上。联系上人工客服,也和机器人差不多"

(精选的都是比较文明的吐槽,骂得狠的没放进来)

2025年,小红书月活用户还在飙升,但伴随用户规模增长的,是日益激化的审核争议——

从内容误判到账号冻结,从客服失灵到申诉无门,再到性别审核的双重标准(同样的内容因为性别不同而被不同尺度处理)……

当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其审核体系成为用户心中的"玄学",客服沦为"机器人复读机",这是技术问题,还是平台治理的懒政和霸权?

这两年,小红书的审核与客服顽疾集中爆发,从黑猫投诉到知乎、微博,各路社交媒体用户的声讨如潮水般涌现。

小红书,是时候治治这些痼疾了,别整天加班做些没用的东西。

01内容审核的“误伤”困境

案例1:生活分享变“违规重灾区”

根据知乎文章《2025小红书违禁内容一览》披露,平台违禁词库持续扩容,母婴、旅游、游戏等生活分享领域受影响最大。"拟人化表达""游戏抽卡""旅游攻略"等原本中性的词汇都可能触发审核机制。

一位母婴博主反映,她在分享婴儿辅食制作时使用了"宝宝超爱吃"的表述,结果被判定为"夸大宣传"。

当生活化表达都成为违规风险,创作者该如何与用户沟通?

案例2:误判违规词,审核时延

2025年3月,一位用户在知乎分享,其笔记中出现“当妈才知道”等拟人化表达,被判违规,导致删除。

用户申诉称这是生活分享,却被驳回。

“向北”2025年7月数说,一个美国旅游vlog审核两天未过,客服让“耐心等待”,无具体原因。最终,用户删除广告牌、特朗普提及等元素才通过。

类似的投诉在社交媒体上并非孤例。多位创作者反映,当内容被判违规或账号被限流时,无法通过客服渠道获得明确解释,只能在"机器人答非所问"和"申诉石沉大海"之间循环。

02账号安全的"黑箱"运作

案例3:正常活动参与者被封禁

黑猫投诉显示,2025年4月3日,一位用户参与平台官方笔记活动后,账号突然显示"异常"无法登录。她通过自检功能未发现任何违规行为,联系客服被告知"48小时内回复",但一周后仍未得到任何反馈。

用户的困惑在于,既然是平台邀请参加的活动,为什么反而导致账号异常?平台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案例4:专业号认证的"资金陷阱"

黑猫投诉显示,2025年3月,一位用户支付600元申请专业号认证,审核期间账号无法找回。她投诉后,平台于当天回复要求"确认手机号、补充身份信息",但用户因故未能及时操作,30天后案例自动完成,认证费用未退还。

这起案例暴露的问题是: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用户无法及时响应平台要求时,是否应该有更灵活的处理机制?认证失败的退款流程为何如此复杂?

冷知识:公众号企业认证只需要300元。

案例5:无法证明“我是我自己”

由于平台规定一个身份证号只能绑定一个账号ID,当用户拥有两个小红书账号时,很可能就会触发安全风控机制。有用户反映,他们的第二个账号被以"账号安全异常"为由封禁,申诉时被要求"证明自己是账号的真实所有者"。

比如用同一个身份证先后注册了工作号和生活号,结果生活号被封禁。除了注销掉另外一个账号,你无法证明你是你自己。

03

客服体系的"系统性失灵"

案例6:敷衍踢皮球

在前述案例5中,用户等待平台承诺的"48小时回复"变成了一周无音讯。这并非个例。黑猫投诉平台上,大量用户反映:

"客服只会说'核实中',从不给明确时间"

"转接人工客服永远显示'繁忙'"

"申诉提交后收到自动回复就再无下文"

案例7:售后纠纷

黑猫投诉显示,2025年10月,用户在小红书商家购买裙子后要求退货,商家拒绝处理。用户投诉至平台,得到的回复是"会尽快核实",但此后一周未见平台采取实质性介入措施。

当商家与消费者产生纠纷时,平台作为交易担保方,是否应该更主动地介入调解?

04

审核规则的"不透明"与"不公平"

案例8:性别审核的"双重标准"

2025年8月,用户"Yhj."质疑小红书内容审核存在性别差异:"批评国产动漫的帖子被判违规,但类似批评其他内容的帖子却能正常发布。"她认为平台对女性向内容的审核标准明显更严格。

这种质疑并非毫无根据。多位女性创作者反映,涉及女性身体、情感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触发审核,而相同尺度的男性向内容却能顺利通过。

案例9:暗语的"猫鼠游戏"

小红书违禁词库包含大量暗语变体,如"叫小姐""找乐子"等。但讽刺的是,违规内容创造者总能找到新的表达方式绕过审核,而正常用户却可能因无意间使用某个词汇被误判。

这场猫鼠游戏的代价,往往由无辜用户承担

05

治理看似亮眼,但事实和价值观呢?

据36氪报道,2025年小红书公布的治理数据显示:

封禁虚假账号:1200万个

处置虚假笔记:1376万篇

清理虚假评论:3.6亿条

与平台数据形成对比的是用户投诉:

黑猫投诉平台上,小红书相关投诉量持续攀升。

有人根据平台反馈估算,内容误判、账号冻结、限流等问题的投诉占比超过35%。

投诉解决率据用户反馈不足50%。

一边是平台的"严格治理",一边是用户的"深度不满",这道鸿沟如何弥合?

很大程度上,小红书将"风险控制"置于"用户权益"之上。无论是一刀切的违禁词库、无法解释的AI误判,还是各种强制规定,背后的逻辑都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平台害怕虚假账号、害怕违规内容、害怕监管风险,于是选择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算法说了算,让审核说了算,让规则没有弹性。这种做法的本质是把治理成本转嫁给用户:你被误判了?自己申诉。你有账号不绑定身份证的正当需求?抱歉,系统不允许。当平台把效率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用户就成了为算法和审核买单的代价。

此前我们写过文章来夸赞小红书,那些也都是真实的,但是对小红书的批判也是真实的。

这个平台的审核体系,缺乏对用户的基本尊重和信任。从黑箱审核到机器人客服,从"证明你是你自己"到申诉石沉大海,小红书传递出的信号是:我们不相信你是善意的,我们不需要向你解释,我们也没有义务倾听你的声音。

这种"我说了算"的姿态,把数亿用户当成了需要被管理的对象,而非需要被服务的伙伴。

只有勇于承认问题、改善审核与服务体系,才能重拾用户信任,让社区真正成为真实、向上、多元的乐土,而不再让忠实用户平白受累、苦于审核。

再说一次,小红书,是时候治治这些痼疾了,别整天加班做些没用的东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