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代表的右翼势力越叫唤“摆脱战后”,日本社会越加速滑向战前
@树语treetalk:
以前的非日本研究专业自由派吹日本的前提是:日本在《和平宪法》框架下成功转型为一个模范的民主自由国家。而熟知日本的研究者以及日本人自身,普遍认为战前日本和战后日本是连续的,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表面和程度的不同而已。了解当代日本最好的参照就是战前日本,你会看到很多事情在自我重复。当年作为侵略东北的理由“满蒙生命线”,如今改为“台湾生命线”。在战争反省方面,只是反省战败,而不是反省侵略罪行本身。相反,在和战前相通的教育和媒体操作下,轻易地用对中国的恶意和仇恨替代本来应有的负罪感。
回到起点,从根子上认识我们这个邻居。它的现代化转向和发展,有一条显而易见的路线,就是“取消中国”。
1)明治维新从自身文化中抽离“汉”,伪造一个纯粹的“和”,进行人工换血和脱胎换骨,脱亚入欧,在国家认同中完全“取消”中国;
2)随后,自甲午到战败,整整半个世纪,从割地到蚕食到全面侵略,是从物理上“取消”中国的过程。
3)战后,借助冷战屏障,不用反省史无前例的罪行,回避中国的存在,一步步回避和洗白历史,不敢面对真实的中国崛起,不敢正视中国的发展现状,像鸵鸟一样躲在陈旧的意识形态中虚构一个中国假象,其实就是在知识和精神层面“取消”中国。
它在追求什么呢?说实话,可能连它自己都不知道。明治维新一个半世纪,精神物质各方面变着法子“脱亚入欧”一个半世纪,日本还在声称寻找自己的国家identity,其实它不但没找到自己,也没找到北,仅剩一个具备发疯能力的国家躯壳。也许,从初始设定就出错了,有个中国成语叫“南辕北辙”,日本人很少用。
战后八十年,一个极为吊诡的现象是:安倍代表的右翼势力越叫唤“摆脱战后”,日本社会越加速滑向战前,不仅日本人,作为外国人,只要接触实际社会,就很容易体验“战前”。“战前”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办公室、街头和言论空间。
感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精神状态从一百多年前甲午战争以来毫无进化,但中国早不是130年前的中国。没问题,想较量,奉陪。我们的历史是以千年计量的。
去年采访时所言,日本正加速回归战前,当时也没有想到加速换档如此之快。这不是我的危言耸听,也是许多日本人的切身感受,只是受“空气”压制,鲜有人公开大声疾呼。而最先回归战前的恰恰是“空气”。比如,日本前航空幕僚长田母神俊雄公然发推,指责那些认为高市挑衅在先的日本人为中国间谍。这如同日本战前将反对政府方针的人打为“非国民”。类似现象数不胜数。


极右上台前后,“右倾化”已不足形容日本社会,“战前化”或更加贴切。高市正筹划更为激进的安保法制、成立国家情报局、推动反间谍法和相关排外政策等,“军国主义复辟”的脚步声已经清晰可闻。石破的战后80年见解,就是指出日本战前和战后的连续性,并不是反省小作文,而是警示日本法西斯复辟,想起到现实的刹车作用,也反证日本军国体制复辟的现实紧迫性。
“空气”不仅是认知,也是一种身体感受,具有某种精神生理性特征。不在日本生活,不接触具体情境,无法想象。我有幸在日本体验了一把“战前”,所以看《南京照相馆》感同身受。
最近,有位日本导演拍了部关于战后留华遗孤的纪录片。关于留华遗孤,有一点日本人的心理,和中国人大不相同。日本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仁慈,因为抚养敌人的遗孤,在日本社会是无法想象的。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日本,会被视为“妇人之仁”,遗孤会遭到周围人的彻底歧视欺侮,这家人会被“村八分”(被彻底孤立)。
日本人战争心理是,交战时不择手段,烧杀淫掠毒气人体实验偷袭,都是为了达到战争胜利这一唯一至高无上目的的正当手段(美其名曰不得已)。反之,失败者甘愿受罚。如果基于日本文化思维,他们进行南京大屠杀,中国胜利后将所有参与者(包括将领和士兵)全部斩首枪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所以,我们的所谓“以德报怨”,日本人不仅不理解,也没有领情的文化心理基础。还惦记着中国曾经“以德报怨”的日本人不是没有,但绝对是极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