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二次崛起逻辑

文 |李怡云、严大方
编辑|唐晓园
视觉设计:星船知造
正文共计:9523字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仅仅十年时间,中国药企在全球制药产业舞台上已从幕后走到台前。
幕后:2015年左右,我国还主要生产原料药和仿制药。
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中国制药产业的“第一次崛起”——我们以生产原料药和仿制药成为全球制药产业重要的“隐形参与者”。
台前:今天,中国创新药产业加速崛起。大量中国药企正褪去为美国“打工”的身份👇
●2024年,我国批准上市创新药48个,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40多个创新药上市,这一数字已接近去年获批总量(48个)。
●2024年,中国发起的新药临床试验占全球总量的30%。
《经济学人》杂志今年发表文章称,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新药研发国。
在展开中国制药“二次崛起(创新药)”逻辑之前,《星船知造》想先分享我们观察到的与此有关的两件事。
01 两个“反直觉”
第一件事,十年前有篇速朽的爆款,叫《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文章大概意思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去日本买小家电。为什么呢?因为日本电饭煲煮出来的米更“晶莹不粘锅”;日本电吹风更能“让头发干爽柔滑”;日本的马桶盖呢,更能让“屁股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该文速朽的原因在于:观点落伍。
一是其实当年很多日本马桶盖就是中国制造。
有杭州消费者千辛万苦背了只松下马桶盖回去,结果该马桶盖唯一生产基地就在杭州。

source:松下
二是国内市场已有同类型产品销售。
董明珠说,中国游客去国外买马桶盖和电饭锅是个笑话,中国不是没能力做出好的产品。恒洁卫浴董事长谢伟藩称,该文作者可能对中国行业不太了解——中国智能马桶盖技术已经比日本好了(中国采用即热式技术,优于日本储水式)。
但这篇文章,恰恰因为其观点滞后,反而反映了一个现象:
中国制造崛起的速度是远快于当年欧美的——这让部分产业(尤其是欧美日曾大幅领先的产业),其实际崛起和大众认知、消费者信心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这个认知时间差,不仅仅存在于普通消费者,有时也同样存在于媒体报道。

source:giphy
今天,在人们还未普遍意识到时,事实上,中国制药业已从全球原料药、仿制药的重要一极,进化为创新药的重要参与者。
创新药:可以简单理解为,从零开始自主原创研发的药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有专利保护。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价格较贵。
仿制药:可以简单理解为,昂贵药物的“平替”——创新药专利过期后,复制其成分和疗效的药。我们药店买到的,医院开的,大部分都是仿制药。是普通人一生的用药基本盘。
原料药: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需要加工成制剂才能使用。
此外,还有“专利药”和“原研药”。
专利药顾名思义,就是有专利保护的药品。它和创新药是高度重叠的:所有的创新药在上市初期都是专利药(还在专利保护期内),但并非所有的专利药都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创新药”。
原研药是由研发厂家生产,但没有专利保护的药。那么仿制药,也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药品专利保护期满后,由其他药企仿制生产出的药——和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成分和疗效,但价格更低。
总之,打比方的话,原料药和仿制药更像是“中国制造”。而创新药则是“中国创造”,是制药行业皇冠上真正的明珠。
以创新药为代表的中国制药“二次崛起”号角早已吹响,只是在大家的印象中,还存在一些信心和认知滞后。

source:pexels
我们想分享的第二件事是,中国生物制药业已成为全球供应链关键支柱,深度嵌入全球医药健康产业网络。
比如,美国药店出售的药品大都不会标明和“中国”有关,但其实美国很多药品中的药物成分(原料药)由中国供应。
据trade map等相关数据,美国进口的大部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来自中国。它们分别是泰诺(Tylenol)和Advil的重要成分。

source:unsplash
美国作为全球医药研发大国,其仿制药长期依赖的就是印度药厂。
中国是印度原料药的最大供应商。
一旦“印度制造”出现问题,美国就会同步出现药物短缺。
《星船知造》在一篇旧文里写到过:《美国短缺、印度挖坑、中国救急》👇
“来自中国的顺铂注射液一进入美国,还没来得及换下中文标签,就被一抢而空。”
美国药品短缺先在2023年创了纪录。2024年第一季度,全美药品短缺数量又达到新高。
《星船知造》写作该文时查询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最新的紧缺药物名单(截至北京时间2023年8月2日晚),发现已有12种抗肿瘤相关的药物停产、14种抗肿瘤药物短缺,给美国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带来极大困扰👇

在上述14种短缺的抗肿瘤药物中,又有12种属于仿制药👇

2023年药物短缺时,芝加哥大学医学专家在署名文章《A proposal for the Cancer Moonshot: Set up a strategic reserve forlifesaving generic cancer drugs》中写道:
“我们今天的问题是……尽管拥有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医疗系统,但目前相关药品日益短缺。”
该文建议将包括顺铂、卡铂、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在内的仿制药加入“仿制药战略储备”计划。

source:pexels
美国药品短缺情况之后也并无太大好转。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短缺的仿制药品种数量仍然在270种左右。
一方面,由于仿制药利润低等原因,美国各大品牌从上世纪就开始搞“外包”,大量本地制药工厂关闭👇
2004年,美国最后一家生产青霉素关键成分的工厂关闭。这意味着,美国本土不再生产包括青霉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
2012年,美国通过仿制药收费法GDUFA,中小仿制药商生存变得更为困难,陆续退出美国市场。更多商家将仿制药生产转移海外。
2018年,美国仿制药的处方占有率达到90%,但费用仅是处方药费用的20%左右。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密苏里州的制药工厂关闭。
另一方面,美国仿制药十分依赖印度等地的供应链。利润博弈又使得仅有的几家印度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
但早在2019年,FDA就告诉美国国会,在大约90个国家中,印度制药商的检查结果合格率最低。
FDA曾表示,美国约60%的药品短缺都与质量问题有关。
当印度挖坑,美国“顺铂短缺”威胁到了很多癌症病人的生命和救治时,中国药企填上了紧急供应的空白。
我们同样在《美国短缺、印度挖坑、中国救急》中查阅了近十年中美贸易相关数据👇
在高技术产品领域——如信息通信、先进材料、光电、核技术、柔性制造——美国这些领域产品的进口总额中,来自中国的占比都在下降。
比如,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光电产品,占该年美国光电产品总进口额中的22.39%。但到了2022年,占比数字变为了6.35%。
一个领域却是例外——中国出口美国的生物技术产品份额占比一直在增加。
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生物技术产品,占该年美国生物技术产品总进口额中的0.66%。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变为2.79%。
日经中文网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2年美国来自中国药品的进口额达到69.5亿美元,是2021年8.2亿美元的约8倍。仅2023年1至5月,进口额就已达到2021年同期的2倍以上。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临时许可中国的齐鲁制药向美国出口更多抗癌药物“顺铂”等产品,以缓解供应短缺。此外,免疫抑制剂、循环系统治疗药等也从中国大量进口。
美国75%以上的维生素B6、B12、B1、C以及近70%的维生素E的进口都依赖中国。

source:unsplash
仿制药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用药基本盘。如果说创新药是100分,那么一款合格的仿制药就是80分。
80分,就能解决大多数人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至于剩下的20分,将由其巨大的价格优势补足。
过去,中国制药界正是以仿制药、原料药参与着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现在,仅仅十年时间,中国创新药已经崛起。
产业做对了什么?还需要跨过哪些关卡?

source:unsplash
我国创新药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十三五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列为产业优先事项。
2025年,“十五五”规划中,生物制造被定义为未来产业。在未来五年内支持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开发。
更大的胜利将在下一个“五年”到来。
02中国创新药,走到哪步了?
过去,提起中国药物出口,大多还是原料药——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
据2024美国的一份调查,79%的受访美国生物技术公司,与中国的制造商至少签订了一份合同或产品协议,其中30%的公司有已批准药物的制造委托合同在中国。
根据Grand View Horizon的统计:按收入计算,2024年中国占全球生物药代工市场的10.4%。
所谓原料药,就是我们上文提到过的构成成品药的主要核心成分。中国的原料药厂商负责把化学或生物原料提炼成高纯度的有效成分,再供应给各地的制药商。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药界都在以这种隐形但重要的方式参与着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source:pexels
现在,创新药的崛起,让生物制药行业也开始成为“中国创造”的主力军了。
数量上——
2023年,我国创新药出海交易共计69笔,披露总金额达303.235亿美元。其中,百利天恒的双抗ADC药物BL-B01D1创下了84亿美元的最高单笔授权记录。
2024年,我国创新药出海总数达98笔,披露总交易金额攀升至595.505亿美元。
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头部企业2024年创新药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
从市场规模看,2020-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从0.82万亿元增长至1.1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53%,
艾昆纬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发起的新药临床试验占全球总量的30%。
实际上,我们仅仅用了十年,就把这个数字从1%跃升至30%,目前仅次于美国。
而在肿瘤领域,中国临床试验启动数量已经超越美国。

source:pexels
从质量和成果来看——
中国制药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创新药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有些还拿到了获得优先审评资格或突破性疗法认定。
虽然还需等待这一批过审创新药破冰美国市场,但在此之前,一个更加普遍的事件已经蔓延:
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出海授权)模式在近两年成为国内制药界主流。
license-out:将自己某个研发阶段的候选药物的开发、生产或销售权,“卖”给其它药企。
这意味着,大量中国企业正脱下为美国制药公司的“打工”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更有话语权的“生意伙伴”。
仅2025年上半年,已披露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总额便达到33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达到484.84亿美元。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2023年成为首款全球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国产创新药,标志着国际市场的认可。
我国肿瘤治疗也在对外授权上颇有佳绩——舶望生物siRNA疗法和石药集团降脂药物分别以超1亿美元首付款授权诺华、阿斯利康。

source:舶望生物
其实,License-out原本是美国药品研发产业分工的典型。
早期创新型企业负责发现靶点、设计候选药、做早期临床;而有钱的大制药公司,则把这些开发中的资产买过来,继续做临床后期、监管申报、市场推广等费钱的工作。
这样一来,有技术的企业拿到了钱,有钱的企业拿到了产品和市场,算是两全其美。
而现在,由于中国早期创新药资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临床数据越来越好,我们与海外制药商的交易频率也自然快速增加。
越来越多大药企推着购物车来到了中国。

source:giphy
除了海外授权交易,我们还有兼并收购等多种模式,共同推动创新药出海。
2024年5月,恒瑞医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HRS-7535、 HRS9531、HRS-4729有偿许可给美国 Hercules 公司。作为对外许可交易对价一部分,恒瑞医药将取得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
可以说,中国制药业已从过去以原料药和仿制药为主的“隐形参与者”,升级为在生物药生产(占全球市场10.4%)和创新药研发(占全球新药临床试验30%)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力量。
中国制药业已从幕后走到前台,并随着一个个稳扎稳打的五年进展,将在可预期的未来竞争主角。
03 中国制造逻辑也在这个领域上演
如何理解中国制造崛起逻辑在创新药领域的上演?
主要看三点——
1)CXO(医药外包)行业是我国创新药崛起的核心基石。
2)中国凭借人才优势、强大的工业化、标准化能力,抓住了全球药企研发外包的趋势,成功将自身角色从“生产”拓展至了“开发”。
3)2010年之后,中国CXO(医药外包)企业纷纷登陆资本市场,拿到资金后扩大产能、全球布局。
这意味着,中国第一次在医药创新链上有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source:pexels
2005年,上海张江的一个厂房内,几台进口分析仪嗡嗡作响。由李革创建的药明康德彼时员工不到百人,靠着为外国药企代做实验维持现金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凭借着规模化生产,在仿制药供应和原料药出口上深度参与了全球医药市场。
但当时,跨国药企在中国主要是设厂、做销售,很少把核心业务外包到这里。
进入新世纪之后,全球新药研发逐渐进入高成本阶段。随着上一个时代的技术果实被纷纷摘完,研发分子复杂度提升,一款药的平均研发成本从10亿美元飙升到20亿美元以上。这种背景下,跨国药企们开始寻求相对成本更低但质量可靠的研发伙伴。
2000年,在美求学并在医药行业工作多年的李革怀揣着50万的创业基金回到中国。
彼时,各行各业的海外华人开启了“反向迁徙”浪潮,政府和产业资本联手,为一众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们提供了宽松而优渥的创业环境。
李革就是其中之一。

药明康德的第一间实验室 source:药明康德
曾有业内人士回忆:在当时,药明康德这种新颖的制药“代工”在国内还很小众。虽然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博士,但相关工作经验却是空白。公司对博士们进行培训,然后将跨国药企们的订单任务分配给他们。
同时,工作负责的是药品研发的关键前期环节,但操作起来“和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人无异。”
没人想到,十几年后,这种“代工”会变成一个数千亿级产业,撑起中国制药工业全球化的半壁江山,并直接把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作用从“生产阶段”拓展到了“开发阶段”。

source:unsplash
在公众想象里,新药的诞生似乎是某个科学家在实验室发现了一个神奇分子,像爱迪生发明灯泡那样。
但事实上,在研发环节,药品需要可重复性与一致性。这也就决定了:一款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需要经历上千次验证:
动物实验、
稳定性试验、
工艺验证、
毒理评估、
药代动力学分析……
这些复杂环节的堆叠,意味着在一款药的研发之路上,永远少不了两样东西:人,和工业化系统。

source:unsplash
从外部视角看,中国CXO(医药外包)的崛起,源于跨国药企们在成本压力下的一次次选择。
但从更高视角看,它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制造逻辑”在制药领域的延伸。
由于操作量巨大,在药品研发的成本结构中,人工占比极高。中国有着庞大的生物医药人才基础,大部分头部CRO企业的博硕员工占比超过了50%;同时中国博士的平均薪资低于美国同行,却能提供相当的技术能力——这是天然的结构红利。
庞大的人口基数,也让产业拥有更高效的临床试验体系。
同时,CXO的底层逻辑,是研发和生产的流程化与标准化——这又与中国在电子、汽车、化工产业积累的工业化经验高度契合。
比如,在中国建立GLP标准的药物安全评估中心,建设时间和成本上都更有优势。公开信息表明,在美国,这种设施需要两年至三年时间建设,但中国只需要一年半的建设时间。有生物制药领域创始人表示,“我们(在中国)做事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快两倍甚至三倍。”

source:药明康德
严格来说,药明康德在CXO(医药外包)中属于CRO(医药合同研发企业),主要负责的是研发环节。
而随着“药明”模式的成功,众多中国企业开始尝试将服务拓展到产品周期的其它部分:
比如工艺和临床。由此又诞生了如博腾股份、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等CPO(以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提供生产环节外包服务)、CMO(侧重药物生产环节)等企业。
创新药的诞生,要经过四个阶段:
药物发现、新药开发、药物生产、市场营销。
CRO(医药合同研发企业):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通俗一点说就是传统药企出钱,CRO企业来做研发,效率共赢。
它主要负责前两个步骤——药物发现和新药开发。
CMO负责第三个阶段——药物生产。
2010年之后,中国CXO(医药外包)企业纷纷登陆资本市场,拿到资金后扩大产能、全球布局。
药明康德赴美上市、药明生物拆分独立、康龙化成与泰格医药在A股崛起——这让中国第一次在医药创新链上有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它们已经为中国进击更有技术力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只待一个同样强有力的力量,再次助力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04十三五到十五五,创新药爆发的关键“转折点”
我国创新药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十三五期间。
一轮药改直指当时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是仿制药大国,却不是强国。
一个强有力的力量出手。更多仿制药企业将未来放到了创新和研发上。

source:pexels
CXO(医药外包)行业,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但说到底依然是在承接跨国药企的业务订单。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制药在全球链条中的角色,一直到2015年,也只是从“打工仔”晋升“高级打工仔”。
《星船知造》的观察中,之所以我国制药行业在创新性和原创性上一度踟蹰不前,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企业们躺在仿制药的金山上即可。

source:pexels
彼时,中国的药品注册制度仍有提升空间,一些仿制药无需证明与原研药的疗效一致性,只要化学成分相似即可注册。
因此,大量药企形成了销售驱动型的商业模式——靠渠道和营销吃饭,而非研发。
2015年,转折点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列为产业优先事项。
规划通过鼓励创新药研发、推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等措施,旨在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source:pexels
为了扭转国内市场低水平竞争的局面,有关部门以雷霆之势开启一系列监管改革,其中最知名的当属“722风暴”。
2015年7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CFDA)下发通知,要求对1622宗在审药品注册申请进行临床数据自查。
一年之间,1165份注册自愿撤回——检查期间,大量问题被暴露在公众视野:
临床采集样本与实验室分析样本之间存在差异、
用药日记不连贯、
患者年龄不符合实际……
在监管部门的严厉注视下,仿制药的门槛有所抬升,不少混日子的企业就此消失。
而之后几年带量集采的出现以及医保支付的改革,都使得过去靠仿制和低成本复制的商业模式被逐步挤压。
同一时间,我国一系列药政改革开启👇
●简化临床试验审批流程:2015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开始简化临床试验审批流程,清理积压申请,加速创新药上市进程。
●药品集中采购:201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药品集中采购要做到量价挂钩,以量换价。
●严格稽查临床试验数据:2015年,药监局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严格稽查,打击数据造假行为,确保药品质量。
这轮药改直指当时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是仿制药大国,却不是强国。
因此,药改意在让“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加速终结。倒逼更多的仿制药企业“上进”,将未来放到创新和研发上。

source:unsplash
这之前,因为大部分药的效果差不多,能不能卖有时靠的是药厂和医生和医院的关系;
而当国家和各地医保成为最大买方,带金销售之路被彻底堵死——由此倒逼企业拿真正的实力说话。
再加上前述海外科学家纷纷回国创业,产业创新的人才条件已有储备。从2016年到2020年,监管规则的落地让投资的闸门可以放心敞开:
2018年,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18A)上市;
2019年科创板开板;
这些都拓宽了药企的融资渠道。
2018年开始,中国医药研发投入以23.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是全球增速的5倍。从2016年到2021年,中国每年新登记临床试验数量从 841个急剧攀升到3278个。
一切都致使创新研发成为一种规模化现象,并进入本土验证阶段。

source:unsplash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合力加速下——
在这期间,中国制药产业诞生了不少fast follow(快速跟进药)或me better(改良型同类药),比如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的PD-1/PD-L1 抑制剂以及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
从2019年开始,中国医药开发增幅高达200.9%。2021年至2024年间,中国研发中的药物数量翻倍。
与此同时,一场让中国创新药引发国际范围强烈注意的“出海浪潮”随之到来。

source:pexels
2017年,传奇生物与强生签订了独家全球许可和合作协议,将管线中一款CAR-T药物授权予后者。这个首付款就高达3.5亿美元的大单,彻底点燃中国创新药“向外走”的激情和信心。
之后几年内,这种被成为license out(对外授权)的新模式,很快在数量和种类上不断刷新记录。
到2022年,中国创新药的对外交易数量达到惊人的233起,占全球的29.53%,交易总金额占比全球10.08%;从技术难度来看,药企创新点也开始进入双抗等高难度、前沿的领域。
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达成了175笔融资,公布的融资总额为32.9亿美元,虽然相对于2023年和2022年分别下降了31%和59%——很快,各地政府开始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
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多地政策主要有:
1, 鼓励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源头创新;
2,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各地政策覆盖了创新药的研发、审评审批、临床应用、支付、投融资等多个环节;
3, 资金支持,各地政府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包括研发补贴、产业化奖励、投融资支持等,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去年四季度国内生物制药融资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
《星船知造》相信,创新药融资及出海基本盘依然坚硬。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创新药已达成52项出海交易,其中18项总额超10亿美元,披露的总金额超过647亿美元。
尾声:下一步通关
很明显,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既是一场产业升级的集体跃迁,也是一场由市场和政策共同塑造的通关征程。
我们已经进入舞台中央,创新药领域——美国用近百年时间走过的路,在中国只花了十年。
但客观看,也造成了一些环节的脆弱,需要进一步越过关卡。
一方面,诸多药企“训练”的时间被极度压缩。同时,真正能决定创新药产业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和生态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source:unsplash
首先是商业化路径的单一。
很多中国药企在完成license-out后获得了亮眼的账面收入,却在自有产品的商业化上遭遇瓶颈。
国内市场集中度低、支付体系复杂、医保谈判周期长;而国外市场垄断现象严重,中国企业打不进当地医院——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企业只能将创新成果“转手”跨国药企,而不是真正“卖给”患者。
这种单一很容易造成颇具风险的财务结构。以创新药企业中最近风头正盛的映恩生物为例:
企业2023 年和 2024 年该模式收入占比分别为99.78%和近100%。由于公司还未有产品上市,因此截至 2024 年末,公司累计亏损已达 17.95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196.7%。
对于大部分创新药企来说,尽管亏损几乎是研发创新药的必经之路,但如果公司一直把核心管线卖给他人,也便意味着未来不太可能具有IPO的可能性,股市杠杆也就无法进入公司长期发展的工具箱中。

source:pexels
这也就带来了下一个问题:
没有稳定商业化现金流的创新药企业,需要来自投资机构的支持——也意味着:易遭到资本周期的反噬。
自2021年起,由于疫情和美元加息的影响,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额下降、港股18A板块持续低迷,大量Biotech被迫自救,有人转向并购、有人削减管线、有人裁撤研发团队。
过去,资本用充裕的流动性为行业按下快进键;现在,一定程度的资本退潮则迫使企业重新面对“无法让创新和收益形成良性闭环”的问题。尽管在政策的不断回调下,这一季的寒冬即将进入尾声,但中国创新药亟需在下次降温之前找到更多御寒的手段。

source:unsplash
最后一个隐忧,是今天复杂外部环境下,我国制药产业链的外部依赖也同样存在。
去年,拜登政府签署生物安全法案,其中点名药明生物、华大基因等生物制药企业,要求联邦政府关联机构终止与这些企业的合作,意在“保护国家安全”及“产业回流”;
上个月,纽约时报披露,特朗普可能签署一项新的行政令,直接针对中国创新药企的license-out以及临床数据的使用。
虽然中国的创新药已具一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美国人民的用药也大量依赖中国。但这也同时意味着,美国市场是我们的“超级买方”。
双赢背景下,这种全球产业链分工可以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但是在地缘政治摩擦频发的当下,中国创新药或许也要在“合作”之外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

source:unsplash
中国制药产业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崛起,正处在一个关键拐点上。
一边是license-out交易频频刷新的纪录、CXO产业链继续外溢的繁荣;另一边,是原创动力仍在孕育、全球化生态仍在形成的现实。
一艘刚驶出港口的巨轮,在进入深水区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主要参考资料:
[1] 药明康德的发展历程及境外投资视角
[2] Storm Surrounds Clinical Trial Data in China.PDAletter
[3] 创新药系列深度报告.中航证券
[4] 关于中国创新药BD的三个新真相. 氨基观察
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星船知造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星船知造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