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镍钴大战二十年

中国动力电池在过去10年,一举从日韩手中夺取了全球电池的霸主地位。而30万元以上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基本都是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材料。三元材料的镍钴锰中的镍钴,加上锂,构成了“电池金属三剑客”。镍钴原料的价格,成为影响电池价格乃至整车成本的关键。镍和钴作为小金属,在行业已经活跃了二十年。而现在,它们的产地,正在形成高度垄断的局面。刚果金的钴,占据全球产量的70%以上。印尼的镍,也有同样的奇观。而中国产业的镍钴大战,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画卷。

中国大象,踩上了全球矿产的天平

镍和钴的市场表现,一向活力非凡。

刚果金今年初推出的钴出口限令,使得到今年10月,钴价格已达到一吨超过34万元人民币的高位。这期间,禁令几次延长,让人觉得政府似乎难以信赖。刚果金高达70%钴产量的独家垄断产能,意味着钴的价格天生容易脆弱无边。

相比铜铝等其他大宗商品而言,钴的用量并不大。但是它的价格表现异常活跃。在一个由各种金属组成的家庭里,钴就像是个头很矮但却偏爱撑杆跳的跳高能手。

同样,镍的表现也是极其活泼。人们熟悉镍,是因为2022年伦敦镍的空头被击破的“妖镍事件”。本来被看低价格的镍价,突然冲天上扬达到10万美元一吨。而在逼空事件之后,镍价陡然降低到1.6万美元。这些金属价格的曲线大波大动,背后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试图驾驭镍和钴的惊心动魄故事。

2001年是全球矿产资源定价的历史性转折点。中国加入WTO,彻底改变了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大宗商品的价格天平上,出现了历史不曾见过的重筹码。中国对矿产的影响力,走向舞台中心,全球开启商品期货大牛市的时代。

最先受益的是嘉能可、托克这些世界级大宗贸易商。《大宗贸易的世界》,记录了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在石油大宗贸易商之后,成长了嘉能可、托克这样的第二代大宗贸易商。这些企业的经营法则,就是围绕着地缘政治的破碎和新世界的崛起。大宗贸易商从时代裂缝中发现了惊人的财富商机。这些大宗贸易商在前苏联解体的时候,就在金属市场呼风唤雨。从那个时候开始,石油和煤炭已经成为大宗贸易商的老派作风。新型金属如铝、铜,则成为大宗交易的新主角。镍和钴,则是工业化催生的新贵面孔。

包括嘉能可在内,包括全球四大粮商ABCD,都在中国经济本世纪初的高速发展中,获利巨丰。即使在2008年,中国依然要依靠四大粮商,来平抑中国的粮价。在许多大宗商品条目中,由于上游的垄断,形成了强势的甲方与被动的乙方。这跟现实中大部分行业的情况,完全不同。

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单一最大消费市场,并非天生具有议价权的优势。中国粗钢产量大约10多亿吨,几乎占比全球一半。然而中国却难以夺回铁矿石的定价权。澳洲的必和必拓、巴西的淡水河谷,以及澳洲的力拓这三大铁矿石巨头,牢牢锁住上游定价的咽喉。多年以后,只有中国有了铁矿石的筹码,人们才有机会见证新的议价场景出现。

印尼,镍之战 

从各个角度看,2001都是中国船大拐弯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不锈钢消费国。五年之后,中国不锈钢产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国。然而这一产量激增的背后,有着中国镍技术根本性突破。因为镍,是不锈钢的重要原料。

大象踏上矿产天平的那一天起,全球矿产资源的供应都要围着大象的尺寸而展开。中国不锈钢虽有大规模的产能,然而镍资源却十分缺乏。原来镍的来源,主要是高品位镍矿的硫化镍。这对于大规模不锈钢,几乎是杯水车薪。任何超级产能的世界源头,都会锁定在一种矿产上。全球镍资源告急,它的供给将成为中国不锈钢能否继续放大产能的关键。如果镍价格持续上涨,中国不锈钢将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成本。

然而,只要矿产资源告急,就会有天才工程师来改变悲观局面。技术总有意外的弹跳,跨越既有资源的束缚。

金属价格的未来是涨还是跌,在1980年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西埃赌局”。一位生态学者断定十年后,由于矿产资源有限而需求巨大,金属价格必然上涨。这是沿着马尔萨斯的“人口悲观论”的同一个车辙而赶过来的流派。而另一个商业经营派则相信技术的力量,会改变金属的供给。十年后,金属价格果然下降。技术乐观派,战胜了资源稀缺论。当一种金属价格不断增长而可能抑制下游的应用时,工程师就会寻找替代之物,或者采用创新性技术降低金属的成本。

这是一个观察矿产资源价格长期走向的最经典的窗口。沿着这个窗口,人们可以看到无数生动的工程师创新案例,车马灯般的走过。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陷于石油恐慌之中。但2017年前后发明的裂解页岩油气技术,使得美国一举从最大石油进口国成为最大生产国。

镍在不锈钢应用市场的激活,激发了人们淘镍的热情。2005年前后,中国人开始四下寻找镍金属。但凡有镍的地方,都被拿过来用,自行车也难以幸免。在不锈钢成为镍的大户之前,电镀才是镍的第一用武之地。自行车的车架、前叉等主体结构一般不镀镍,而采用电泳喷漆来防护。然而“小而关键” 的金属零件上,如螺丝螺母、垫圈、穿钉等则都有镀镍。这些镍都被人潮蜂拥而至,刮落下来积累镍金属。

这些小打小闹,终究只是权宜之计。2005年改变镍供给的全球格局,是来自中国浙江的一批工程师。他们别出心裁地将一种镍生铁(NPI)的工艺发扬光大,而这种镍生铁,就是建立在菲律宾和印尼的低品位镍的红土镍矿。镍生铁作为精镍的低成本替代品,有力支撑了中国不锈钢产量的快速增长。而菲律宾和印尼作为红土镍矿的富藏之地,也因为中国工程师的发明,而意外成为全球重要的镍领导者。

这种镍生铁技术,来自一个古老传统的接续。1965年中国准备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镍铁冶炼,而后者的矿山原料是一种镍钴铁铬共生的红土矿。中国并无此类冶炼技术,浙江建德的横山钢铁厂则承担此重任。合同于当年7月31日签订,因此也称为“731工程”。阿国的72万吨红土镍矿,也随后运达建德。然而后续交往中断,人才陆续散去。多年之后,处于对镍矿的渴望,那些尘封既久的红土镍矿,被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与工程师的好奇心再次打开。

巨大市场,催熟关键技术。建德市的工程师开发的镍生铁技术,开始在中国沿海四下扩散,如福建福鼎、山东日照等都开始陆续兴起。这其中回转窑电炉RKEF的工艺,使得镍生铁技术日渐完善。

只要有需求,就永远不用担心矿的储量。印尼大量低品位的红土镍矿,被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然而为了摆脱资源诅咒,印尼开始走向了工业化雄心之路。在2010年,印尼决定禁止镍矿出口,催生了中国矿产技术大规模走向矿土源头的序幕。不锈钢厂商青山集团,率先进入印尼,开启了矿产资源本土化经营的时代。这大大改变了全球镍土矿的流向。

不锈钢是引发全球镍矿格局的第一波波动。2016年动力电池,再次强化了第一波的成果。华友钴业和格林美等作为第二波企业,也开始进入印尼。中国镍生铁技术,在印尼的红土镍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电动汽车的高歌猛进,跟印尼红土镍矿的繁荣,形成了一个遥相呼应的跨国商业映射。随着中国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尼镍矿的提取技术也在进步。

2022年青山集团所经历的逼空事件,在于它拥有的镍铁矿,跟伦敦镍交易所的电镍,品种并不匹配。当市场看多高价获得电镍的时候,青山手中的现货无法兑现。吃了大亏的那些中国企业,从中获得了足够的教训。除了熟悉金融市场的规则,中国企业也将技术演化,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于是,中国企业开始改进镍铁矿的加工方式,通过高压酸浸HPAL的方式,制造出高冰镍。而后者,则很容易做成电镍。工艺一旦打通,这三者不同的中间品的价格差异性,就不再突出。任何一种产品的波动,都会导致另外的产品加速转化。期货与现货的不匹配局面,为中国技术一并抹平。这使得中国企业获得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这个过程,自然伴随着令人诟病的内卷。然而内卷,也是一种供应链安全的伴生物。中国在这个过程,也获得了更多的主导权。菲律宾的镍矿资源也很丰富,但小国过多陷入地缘政治的纠纷,而错失将矿产发展成下游工业化的良机。印尼则凭借着稳定的产业政策和务实的外交,扮演了主导全球镍的独角戏。它禁止镍矿出口,而将精炼镍的工业,都留在国内。这种“矿产下游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少有一个国家能够望其项背。而作为邻居的菲律宾的镍,也不得不送到印尼去加工,只能沦为作为矿产原料的角色。

你靠信息差赚钱,而有人则天生制造信息

每一个金属的引爆,都叠加了应用市场、技术路线和矿山霸权的三个维度。在钴金属应用的市场里,清晰地看到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次异动,都有着划时代的新产品出现。

在过去近30年,第一次对钴价产生巨大的因素是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钴酸锂电池。1991索尼发明了液态锂离子电池,它用于小型设备如手持摄像机等。然而,它的形态完全不适合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后者依然采用镍氢电池为多,又重又大,能量密度也低。1999年索尼的钴酸锂电池开始商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开始从镍氢电池,切换到钴酸锂。

钴的用量开始惊人上涨。

嘉能可掌握的钴市场大约占30%,而美国自由港从2006年开始也在这里形成钴的产能。有了钴的囤积能力和控制资源贸易的调度能力,这些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性的原则,为自己创造异乎寻常的财富。嘉能可与刚果金政府有着密切的合作,开启了和平贸易世界的凌厉信息战。

刚果金政府经常会放出政策消息,要禁止钴矿出口。这些消息每次都会导致市场上的恐慌,钴价就会上扬。然而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无法长久。许多未能执行的指令,并非单纯暴露了刚果金政府缺乏一种控制力。相反,它在强化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说,每一次消息发布,都有嘉能可精于计算的身影。

在现实商业世界中,人们通过信息差来判断商业机会。然而,嘉能可占据了信息金字塔的顶端:嘉能可本身就是信息的制造者。它们操作信息披露的时间顺序和差异性,就像操作一辆手动挡汽车一样,忽而加速忽而减速。这些前后甚至充斥矛盾的信息,制造了市场一波又一波的情绪反应,或高涨或恐慌。嘉能可、托克这些大宗贸易商,就在信息差的波浪之中,赚取费用。

在非洲的钴市场,大宗贸易商的身影潜伏在价格波动曲线之下。人们看见的那些曲线,不过都是深海鲨鱼故意漏在海平面之上的鱼鳍。那是线索,但却充满杀机。

钴的用途,在中国广泛应用。除了用于电池的钴酸锂,也用在电路板的钻孔钻头上。二者都是3C消费电子市场上扬的关键支撑物。中国作为最大的钴消费市场,自然吃尽苦头。在2008年3月,持续上涨的钴金属价格,一度达到了惊人的近100万元一吨。然而就在这个月,钴价发生惊人的暴跌。钴价的暴涨暴跌对整个供应链企业影响深远,许多企业随之破产。华友钴业也损失惨重,在此后长期的钴价低迷期,一直在资金腾挪中艰苦度日。直到华友钴业2015年上市,依然难以摆脱2008年“魔钴”所留下的疤痕。

然而,每一种金属都有自己的工业扩张周期。人们以为3C消费电子所用的钴酸锂电池,已经是钴应用的天花板,动力电池却以非常凌厉攻势,完全刷新人们对于钴用量的认识。煎熬中的华友钴业等许多企业,重新开始了甜蜜岁月。

刚果金,钴之战

对于钴而言,2016年是一个转折。它即将告别萎靡不振的钴价,迎来了新的财富周期。2016年,电动汽车进入了活跃的起跳时刻。三元电池对钴的需求量,肉眼可算。一部手机的正极材料钴酸锂,只需用到40克。而一辆车的动力电池用镍钴锰正极材料大约100公斤以上。二者相差了2500倍。钴终于找到了急剧放大的市场。在这一年,中国出台鼓励高密度动力电池的政策,明显将偏爱的指针,拨向了三元电池,而非磷酸铁锂电池。前者受宠,意味着镍钴和锂三种金属,都有机会创造自己的辉煌时刻。

这种算法,代表了不同技术路线对于不同金属的偏爱。三元锂电池迅速打败磷酸铁锂,成为主流。而另一个战场,则是围绕矿山争夺权。没有人意识到全球钴资源的攻防战,正在随着电动汽车的奔腾而攻守易位。

这一年,掌握刚果金钴矿产的美国自由港公司的TFM矿业,意外地卖给了洛阳钼业。这一易手权,同样改变了钴矿产的供给格局。

大宗商品往往是大起大落,一个不慎就会有灾难临头。2016年美国自由港深陷石油大宗的困境,不得不决定出手刚果金的TFM矿业。而接盘的正是洛阳钼业,最终以以260亿元人民币获得80%的核心权益。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拿下全球品位最高的在产铜钴矿。这期间中国电动汽车高歌猛进,对钴原料的需求,也是水涨船升。

自由港为什么会痛失TFM铜钴矿业,与它对未来的决策失误或许也有关系。

刚果金的矿山特点是铜钴伴生。人们开采铜矿的时候,钴会作为伴生品同时被提取出来。自由港从来未曾将钴作为单独的业务进行布局。

自由港的退出,是美国在非洲铜钴霸权终结的一次标志性事件。要再次走进非洲,则面临的市场已经今非昔比。洛阳钼业大踏步进入非洲之时,是中国铜钴兵团进军的序幕。华友钴业等早在非洲有经营矿产的企业,都开始加码。而盛屯钴业等后入局者,也都拍马赶到。盛屯矿业凭借这类的矿资源,在两年时间,将海外收入占比从0做到了50%以上。

既然有了初尝成果,洛阳钼业第二次出手也就不足为奇。2020年,洛阳钼业再次以5.5亿美元收购了自由港的KFM矿业。两个矿业之间,不到40公里,从而形成两地一大厂的显著协同效益。而在2021年洛阳钼业战略性地引入宁德时代,跟后者旗下的广东邦普循环一起,共同开发KFM矿业。邦普是中国最大的三元前驱体材料的制造商,使得洛阳钼业的钴矿有了明确的出处。这跟嘉能可需要单独寻找钴矿的下游,有着本质的不同。从非洲钴矿的基本盘入手,洛阳钼业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钴生产商,并在2024 年还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大铜生产商。

至此,嘉能可在刚果金的钴业务影响力已被中国企业大幅超越。2024年洛阳钼业占据全球份额的40%,而嘉能可只有12%。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钴争夺战中,与洛阳钼业的气势夺声相比,紫金矿业的寂静之声略显意外。紫金矿业早在2014年就在刚果金收购了铜矿,但对钴的经营却漫不经心。紫金矿业铜产业早已名声在外,而且全球资产分布众多。虽然金、铜都是它的主业,然而它在钴方面却少有作为。

中国动力电池在起飞的时间点,只被少数人察觉。洛阳钼业对钴、青山集团对镍,以及在电池回收领域领头羊广东邦普对回收的镍钴材料,都率先感知了暴雨之前的满楼风声。电池材料,正在快速拉升镍钴的用量。动力电池起飞之日,中国矿产在非洲、在印尼也开始扇动羽翼,展翅欲飞。那些没有搭上供应链的战车,则难免丢失这个赛道。紫金矿业2024年收入3000亿元,是洛阳钼业的1.5倍。这两年铜作为AI服务器的关键用量上升而价值大增。即使如此,各自定位不同,紫金矿业却未能在动力电池的金属方面有所作为。它的钴业务作为铜业务的附属,2024年钴产量约864吨,不足洛阳钼业11万吨的1%。就动力电池的镍钴叙事而言,紫金矿业炙手可热度自然逊于在非洲一战成名的洛阳钼业。后者只需要一个国家的两处矿产,就可以奠定全球铜钴之王的地位。

实际上,洛阳钼业、华友钴业、盛屯矿业在钴矿的崛起,已经使得中国在全球的钴矿起到举足轻重的钴价平衡作用。2025年刚果金政府,再次推出钴矿出口禁令,也使得钴价格再次上扬,达到一吨30万元以上。这个禁令不出意外,最后会依然松动,改为配额出口。尽管出口额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于拥有自有矿山的洛阳钼业,依然是利好消息。全球的供应链安全拼到底,都会最终锁定到矿资产。只有拥有矿的控制权,才能使得企业供应链反脆弱。而一个国家工业体系,才能有资格谈到安全。

供应链之战,改变镍钴全球贸易形态

当中国洛阳钼业进入刚果金的时候,此前十年的黄金期属于全球大宗贸易巨头嘉能可。作为刚果金钴产量的核心供应者,嘉能可确立了在全球钴贸易中的话语权。

尽管嘉能可的钴矿依然保持增长,但中国同行们则以排山倒海之势,形成了陡峭的产能。中国矿产商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挑战者姿态,出现在霸主面前。

这是一场完整的供应链之战。从矿到电动汽车,这二者之间有着漫长的供应链牵引。矿产从遥远的非洲,最终来到消费者身边,涉及到“采-冶-精-材-用“五大环节。而每个环节都依靠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持续迭代。以“精制”的环节为例,从各种钴盐如氯化钴、硫化钴,一直到电池级的钴化学品如四氧化三钴和氢氧化钴,中国都有庞大的工程师出入其中。这中间涉及到反应釜、萃取剂、干燥设备等无数分工精细的供应商。只有中国高速运转的供应链,才能将每一个齿轮都精心打磨成效率惊人的机器。

实际上跟稀土一样,中国在镍钴全价值链上,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齿轮声声机器运转向前的过程中,那些国际大宗贸易商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下降。

当前美国和欧洲,已经将矿产资源当成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然而,并非有矿,就能左右全球矿产的局势。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很难用笼统的政府指令,来控制精细化的供应链分工。而中国供应链的丰富形态和高效性,一如激烈化学反应的大熔炉,从来不曾停歇。镍钴矿产的主导权,也就在火光照满中国冶炼人的脸庞之时,悄悄回到中国人手中。

看上去嘉能可依然有机会。它在刚果金的两大矿山——穆坦达MUMI和卡莫托KCC一旦上量,也可以达到10万吨以上,与洛阳钼业媲美。然而,全产业的运转效率,不肯站在嘉能可的这一边。

嘉能可的前进速度其实很快,而中国对手则跑得太快。

嘉能可是一个企业在进步,而中国对手则是一个供应链在进化。

嘉能可是一套金融和大宗贸易的战法,而中国企业则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同步战斗。

全球新能矿叙事的舞台,迎来了中国角色。

小记:全球镍钴的超级支点

2025年电动汽车的磷酸铁锂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了80%,远远超过了三元的20%。看上去镍钴的用量会有所衰减。

然而,市场从来不会忽略好样金属的价值。无人机、可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都会使用钴酸锂电池。这些高价值产品,对钴酸锂的价格并不敏感。这意味着钴依然有很好的应用天地。此起彼伏,中国试验田正在创造钴的第三波曲线。

而那些关于矿产储量不足的担心,可能也是杞人忧天。总消费量似乎在持续增加,但终端需求不断增长的时候,地质勘探工作者从来也没有闲着。即使是镍钴已经广泛为人重视,镍钴的全球储量在2023年依然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2025年11月,中国将迎来非洲几内亚西芒杜的第一船铁矿石。韦立国际、魏桥铝业和宝武的“赢联盟”,加上中铝和必拓的联盟矿区,将从这里为中国带来了每年1.2亿吨的铁矿石。尽管这个产能远不能跟澳洲必和必拓BHP和巴西淡水河谷Vale相比,然而这船铁矿石会带来一种平衡的信念。在上个月,必和必拓已经接受中国用人民币计价的要求。这是二十多年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情。2022年新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以强硬姿态夺回了甲方议价权胜利。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新能矿的支点。而一切矿产资源都按照中国工业化所需要的速度,向前发展。

(全文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