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成为阿里的“新导航”?
在阿里体系内蛰伏多年的高德地图,如今正从工具型平台跃升为集团的战略级入口。
9月,“高德扫街榜”正式上线,该产品基于用户真实导航搜索行为,为商家生成推荐榜单;同时,高德发布了AI出行智能体“小高老师”,将其作为用户全场景出行生活的决策助手。
不仅如此,高德在出行业务上也再下一城,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全球生态合作,将共同为用户提供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此外,高德还进一步将版图拓展至海外市场,发布了专门给中国汽车品牌使用的“导航系统工具箱”——AutoSDK国际版,为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底层支撑。
短短两个月内,高德已经发布了四大重磅动作,其正以惊人的速度拓展业务边界,串联起阿里线上线下的多元场景,甚至将触角延伸至Robotaxi、低空飞行等前沿场景。
如今的高德,早已不仅是“一张地图”,而是阿里重构未来城市出行与消费链路的野望。这一次,高德能否摆脱“工具人”的宿命,再一次证明自己?
高德找到破局点
2013年,阿里豪掷近15亿美元收购高德。彼时,高德正处于从传统地图服务商向互联网转型的关键阶段,尝试将团购、打车、购物等业务都整合到高德地图中。
但这起收购案却打乱了高德的转型节奏,在阿里接手高德半年后,其O2O布局便宣布暂停。时任高德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的俞永福,提出了“三年不商业化”的目标,表示要专注做好地图服务。
就这样,高德错过了一个商业化风口,但其导航能力却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外界甚至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被高德发现了,也便成了路”。
把导航能力和市场份额做到市场领先之后,高德也曾数次尝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扛起备受阿里重视的本地生活业务,但均未激起太大波澜。
2020年9月,高德发布“高德指南”,对标大众点评的餐饮团购和酒旅业务;2021年,阿里高德、饿了么和飞猪整合为生活服务板块“飞高了”,旨在加强本地生活间的联动;2023年3月,高德与口碑合并,进一步拓展“到目的地”服务。
高德变得越来越“臃肿”,但赚钱能力却没有同步爆发,核心支撑依然是老本行的出行业务。根据《晚点 LatePost》报道,高德聚合打车业务已在2022年实现盈利,但一直到2025财年第三季度,阿里高管才在财报电话会宣布高德地图首次实现整体盈利。

过去多年,阿里对高德等本地生活业务倾注了大量投入,甚至在阿里旗下大部分业务都被要求“自负盈亏”之际,阿里依然把高德定位为“基础设施”,并未将盈利作为首要目标。
2019年,时任阿里董事长张勇表示:“作为基础设施和用户的基础产品来讲,高德的首要目标不是赚钱,而是建好这个基础设施,用户更多、场景更多,数据更丰富、体验更好。”
但可惜的是,有流量不代表有生意,体验好未必就能做好本地生活。这些年,高德始终处于一个颇为微妙的位置,虽然拥有近8亿月活用户,却始终难以摆脱工具属性的桎梏。
阿里在社交领域的天然短板,让高德生态始终缺乏核心内容价值支撑,难以形成长期用户粘性,这并不是单纯依靠阿里的“流量灌溉”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不过,如今高德却似乎找到了新的破局点,既然难以彻底扭转工具属性,那便索性将工具属性发挥到极致。
在这一背景下,高德推出了基于用户真实行为轨迹,通过AI进行综合评分形成的“高德扫街榜”,直击传统点评平台“刷好评”的痛点。
数据显示,“高德扫街榜”上线仅23天,累计用户已超4亿。这也证明了,高德虽然在内容生态上有所缺失,但只要手握数据,就能生成极具价值的消费决策参考。

同样的逻辑被复制到Robotaxi领域,高德并不自己“造车”,也不直接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而是选择其最擅长的聚合模式,通过平台优势,将自己打造成无人驾驶时代的出行入口。
近日,高德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小鹏Robotaxi将接入高德平台,为用户提供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除了小鹏之外,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也已经接入高德,这种开放生态模式有利于高德快速扩充Robotaxi车辆规模,让阿里能够让阿里在未来出行领域占据先机。

智慧出行的野心
早在2020年,高德与AutoX已合作在上海启动Robotaxi体验招募活动;此后,高德还陆续接入了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两大自动驾驶企业,用户可以在高德打车一键呼叫Robotaxi。
此次高德与小鹏的合作,仍延续其核心的“聚合打车”模式,将小鹏Robotaxi纳入高德出行平台生态。
不过,与此前接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成熟运力的合作模式不同,小鹏Robotaxi要到2026年才会实现前装量产并启动试运营,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不止于简单的运力接入,更承载了前装量产Robotaxi的联合探索。
高德CEO郭宁表示,高德与小鹏的合作,是我们基于共同认知、探索AGI的关键一步。高德始终专注理解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并已沉淀为一项稳定、可靠的空间智能技术能力。

虽然双方没有公布在技术赋能上的具体合作方式,但根据高德发布的“空间智能”战略,可以推测高德或会将“空间智能”的“大脑”进一步与自动驾驶场景融合起来。
一则,推动自动驾驶从“被动感知”到“主动预判”的跨越,高德空间智能通过融合视觉、声音、定位等多模态信息,能够基于对城市交通的全局理解,对潮汐分析、供需预测做一定程度的提前预判;
二则,高德空间智能能够通过TrafficVLM模型实现超视距感知,能够让车看得更远,并通过车路协同与多车数据融合,提前了解路上的突发情况,弥补单车智能盲区。
如今的高德,早已跳出地图数据供应商、Robotaxi 流量撮合平台的单一角色,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空间智能基础设施。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让高德以轻资产方式快速整合行业资源,又能通过技术与流量赋能,加速Robotaxi行业的商业化落地,进而让自身生态阵容持续扩容,这些经过高德的出行流量,都将沉淀为阿里生态的数据资产与生态养分。
高盛预测,203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接近470亿美元,未来2-3年将是中国Robotaxi进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目前,中国的Robotaxi赛道可以说空前热闹,既有萝卜出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这样的技术老玩家,也有滴滴、曹操出行等出行平台玩家;还有像小鹏、吉利等车企玩家。
今年9月,阿里还投资了哈啰Robotaxi,并表示会与哈啰Robotaxi一起加速推进大模型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应用。

可以看出,阿里对自动驾驶的渴望与野心。一位接近高德的相关人士透露,高德已将Robotaxi业务定位为战略级项目。更重要的是,高德的全球化视野与Robotaxi的出海趋势不谋而合。
目前,高德APP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打车服务落地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这为中国Robotaxi企业“一键出海”提供了便利。
此外,高德近日发布的AutoSDK国际版,旨在进一步降低中国车企开拓海外市场的成本与风险,也让高德在智能驾驶“去图化”的当下,在海外市场率先找到新的立足点。
高德再站上C位
从扫街榜到Robotaxi,高德在阿里内部的战略地位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阿里未来重点布局的本地生活、智慧出行、AI+云计算等核心业务中,高德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这背后,高德在阿里内部的战略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从以往的“半流放状态”,到如今逐渐走上C位,但问题是,高德能否再一次担起重任。
首先,高德作为阿里线下场景的重要入口,是阿里生态链上关键的一环。如果高德的到店业务能够顺利铺开,便能进一步打通导航场景与内容生态的壁垒,让用户从路线规划到消费决策,再到交易完成的全链路体验无缝衔接,串联起生态资源形成消费闭环。
其次,阿里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入口。目前,由高德负责“到店”、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负责“到家”,而支付宝作为庞大的流量池,负责为本地生活业务打辅助。
但高德“出行工具”、淘宝“线上购物”的用户心智早已固化,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阿里只能依托现有业务的场景关联性,通过生态协同逐步渗透、慢慢改写用户认知。
而高德作为天然能够串联出行与消费的关键载体,既手握海量高频用户,又能衔接阿里多元生态资源,自然成为这场用户心智突破战中,阿里拓展新场景的重要抓手。

最后,高德是阿里AI生态的重要载体。今年8月,高德已完成全面AI化,将“空间智能”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支点。
这在全球市场上也能找到参考,比如谷歌的Grounding with Google Maps功能在近期上线,其应用早已超出个人出行规划、路线导航的范畴,延伸至商业选址、物流调度等商业场景。
在“物理AI”将成为未来主流趋势的当下,高德这张能够感知物理世界的“王牌”,显然也成为了阿里布局生活服务场景的重磅底牌。
不过,当高德开始跳出智能终端屏幕,以空间智能为纽带串联起本地生活的烟火气与未来出行的科技感,它的野心便不仅仅是本地生活,而是重新定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不过,高德能否顺利完成进化,不仅仅在于阿里倾注了多少资源,而是其能否满足用户需求。不想再当“地图”的高德,能否当好“新导航”,恐怕仍需时间验证。



新媒科技评论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