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与不知足,中华显文化与潜文化
这是比较浅的层次上的,含混的分析。
我们下面再谈谈人性。从现代往古代推演,然后再推回来。
那现代来说,第一个说马斯洛。马斯洛讲需求层次论,安全、食物、享乐、自我发展。马斯洛的这个需求层次并不仅指当代人,而是说一切人,人类。我们发现,中国人也是吻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小我到大我,也是这个路子。
第二个说叔本华以及尼采。叔本华说到生存意志,尼采说到权力意志,后来弗洛伊德说到本我、自我、超我,大体上也描述了人的类本质,而且比较有说服力。
这能不能用到国人身上呢?也能用的。
在西方中世纪,也是讲求克制的,克制便是知足。西方如果继续往前推的话,可以推到蒙田、斯多葛派、皮浪、第欧根尼,乃至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追求的是智慧,不是物质,自知自己无知,人对神应该谦卑。
因此,在整个古典时期,西方人也是知足的,被教育知足的。
然后我们再看东方。
西周的东西这里不说了,过于古拙,捋起来麻烦,我们说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知足不知足”?有的知足,有的不知足,大多数知足。
儒家是知足的。孔子最讲究谦虚,不讲求争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表彰在陋巷苦读的颜回。孟子也讲究知足,劝说梁惠王爱义不爱利,百里可王;墨家是知足的,墨家崇尚的是大禹路线,以苦为乐,节葬节用,非乐非儒,不过墨家相对的共产主义一些,以义为利,把为天下人的公益事业的奋斗作为利,这个利不涉及个人享受,所以也是知足。这是春秋时期的两门显学。
道家知足不知足?道家最知足,但是道家的知足和儒墨不太一样。春秋的时候打得比较文明,到了战国时代就比较惨烈了,所以道家的知足大体上不是在市井讨生活了,而是投身乡野,挖野菜啃树皮为乐了。因此,儒家的知足是一种安乐的知足,而道家的知足是一种被迫的知足,皮浪式的知足。
有一派不知足,法家。
法家讲信。商鞅立木,五十金酬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赏,便是利了。由小利到大功,法家奖励耕战,张仪苏秦都不抚琴了。
而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法后王,韩非提出事异则备变,都体现出一种进取心,皆言利。
这里我们可以小小总结:进取,是人性的本然,既是个体的本然,也是集体的本然,国家的本然,从动机到结果,一以贯之。
进入西汉之后,我们迎来一个不知足的时代。为什么?朝廷要用人。
刘邦用叔孙通行皇制,礼数规章建立起来了,举孝廉,建立官僚体制,有官便有利;吴王煮盐求利;汉武帝管制盐铁,独尊儒术,行勤远略,学习秦始皇,也开始不知足了。由于耗费过多,所以朝臣觉得武帝用的法家这些手段和理想,有点开历史倒车,要回到暴秦了,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又回来了。武帝疲于压力,只好投降,所以法家的火苗,熄灭了。
思孟学派是孟子之后的一个儒家学派,他们把孔孟的思想进行了融合与丰富,形成体系化,浓缩成了《礼记》这样一本典籍。里面有些章节比较鼓舞人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了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主流。这种文化是知足的还是不知足的呢?看你怎么说了,你要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角度说,它是知足的;你要从“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角度说,它是不知足的。
国人从小受蒙学教育,包括现在,主要培养的是还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不知足,进取的文化。
所以我们看到,到了中央王朝时期,孔孟的学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缩在角落里劝善诸侯的腐儒了,而是端坐朝堂,给太子上课,制定教育大纲的荀子们了。它怎么可能是保守、知足的呢?即便是知足,也仅仅是要求阿斗们个人物质上的知足,班超那样平天下进取的理想还是要有的。
下面到了东汉以及三国,到了三国时期,文化起了变化。
儒学在东汉流入谶纬神学,大家都开始迷信,不太受待见了。
董卓篡权后,曹操开始动脑筋,把法家的一套拾起来了,奖励军功,一时间各路英雄归附,不服的则帮着刘备和孙权。军事人才、谋臣纷纷发迹。
有了新的现实,便有了新的意识形态,需要有人为曹操的潇洒背书,何晏、王弼、王粲首倡玄学;司马篡权,由于非暴力不抵抗政策,正始玄音变为竹林玄风,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又一次转型,但是这次法家的列车并不是开往曲阜,而是开到了漆园。
由于竹林玄风的倡导者多为大族,因此尿的比较高,成为雅痞文化。正话反说,反说正做,名义上是知足,实质上是造反。
但是这股风到了民间,就变了味道了,成了混世主义,麻木不仁了。
而这时候,佛教进来了,通过格义,释道合流,这才真正带来了中国后世“知足文化”的发端。而造反毕竟折腾不长久,贵无也变为了崇有,无可无不可了。
在三国两晋时代,西土的文化造诣超过了华夏。这种“解空”的哲学让汉家从惊愕走向崇拜,经过乱世的培养,便在大江南北生根发芽,成为显学。只要不统一,它就有土壤,最要命的是,即便统一了,由于长期的浸润,已经摆脱不了它的解构世界与人生的方式了。
从唐末到宋朝,从韩愈到朱熹,开始努力地重塑汉家文化,特别是到了朱熹时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建立理学大统。但是遗憾的是,不管是道家还是佛学的结构,都融入进了“理学”的血液。只不过在蒙学中找不到,但是在对社会伦理的辨析与争吵中,还是在用佛家、道家的术语来解释儒家的生活。
解空、贵无换了一个行头,变成体认天理,日新变成了人欲,需要灭掉。这得到了执政者的欢喜,所以当元、明取代了宋之后,“存天理,灭人欲”成了新的儒学圭臬。
阳明时代,虽然摆脱了朱熹的格物,但继承了佛家的归寂。他也是静坐,他的学生们各奔东西,除了王艮讲究百姓日用知道之外,王龙溪、聂豹都坚持静中体认本心,还是禅宗。
明末大儒刘宗周推出“诚意,慎独”,仍旧是静坐。
只是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青主才真正开始摆脱佛学的羁绊,开始讲汉家语言,以刚猛精进的学术路子为生民重新立命,标志着“不知足”的儒学开始在民间复生。
剩下这段,便是老纪的事了。
康熙、雍正、乾隆三世,汉学转入考据学,彻底与革命88,成了遵命儒学。戴震有一个小高潮,但也是跪着造反,一般人看不出来,直到了晚清章太炎、胡适才开始挖掘,已经晚了。
而郑板桥“难得糊涂”,正是整个清朝士子知足常乐无奈的注脚吧。
小结:从佛教文化的传入,到理学、心学的轮替,加上清朝文字狱的压迫,使得中国精神界养成了一种长期看空、看无的隐忍、退缩文化。其中有些进取的余絮,如儿童教育,如朝代更迭,如《海国图志》,但木已成舟,不可复雕。到了维新派时期,谭嗣同、章太炎力倡变革,风气才为之,又一变。
(上古时期,文化上可窥一斑。希腊神话的火种是盗来的,我们是钻木取火战胜自然得来的。末日洪水,西方是诺亚方舟避难的,我们是大禹治水,还成功了。西方把太阳神赋予绝对的权威,我们却是后羿射日,还有个夸父逐日渴死在阳谷。希腊的宙斯是宇宙之王无可亵渎,我们有个刑天舞干戚,头掉了还能与天帝作战。我们还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抗争不屈,民族的精神,到底是知足还是不知足呢。)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就批开了儒学,到文革时期,墨家、法家成为主导哲学。改革开放后,进入法、道并用时期。休养生息是道家,改革开放是法家,但同样也是儒家。是真法家、真道家,真儒家。
说到真法家,是重新回到了“信”,回到了奖励耕作这个层面,联产承包了,你的就是是你的;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吸引人才技术,进入谋利时段,也是法家特征。
它同时也是道家,休养生息,无为之治,不干涉公民活动,任自然。
而且它同时也是儒家,治国平天下,发展是硬道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里面也有儒家的进取与淑世精神。
是不是墨家呢?艰苦奋斗,便是墨家。
是不是纵横家呢?韬光养晦,和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站在一起,既是道家,也是纵横术。
你说我治不了贪官?中央委员抓了多少?候补委员抓了多少?我是不是法家?
到今天日子好了,国家富了,又加上了有所作为,中国智慧,这又绝逼是儒家了。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小结:中华思想有相互抵消的方面,但是将之用于适当的时期与领域,都可以有所作为,并行不悖。
在开篇的时候,介绍了马斯洛、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这些学者的学说特点是真实,强调人的需求,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什么呢?我们扪心自问的话,大体不脱马斯洛的框架。首先是动物性,食色之性,是人欲。对于衣食住行的享受,对于异性的追求,这是动物性的一面。动物性之外,还有社会性,我们在说起社会性的时候,一般将之理解为道德,理解为动物性的反面,这个说法在中国来说,受谁影响?
受理学影响,是改头换面的理学。所以社会性就成了喋喋不休的说教。
另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学说与理学也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是什么?是集体主义,这个集体主义要求什么?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用在教育方面主要是爱国。不强调爱个人,而强调奉献个人,奉献给谁?奉献给集体。人欲有没有?有!但你必须奉献给国家,才算崇高。
在具体规则上,体现为听指挥。开会第一个要求和最后一个要求是什么?统一思想,统一到……的思想上来。这便是社会主义的议事规则,这是法家的议事规则,也是儒家的议事规则,使人不明觉厉。名义上是统一到党、国这些高大上的名目上,但实际效果就是:“谁也不准逼逼,我有天雷。”让你抄党章你就抄党章,让你听报告你就听报告,然后这要务就结束了。
这是什么家的学说?
这种新的遵命哲学,也就产生了新的“知足”哲学。
人的真实意见被虚假粉饰的命令哲学压逼到了角落,无从发出,只得兴叹:知足吧!你一定要知足啊!知足才能常乐啊!
知足是什么?这时的知足不是高妙,而是无奈。
所以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会说:“好好学习。”而当然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曲风大变:“多做事,少说话。”因为我们知道青年人他是不知足的,所以很容易在知足的环境里把握不好方向,招灾惹难。
一代传一代,一辈传一辈,人人知足,人人常乐的文化便养成了。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并不等于简单的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的对立。人欲里面也有社会性部分。譬如老桂吃饱了,要听听书,练练书法,逛逛黄金,这也是人欲;例如在一个单位呆的烦了,另谋高就,这也是人欲。
我们从小学受教育,是要修齐治平的,这就是人欲。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寻求一种自我实现,自我理想,就是他的意志、想法、好恶的展开过程,只不过君子好财,取之有道罢了!这个道,这个社会性,与个体道德并不构成矛盾,反而是一些虚假的、命令的、权威的制度、规则在压制这种欲望,名之曰而不知足,而知足文化恰恰是为这种制度背书的!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但在光天化日下,大家都在欣赏着这件皇帝的新衣,为其面带笑容地鼓掌,有时还希望披上它,这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现之一,是主体性的丧失,是奴性的变种。
批判部分完了,然后再给个甜枣,谈谈知足文化的好处。
知足文化有什么好处呢?
主要用于疗伤,省了看心理医生的钱了。
你想啊,你这么多理想,好高骛远,难免碰壁,心里怏怏不乐,怎么办?
哎呀,没病没灾的,已经不错了呀,知足,是治疗急火攻心的好方法,又称闭关。
另外呢,知足也是排遣掉无聊骚扰的好方法。最好的例子是庄子,周也出乎材与不材之间,不与孟子抢风头,然后偷偷地写日记,以证明自己是个最大的才子。这是以消极的知足掩饰积极的不知足的好手段,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