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氏控股两度延期后上市“中止”,品质硬伤或成“拦路虎”?

在北交所的两度“延期”之后,国产辅食的头部玩家——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氏控股”)的IPO进程最终按下了“中止键”。

英氏控股的上市之路,在内外交困中陷入了停滞。此前,北交所的一纸问询函,不仅将食品安全等核心风险置于聚光灯下,更牵引出市场对其长期诟病的质疑:在业绩已然放缓的当下,一家依赖代工、研发投入微乎其微的企业,究竟能否承载资本市场的信任?两次延期回复的窘迫,已然给出了初步答案。接连的延期回复与最终的中止,将其应对监管审查时的“准备不足”暴露无遗。

IPO进程受阻:从问询、延期到中止,与对赌倒计时

根据英氏控股发布的公告,由于其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财务报告有效期(截止日为2024年12月31日)即将届满,公司已向北交所提交了中止审核的申请并获批准。这意味着,英氏控股在北交所的上市审查状态已正式变更为 “中止” 。待公司完成财务资料更新工作后,方可申请恢复审核。

500

 截图自英氏控股公告

英氏控股的IPO审核再度按下暂停键。根据官网和公开信息,英氏控股成立于2014年,主营婴童辅食和卫生用品等,旗下有“英氏”辅食、“舒比奇”尿裤、“伟灵格”营养食品等品牌。

500

图片截图自英氏控股官网

回顾其上市进程,英氏控股于2024年4月在新三板挂牌,2025年6月向北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募资3.34亿元用于产能扩建及品牌推广等。然而,仅一个月后的7月10日,英氏控股就收到了北交所下发的问询函,问询函通常是交易所对企业上市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疑虑,要求企业进行详细解答说明。而北交所这份问询函中问题直指要害,涉及股权结构稳定性、募投项目必要性及合理性、商标纠纷、代工模式、食品安全风险、财务信息真实性等5类13个问题。

500

500

截图自北京证券交易所

其中研发费用核算方面要求英氏控股说明各期研发投入的明细构成,与受托生产厂商联合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如何准确划分产品成本及联合研发费用,发行人报告期内研发项目成果转化情况,以及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的合理性等。此外还有关于股权清晰及实际控制权稳定性、“英氏” 商标纠纷进展及影响、经销模式内控有效性及终端销售真实性、各类推广活动费用的真实完整性等问题。面对监管的问询,英氏控股却是一直在延期:对于上述问询函,8月6日英氏首次申请延期提交审核问询函的回复,申请将回复期限延长20个交易日,9月4日,英氏再次发布公告申请延期回复,申请延期至9月30日前提交回复。对于两次延期的原因,英氏表示收到北交所《审核问询函》后公司及中介机构就审核问询函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核查,并根据核查情况对审核问询函进行回复。由于报告期内公司经营规模较大,公司及中介机构完善问询回复尚需时间。北交所对拟上市企业的合规性、可持续盈利能力及风险管控能力都有要求,英氏控股多次延期回复,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值得注意的是,英氏控股正面临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根据2022年2月与多家投资机构签署的对赌协议,公司必须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IPO,否则投资方有权要求股份回购。如今,在上市审核中止的情况下,留给英氏控股的时间已不足三个月。

IPO冲刺下的品质危机:异物频发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公司疲于应对上市问询的同时,其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社交平台上集中爆发,消费者实实在在面临着产品危机:近期,多位宝妈在微博、小红书和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发帖称在英氏婴儿米粉中发现“异物”甚至“米虫” 。下图为海量财经报道某位用户在小红书上发布的投诉截图,反映产品中出现虫体等情况。

500

截图自海量财经抖音号

此外,新京报等媒体近日也就英氏婴儿米粉异物事件进行了报道。相关内容显示,针对消费者反映的产品异物问题,英氏客服回应称目前无法确认网传图片中异物的具体情况,但承认近期收到较多关于产品中出现虫类的投诉反馈。

对此,英氏客服对此解释称,其米粉在生产过程中会有相应检测、异物拦截和筛网过滤,还有一些产品会进行人工挑拣,不可能出现这么多异物。网传信息中出现的异物,客服不确定具体为何物,目前接到最多的信息反馈是产品中出现虫子。“因为近期天气比较热,产品开封后没办法排查虫子具体是怎么进去的。但我们可以保证的是,产品在未开封情况下,虫子是绝对不会有的。我们产品生产过程中要经历130℃以上的高温,产品是充氮无氧状态,虫子是没有办法存活的。”快消前瞻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检索发现,不少用户发帖子吐槽英氏米粉吃出塑料、不知名等异物问题。

500

500

截图自小红书平台

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涉英氏品牌的投诉条目已逾百条,涵盖米粉、磨牙棒、猪肝粉、鳕鱼肠、果泥等多个品类。投诉内容集中在异物问题:米粉、猪肝粉中出现虫子、黑点等异物;霉变变质:磨牙棒、果泥等辅食出现发霉、变质现象;包装问题:产品外包装破损、变形引发不满等。

500

500

500

截图自黑猫投诉平台

业绩结构:增长放缓与高营销投入

财务数据显示,英氏控股近年来增速放缓:2022-2024年营收分别约为13.0亿、17.6亿、19.7亿元,同比增幅37.4%、35.7%、12.3%,2024年增速几乎腰斩。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022-2024年分别约1.20亿、2.20亿、2.11亿元,2024年同比下滑4.4%。

500

截图自英氏控股招股书

英氏控股主营业务盈利承压显现:2024年扣非后净利同比下降11.9%至1.91亿元。在传统渠道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英氏高度依赖线上销售:2024年线上渠道占比达69.7%,仅27.5%来自线下。为推动增长,公司持续高额投入营销。公司近三年销售费用率均在35%以上(2022年4.54亿元、2023年6.02亿元、2024年7.21亿元),其中电商推广费用占比逾半。具体来看,2024年销售费用超7亿元,占营收36.5%;其中用于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推广的费用超过3亿元,占销售费40%以上。相比之下,被市场视为同业标杆的贝因美2024年销售费用率仅26.3%。

500

截图自英氏控股招股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氏研发投入偏低:2022-2024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仅0.48%、0.47%、0.52%、0.87%,远低于行业平均2%水平,2022–2024年研发费用仅分别为0.55万元、0.92万元、1.7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持续低于1%。低研发投入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以及亨氏、嘉宝等国际品牌的5%以上研发费率。

500

500500

截图自英氏控股招股书

分析人士指出,高额营销虽能在短期内拉动销量,但缺乏创新积累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盘古智库研究员江瀚认为:“过度依赖流量推广而忽视技术研发,可能让品牌形象更多建立在‘流量’和‘促销’上,而非‘技术’和‘品质’”。北京商报记者援引品牌专家詹军豪观点指出,英氏控股研发投入不足将影响产品更新迭代和安全性提升,一旦功能性和安全性不能满足消费者升级需求,其市场份额可能被更具技术优势的竞争者蚕食。目前,公司回应称研发费用持续增长且将用于提升自产能力,但并未明确研发体系如何补齐与同行的差距。值得关注的是,此次IPO募资3.34亿元中有约9400万元用于品牌推广,另有约7160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创新中心,而非加大研发投入。

线上成主战场:电商投放连年走高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英氏控股旗下“英氏”品牌连续多年位居婴幼儿辅食市场第一,涵盖米粉、果蔬泥、溶豆、泡芙等细分品类。2024年,其全年营收达19.7亿元,同比增长12.3%;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4.4%。在今年6·18大促中,英氏控股在各大平台表现抢眼。一方面,第三方榜单显示,天猫“婴童食品”品牌销售榜英氏位列前三,仅次于INNE和健敏思。京东官方618米粉促销排行榜中,英氏多款产品包揽榜单前列,1号、5号、6号位均为英氏米粉产品。

截图自京东优评官网

与之相比,其他品牌如嘉宝(Gerber)、小皮(Little Freddie)也名列榜单前列。另一方面,京东超市618期间发布的母婴类竞速榜中,英氏位列“母婴零食”类销量冠军榜单前茅。销售数据的强劲表现表明,在辅食品类市场,英氏仍具备一定号召力。不过,从消费者反馈看,电商高销量也伴随着大量好评与差评并存。一些消费者在平台评价中称赞英氏产品方便营养,但也有消费者指出品质问题。比如在英氏官方旗舰店页面下,有用户投诉称购买的一款米粉含有异物并遭到退款难题,引发其他网友质疑“好评都是刷的”。这些评论反映出消费者对英氏产品信任度的不确定,一旦负面信息扩散,将进一步影响品牌口碑。

招股书显示,英氏控股的婴幼儿米粉、辅食粥及纸尿裤等核心产品以自主生产为主,但部分辅食、儿童食品、营养食品及少量婴幼儿卫生用品则采用委托加工模式。

大量依托代工模式为英氏控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规模效益,却同时放大了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向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了0.14亿元的佐餐油,而在2021年4月,该公司所生产的巴马火麻油曾被检出“酸价(KOH)不合格”;负责英氏控股米饼、泡芙等产品生产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则在2023年7月20日因“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被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人民政府处以19万元罚款。2023年12月,英氏控股又因委托代工等问题引监管部门问询……

市场博弈深化,竞争格局分化

根据CIC灼识咨询的测算,全球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798.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024年的2257.1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约4.6%;在全球消费者付费意愿与育儿要求不断提升下,2029年全球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有望增至 2921.3亿元人民币。婴幼儿辅食市场竞争激烈,多家国内外品牌争夺份额。国内同行中,贝因美(002570)主打婴配食品板块,2024年营收27.73亿元(+9.7%) 并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116.9%。合生元(现为健合集团子公司)则近年增长乏力,2024年归母亏损0.537亿元,中国婴幼儿营养及护理板块收入43.8亿元,同比下降25.8%。

500

截图自英氏控股招股书

另一方面,外资品牌和进口高端品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瑞士小皮(Little Freddie)等进口品牌凭借原装进口背景塑造高端形象,持续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美国嘉宝(Gerber)和亨氏(Heinz)等传统大牌亦持续布局国内市场,亨氏尤其强势,据调研数据显示,在消费者偏好中亨氏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就是英氏和小皮。此外,淘系新锐品牌如秋田满满等凭借敏捷的研发和多品类组合迅速崛起。整体来看,传统自有工厂模式的英氏在质量控制上具有优势,但与大牌相比,其产品创新和配方研发能力仍有待加强。

展望:挑战与契机并存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父母对辅食品质和配方科学性要求日益提高。根据iResearch 2024年报告,逾四成母婴家庭选购婴童辅食时最看重“质价比”,专业辅食品牌更容易获得推荐。在品牌口碑方面,英氏凭借线上渠道建设与多样产品线获得不少粉丝支持,但持续的质量争议也让部分消费者心存疑虑。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称“英氏好评率高得离谱”,甚至怀疑其好评存在刷单嫌疑。同时,主流媒体和监管部门已开始加强对婴幼儿食品安全的关注,行业内“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也时有曝光。但当前阶段,英氏控股必须应对多重挑战:如何解决频发的品控质疑、如何让盈利增长为上市助力、如何通过创新突围竞争重围等,都关系到其能否顺利成为“婴儿辅食第一股”。未来数月内,英氏控股需要证明:其募投项目与市场需求匹配,营销投入不会继续吞噬利润,以及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具备可持续优势。如前述盘古智库分析师所言,“盈利增长能否覆盖品控风险?高营销低研发的模式是否经得住长期竞争?”,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最终决定英氏控股能否化解阴霾,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继续保持行业地位,如果不能在产品质量和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其争取“婴儿辅食第一股”的目标仍充满变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