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往中国卖猪肉了?世界第一斯坦国的现实生意经

哈萨克斯坦要往中国卖猪肉了,这事儿其实比听上去有意思得多。

一个穆斯林国家,要把猪肉出口到中国。听上去多少有点违和:清真寺的宣礼声还在天边回荡,另一头冷库的猪肉已经准备上车。这不是段子,这是现实。

10月15日,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和中国海关总署签署了一份协议,正式确定哈国可以向中国出口猪肉及其副产品。文件上的双语文字,背后是两个国家算得明明白白的账——中国要肉,哈萨克要钱。双方心照不宣,一拍即合。

500

先别被“穆斯林国家”这四个字迷惑。哈萨克斯坦虽然信伊斯兰教,但那更多是“信仰层面”,不是“生活层面”。这个国家被苏联统治了几十年,早被洗成了半个欧洲。宗教信仰基本成了节假日仪式。清真寺建得再漂亮,也就是个遛娃的地方。

哈萨克的伊斯兰教没有教法权威,不影响政治,也不限制产业。说白了,卖不卖猪肉,根本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生意问题。

他们现在需要钱,需要就业,需要出口渠道。而中国正好有庞大的猪肉消费市场。供需对上眼,信仰也能往后稍一稍。

要理解哈萨克的养猪史,得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农业集体化”说起。当时的苏联中央脑子一热,决定让中亚的牧民放弃几千年的游牧生活,去种地。他们以为拖拉机能开遍草原,却忘了草原根本不适合种庄稼。结果可想而知——牲畜死光,人也饿死了。

1932年,整个哈萨克地区爆发大饥荒,死亡一百多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哈萨克族。整个民族差点被饿成少数民族。

但苏联的逻辑是:改造失败了,那就再改。饥荒之后,大批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德国人被迁入中亚。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语言和伏特加,还有养猪技术。

哈萨克斯坦从那时起,成了苏联的“猪实验田”。苏联专家开始繁育“哈萨克杂交猪”——能抗寒、抗旱、抗病的猪种。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它象征着苏联工业化的意志。

500

到1980年代,哈萨克的猪数量达到三百多万头。那时候的猪可不是清真禁品,而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生产资料”。

1991年苏联一崩,哈萨克斯坦独立。接着,原本撑起养猪业的俄族人开始大规模回流。哈萨克人重新成了主体民族,伊斯兰文化再度复兴,猪肉产业立刻被打入冷宫。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00多万头,到2017年只剩80万头。短短二十多年,猪在哈萨克草原上几乎绝迹。

原因很现实:吃猪肉的俄族人走了;不吃猪肉的哈萨克人多了;银行不给贷款,政府不给补贴;农户不敢养,养了也没人买。媒体采访过当地养猪户维克托·科瓦连科——一个坚持留下来的俄族人。他苦笑着说:“以前一天能卖两头猪,现在一整天连一块肉也卖不出去。”

2017年哈萨克猪肉产量还不够自家人吃,居然还得进口两千多吨猪肉。一个曾经的“苏联养猪大省”,被现实打得体无完肤。

但市场的逻辑就是这么残酷又现实。中国这边爆发非洲猪瘟后,猪肉价格飙升,全球猪肉都成了香饽饽。哈萨克政府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上帝”给的商机。

500

于是,他们开始重新规划农业结构,在《2017-2021国家农业工业综合体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恢复养猪业。

国家出补贴:每公斤猪肉补贴98坚戈(约1.6元人民币);银行放贷;地方修冷库、扩厂房、培训屠宰工。几年下来,猪的数量又涨回近百万头。

这些年,哈萨克斯坦政府也变聪明了,不再纠结“清真不清真”。他们知道,中国市场要的不是信仰,而是货。于是这次和中国签协议,一口气把冷冻猪肉、冰鲜肉、猪副产品、熟食香肠都纳入出口清单。

这笔买卖对双方都是救命稻草。中国可以分散风险、补足供应;哈萨克可以盘活养猪业、拉动就业。

有意思的是,这不是哈萨克第一次被“猪”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农业疲软,哈萨克猪业的产能曾在整个联盟体系中起到过补缺作用。现在,中国成了那个“接盘”的角色。

这背后其实是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的交锋。宗教说猪不洁,市场说猪能赚钱。结果呢?宗教输了。哈萨克的官员可能嘴上说“我们尊重传统”,手里却在批猪场贷款。普通人可能清真餐照去,家里冰箱里也多了一块腌肉。

经济规律永远是最后的审判官。有学者说,哈萨克的“猪业复活”象征着一种“实用主义回潮”——国家不再被宗教束缚,而是重新回到现实。归根到底,信仰不能当饭吃。

别看哈萨克地广人稀,但真要搞养猪,还真有地理优势。北部草原区水源充足、温度适中,俄族人多,文化上也相对开放。全国三分之一的猪肉都来自这里。

不过问题也不少。养猪需要饲料,而哈萨克主打放牧,饲料工业薄弱;猪肉冷链物流体系也不完善。要想大规模出口中国,还得修仓储、建冷库、搞检测线。这一切都要钱。

好在,中国的市场够大、企业够快。未来几年,中哈之间可能会出现更多合作,比如中国企业直接在哈萨克投资建厂,或者用人民币结算猪肉贸易。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产品买卖,而是地缘经济布局的一部分。

事情到这儿,就带点讽刺意味了。一个穆斯林国家靠卖猪肉赚外汇;一个号称“清真”的民族,把希望寄托在“非清真”的产业上。信仰被现实打得节节后退。

但也正是这种讽刺,让人看到现代国家的成熟:他们开始明白,意识形态不能当饭吃。经济发展、民众就业、产业复苏才是真正的底线。相比之下,那些仍沉溺在口号和教条里的国家,往往连活下去都成问题。

哈萨克人现在算是想明白了——养猪不丢人,吃猪不亵渎神明。能让孩子上学、能交电费、能让工厂开工。

500

有人说,这笔生意的意义,不只是“贸易往来”,更像是一种信任的象征。对中国来说,这是在中亚再下一城的经济布局;对哈萨克来说,这是与东方大国绑定未来的选择。两国之间,修过油管、铺过铁路,现在连猪肉都能出口,这才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把猪肉放进对方的菜篮子,其实就是把信任放进对方的手里。这场跨越草原与高原的“猪肉之路”,看似奇幻,实则深刻。它告诉我们:信仰可以退居二线,现实才是主旋律;理念可以多元,但利益永远是硬通货。

从苏联的饥荒到今天的出口协议,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业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轮回。当年被迫“放下鞭子种地”的牧民,如今又在为出口中国而养猪。

命运兜兜转转,最后落到最朴素的真理上:世界上没有不合理的买卖,只有不现实的教条。哈萨克人不信猪,但他们信钞票;而我们买猪肉,不只是为了吃肉,更是为了买下一个更稳的未来。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