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记(2):北极是所有人的北极——从雷克雅未克看亚洲北极意识崛起

2025年的北极圈大会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再次举办,三天时间,这个地球最北端的岛国几乎将全球目光拉到了极地。与会者来自60多个国家,包括10多个国家的北极与海洋特使、外交和经贸部长、学者、企业家以及青年领袖,当然,还不时有穿着军装的北约代表擦肩而过——或许在提醒大家,北极圈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前沿。

本届大会议程跨度之广令人咋舌——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地缘政治、航运基础设施,到原住民文化与青年参与,无所不包,几乎可以满足任何北极爱好者的好奇心。每天约有45场正式活动,包括全体大会(Plenary)、专题分论坛(Breakout Sessions)、圆桌讨论(Roundtable)及艺术展览,总计120场次——想全程参加,恐怕得提前为明年的大会开始练习“北极暴走”。

笔者认为,今年的议题安排体现出三个关键词:多元、平衡、务实。多元,是指议题覆盖科学、政策、经济与社会多个层面;平衡,则体现了主办方在大国博弈与合作之间寻找中间地带的努力;务实,是在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探索可行方案。北极不仅是冰雪与矿产的集合,更是全球合作与新型治理的一块实验田。

500

中美研究中心ICAS和北京对话联合举办的圆桌讨论座无虚席(图源:与会专家)

500

500

主会场全会之一(图源:作者)

大会安排了两个特别环节:一是由美国中美研究中心ICAS和北京对话联合举办的圆桌会议,主题为“中国的北极关系:战略竞争与务实合作”,会场座无虚席,“站位”都一票难求;二是为作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的亚洲五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新加坡——的高级代表开设的全体大会之“融化的北极:亚洲的未来”专题讨论。亚洲的集体亮相,正反映出亚洲北极意识的初步形成。

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指出的,北极变化对亚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气候变化方面,北极地区复杂的大气环流机制影响东亚天气气候,对亚洲水资源安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亚洲国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经济发展方面,北极航道的开通为亚洲国家提供了新的贸易通道选择,有助于促进亚洲与欧洲、北美之间的经贸往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治理方面,北极变化加剧了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要亚洲国家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他表示,亚洲国家有能力在北极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航道建设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500

北极圈论坛主席、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Ólafur Ragnar Grímsson)主持亚洲专场(图源:作者)

500

日本派出以皇室高圆宫久子妃为团长的代表团(图源:作者)

此外,亚洲五国还各自举办或参与了相关议题的分论坛,主要集中在地缘政治、气候、航运与能源三方面:中国强调以全球治理倡议为指导,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实践,印度强调北极气候变化对季风及沿海安全的影响;韩国关注极端天气;中国和日本企业代表还研究北极航道的商业潜力与供应链安全;在能源与绿色转型方面,中韩在氢能、地热等领域开展北极合作讨论,显示出务实合作的潜力。

在政策导向上,亚洲国家呈现出“理性、平衡、协同”的集体姿态:尊重北极主权,强调共享发展机遇,通过科研合作、技术交流和青年项目积极参与北极治理。总体来看,亚洲国家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负责任的“非北极”利益相关方(Responsible Non-Arctic Stakeholders),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发声。

印度代表团值得关注。今年印度的参会力度明显上升,涵盖外交、科研、能源与极地事务多个领域,显示新德里希望通过北极合作强化多边外交网络及全球南方代表性。印度提出了“气候—航运—科技”三线逻辑:强调北极气候变化对季风和沿海安全的影响;希望参与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及科研数据共享;同时坚持“科学先行、和平利用”的原则,延续其“科学外交”(Science Diplomacy)思路。

笔者观察到,尽管亚洲五国派出了高级别代表,展示出明显北极议题意识,但尚未形成联合行动或制度化平台。每个国家的分论坛仍独立举行,合作意愿更多体现在科研、航运、气候监测和青年交流层面,而非政治合作。亚洲国家倾向通过与北极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推进各自的北极议程。

在地缘政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除俄罗斯外的传统北极国家(挪威、冰岛、丹麦、瑞典、芬兰、加拿大)的参与在保持积极务实的同时,也反复对不再依赖俄罗斯能源进行“政治正确”的表述。北欧国家普遍强调,能源安全就是国民安全;美国加拿大还突出北极安全与利益捆绑等。看得出,这些国家通过学术、科技和环境议题维持合作的最低共识,力图使北极成为竞争中维持合作、分歧中寻找稳定的地缘缓冲区。

北极圈大会不仅是政策与科研的交流平台,也是一场软实力展示。例如,会议所在地Harpa Concert Hall& Conference Center,平日里就是冰岛这个仅40万人的“小国”举办音乐会和展览的胜地,会议举办期间,音乐家在会场奏响悠扬乐曲。本届大会特别邀请了人类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小儿子。他深情回忆父亲当年在冰岛进行登月训练的美好往事:冰岛是最像外星球的地方,自然和人文环境也给阿姆斯特朗留下了深刻印象。登月后某一天,阿姆斯特朗甚至悄悄访问了当地博物馆,还带来了训练中用过的小榔头——这些细节提醒我们,探索与创新始终伴随人类历史,北极不仅有关战略与经济问题,也是全球文化与软实力的舞台。

500

人类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小儿子马克举着父亲在冰岛进行登月训练用的小榔头(图源:作者)

或许,正如大会主席开场的一句话所说:北极是所有人的北极——每一份智慧、每一次合作、每一颗消融的冰川,都属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雷克雅未克的冰雪见证了这样一个趋势:在竞争与合作的边界上,人类正在尝试找到一条平衡之路,而亚洲的声音,也在北极的寒风中响亮起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