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基金迎新董事长,5000亿规模如何续写固收+权益双优势?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近日,公募基金行业再迎重要人事变动。兴业基金发布公告称,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到龄正式退休,由深耕金融领域多年的刘宗治接任,任职与离任日期均定格在10月16日,这一平稳交接标志着这家管理规模超5000亿的“银行系公募”正式开启发展新阶段。

从履历来看,刘宗治的任职颇具“银行系”烙印。在加入兴业基金前,他曾在兴业银行体系内担任多个关键岗位,包括总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风险总监,以及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等。长期的银行从业经历,让他在投资银行运作、金融市场投资及风险管理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这与兴业基金背靠兴业银行的股东背景高度契合。业内普遍认为,刘宗治的到任,不仅能延续公司稳健经营的风格,更有望进一步强化其“银行系公募”的核心优势,推动公司深度融入兴业银行集团战略,在固收与权益业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巩固绝对收益的核心定位。

作为2013年成立的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兴业基金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含子公司兴业财富)管理的产品数量达229只,资产管理规模突破5000亿大关。从第三方数据来看,其固收业务长期领跑行业,国泰海通证券最新榜单显示,截至9月30日,兴业基金最近十年、五年、三年的固定收益类基金超额收益率均位列行业第一;权益业务同样表现亮眼,最近一年、两年、三年的权益类基金超额收益率均进入市场前30%,固收与权益“双轮驱动”的格局已然成型。

兴业基金的人事变动,并非孤立事件。据券商中国梳理,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已有二十余家公司官宣新董事长上任,其中不乏博时、华夏、兴银基金等头部或特色机构。下半年以来,行业人事调整节奏尤为密集:10月15日,拥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双重从业背景的张东正式出任博时基金董事长,此前他已在博时基金历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等职,对公司运营体系熟悉度较高;9月30日,中信证券体系内成长起来的邹迎光接棒华夏基金董事长,其在中信证券担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期间积累的资源与经验,被市场期待为华夏基金带来新的战略思路;8月29日,曾任职于兴业银行、兴业国际信托的黄德良,以兴银基金董事长身份亮相,延续了该公司与银行体系的紧密关联。

对于年内密集的高管更迭,沪上一位基金评价人士分析指出,董事长作为公司战略规划、股东沟通与文化塑造的核心角色,其变动虽属正常人事调整,但仍会对市场预期产生一定影响。不过,平稳的新老交替往往能为公司注入新活力,新管理层可依托自身经验,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推动战略升级,例如加码固收业务布局、推进数字化转型等。

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近年来公募基金高管更替频繁,背后折射出多重逻辑。一方面,监管层对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要求不断提升,推动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人事调整成为优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基金公司需不断调整业务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新管理层的引入往往伴随着战略重心的微调。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在高管更迭过程中,也曾暴露出内控不完善、团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这也让“平稳过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只有维持投研体系稳定,才能有效保障投资者利益,进而巩固客户信心。

对于兴业基金而言,刘宗治的上任是公司发展的新起点。如何在保持现有业绩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银行系”特色,在5000亿规模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增长,将是这位新舵手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