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八一品诗谈兵录

     昨天写那首八一献诗的来由,是我在自己的学生群里动员大家写建军节感言,诗文均可,然而到头来只有我一个人写了。 

     在《边缘回忆》里,我说过我其实并无诗才,所作的那些或许都不能叫“诗”。
但我还是冷不丁地信笔涂鸦几首,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之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不会唱歌跳舞,这些有节奏韵律的文字,就是我在兴发感动,恰情抒怀,和大家爱唱流行歌曲是一样的,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乐和声”。在这种援翰写心,直抒胸臆的意义上,又可以说我写的那些无论工拙,确实是诗,是最原初、本真的“诗”。

     另外,在城堡群里转发过香港的一位母亲给观察者网的来信。她忧心忡忡地说自己的儿子同情乱港分子,结果当这位母亲问他:“你是中国人吗?”孩子犹豫了一下(!),才回答说:
“是,但很多事是可以改变的……” 

     母亲在文中分析说:孩子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小只受英文教育,中文不好,祖国大陆的书刊报纸网站他都不大爱看,也看不懂,无法形成“中国人的思维”。所以在他看来,自己是“中国人”,只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材料上是那么写的,而这是可以改变的——换言之,“祖国”两个字,在这个孩子以及很多像他一样“中文不好”的香港青少年心目中,是没有多少分量的。

     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学好、用好中文,本身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提议大家去写诗作文纪念八一,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
我的诗固然写得不好,但最让我受益的一点,是在当年读诗、赏诗,到自己学着造句、作对、写诗的过程中,我逐渐对中国古典诗歌含英咀华,取精用闳,多少有了点儿自己的心得和感悟。这当然令我更加理解与欣赏我们这仪态万方,风调独绝的中华文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

       比如这次写八一献诗这类军旅题材的篇什,我不由得就会采用唐宋边塞诗的意境和笔法。兹举两例: 

      “雪峰大漠壮士守,朔云边月几轮秋”,来自唐人严武的《军城早秋》:

      “咋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沙场莫遣匹马还。 ” 

      “昔年鬼蜮蹁跹地,神州儿女满高楼”则来自陆游的《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的结尾: 

      “凉州女儿满高楼, 

         梳头已学京都样。”

         我读边塞诗,始于小学课本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但让我几乎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是我中学时的历史老师肖老师。

       500

       他曾在北疆的地空导弹部队服役,那时和苏联关系紧张,敌军时常在边境地区集结强大军力进行演习,还越境挑衅。他和战友们盘马弯弓,枕戈待旦中,吟诵着王翰的名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听着自己的老师这阳刚之气爆棚的讲述,哪个男孩会不为之心动,为之神往呢?

       从此之后,无论李益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高适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岑参的“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王维的“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都令我口诵心驰,一唱三叹。

        甚至李白写的“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本是讽刺边将贪功,明皇好战,滥用民力,不恤士卒的,我竟然也觉得特“酷”,颇有“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劲健豪壮。 

         这大概就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少年意气吧! 

          但人终究是会长大的。 

           后来我读到的陆游《梦从大驾亲征》,全诗是这样的: 

            天宝胡兵陷两京, 

            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 

            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 

             故土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 

             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

             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绣,

             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

             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 

             梳头已学京都样。 

        

    确切地说,少年时代我也读过这首诗,但并无特别好感,因为诗中好像并没有多少金戈铁马,黄沙百战的豪壮。

       而我真正感到这诗的令人震撼,还要胜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时候,自己的年纪也已经不轻了。 

       你看,诗人梦中最终定格在“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放翁对一场百万熊罴参加的惊天动地的战争的结局的最终想像竟是这样:

        宋军收复了旧疆之后,西北边郡那些爱美的少女(大概还不只是汉人,所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地方,少数民族的姑娘也一定不少),妆容已经追逐起了大宋京都的时尚——我们仿佛能看见她们双鬓如云,秀发当风,流波宛转,顾盼生辉的样子——这是一幅细腻、温馨、活沷,甚至有几分稚拙、俏皮,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北方的甚至少数民族的挟弓走马、英气勃勃的小丫头们——欧阳修《边户》诗云:“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学起江南那些莺莺燕燕妩媚多姿的姑娘们的打扮,一定是满满的“混搭风”、“国际范儿”,该是多么有趣,多么可爰呀。

          500

        当少年诗人们高唱着“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或者低吟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时候,都没有说出这些厮杀征战的意义是什么。

        而年过五旬的放翁终于写出了其中真谛: 

       收复国土,巩固边防,是为了让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重新变得祥和、美丽。 

       你看,这一群群开着美颜,上高楼,玩抖音的凉州少女们,是置身于这样的广阔背景之下:

        冈峦极目汉山川, 

        文书初用淳熙年。

        苜蓿峰前尽亭障,

        平安火在交河上。

        500

    放翁笔下,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就是为了给她们这样一个统一强盛,政令畅通,富饶安定的国家——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让她们网红脸,烟熏妆,扮萝莉,聊八卦,“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嘻嘻哈哈,没心没肺地活着,而不至于在“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中颠沛流离,“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芦花”,甚至惨遭横祸,“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500

     而苜蓿峰前的亭障和报平安的烽火,除了说明关河的宁定和戍边将士的忠勇,还让我们看到:

     之所以还需要亭障和烽火,也说明邻国并没有被我们所吞并,我们是收复故土,保家卫国,并不是贪得无厌,穷兵黩武。 

     岳飞所说的“喋血虏廷,尽屠夷种”,只是他看到家国惨遭蹂躏,“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时的愤激之语,而他真正想做的,是和放翁一样: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500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行人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这些诗句都让我们领悟出,止戈为武,和睦相处,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军事文化的真正精髓。 

        在群里,见大家不写诗,我出了一个上联“亮剑南昌,一旅新军挥赤帜”让大家对下联。
我自己在心中也想了很多下联——“灭寇平型,三师虎贲捍北疆”、“收官金陵,百万雄师过大江”、“弯弓西域,两丸巨弹慑强敌”之类——发到群里,但我觉得,最符合我们放翁先生理想的,应该是其中这样一阙:

     “解甲天山,十万精兵务农桑。”

      这写的是建国后十余万解放军指战员转业屯垦新疆的故事,但分明也是杜工部“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长不用”的意境。 

       的确,不但士兵会退伍、转业,战争、军队也会消亡——这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的,这也正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奋斗目标。

       但这个理想,正需要我们安不忘危,习战强军,巩固国防,遏制侵略,维护统一,保卫和平,才能最后实现。 

     “从古知兵非好战”,让我们还是牢记苏舜钦的告诫: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特别是毛主席的教导: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