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做空盯上山高控股:单日暴跌蒸发60亿,绝地反击战已打响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9月19日的港股市场,风云突变。
山高控股的股价走势宛如遭遇了一场十级风暴。开盘钟声敲响后,股价便如断了线的风筝般直线跳水,盘中最低瞬间触及3.1港元,相较于前一日的收盘价,近乎拦腰斩断。整个交易日,交易软件的屏幕被密密麻麻的绿色卖单所霸占。
有散户在投资者社群里欲哭无泪地吐槽:“早上看账户,市值还剩80万,结果到收盘,就只剩下19万了,想割肉止损都根本来不及,眼睁睁看着财富瞬间缩水。”
最终,山高控股以76.02%的惊人跌幅收盘,一日之间,60亿港元市值灰飞烟灭,这场市值的雪崩,震惊了整个港股投资圈。
一、股价暴跌:做空势力兴风作浪,回购无力挽狂澜
回溯这场股价暴跌的前因后果,一系列事件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
早在9月16日,山高控股的股价就已露出暴跌的端倪,毫无征兆地突然闪崩24.35%。当日收盘后,市场弥漫着恐慌与疑惑的气息。当晚,公司紧急发布公告,称“拟斥资1亿美元回购股份,回购上限为17港元/股”,试图凭借这一举措力挽狂澜,稳住岌岌可危的市场信心。
然而,这一公告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更像是一叶孤舟,难以抵挡汹涌的波涛。当时,山高控股的股价已滑落至8港元左右,17港元的回购上限与现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让诸多市场参与者感到失望。
9月18日,真正压垮山高控股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
香港证监会披露了一则重磅消息:截至9月1日,山高控股高达92.46%的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而在外流通的股份仅仅占比7.54%。
这一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在市场中炸开。某私募机构的资深交易员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好比一个已经被水装得满满当当的杯子,此时哪怕只是轻轻施加一点外力,水都会如决堤般汹涌泼出。对于山高控股而言,其流通盘小到极致,一旦有资金大规模抛售,市场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接盘力量来承接,踩踏效应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
事实也正如交易员所预料的那样。9月19日开盘后,市场彻底陷入了混乱与恐慌之中。散户们在恐惧情绪的支配下,纷纷不顾一切地抛售手中的股票,试图在这场风暴中尽可能减少损失,形成了一股恐慌性出逃的狂潮。与此同时,程序化交易系统也开始自动执行平仓指令,进一步加快了股价的下跌速度。更有甚者,部分对冲基金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趁机大肆做空。
《节点财经》了解到,其实,类似因被点名“股权集中”而导致股价暴跌的剧情,在港股市场并非首次上演。此前,某新能源企业就曾遭遇过同样的困境,在被披露股权高度集中后,仅仅3个交易日,股价便累计下跌了65%,无数投资者的财富瞬间化为泡影。如今,山高控股重蹈覆辙,再次印证了港股市场对股权集中类标的的极度敏感性。
一位在港股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投资者感慨万千地说:“在港股,投资者往往对国企背景的公司抱有过高的‘安全垫’幻想,觉得有国企兜底,风险会相对较小。然而,他们却常常忽略了股权集中所带来的巨大流通性风险。一旦这种风险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山高控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二、业绩暴增5倍:转型新能源、IDC是解药还是新包袱?
与惨不忍睹的暴跌股价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山高控股看似亮眼的业绩表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交出的成绩单显示,净利润达到了4.76亿元,同比暴涨幅度超过500%,甚至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净利润总和。这份看似光鲜亮丽的成绩单背后,实则是山高控股近年来一场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改头换面”式转型。
在2022年之前,山高控股还只是一家以融资租赁、保险经纪等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的公司,经营业绩表现中规中矩,每年的净利润在1亿-2亿元区间内徘徊,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并无太多亮眼之处。
然而,2022年5月成为了山高控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公司毅然斥资46.85亿港元,收购了北控清洁能源,这一举措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巨石,彻底改变了山高控股的发展轨迹,使其成功切入新能源赛道。紧接着,在2023年,公司再度发力,入股世纪互联,敏锐地踩上了算力行业的风口。到了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与IDC业务在公司收入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者共同贡献了96%的收入,资产占比也高达77%,山高控股成功实现了从传统“金融平台”向“产业控股集团”的华丽转身。
然而,拨开业绩增长的表面繁荣,深入探究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忧。《节点财经》看来,就新能源业务而言,其对政策和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可以说是“靠天吃饭”。2024年,国内部分地区基于能源政策调整等因素,风电上网电价下调了5%,这一微小的价格变动,却对新能源行业带去了很大的影响。一位长期跟踪新能源行业的分析师指出:“新能源行业看似前景广阔,但电价政策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企业的盈利状况产生巨大冲击,山高新能源在这方面的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加强。”
IDC业务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整个行业陷入了“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困境。2024年,国内数据中心的整体利用率从原本的68%下降至62%,山高控股旗下的世纪互联部分机房的利用率更是低至55%。
一位在IDC行业深耕多年的从业者对《节点财经》表示:“如今市场环境下,大客户们在选择数据中心服务时,往往更倾向于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巨头,这些巨头凭借自身庞大的用户流量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吸引了大量优质客户资源。传统IDC企业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只能在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拼命争抢一些小订单,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经营压力与日俱增。”
三、大股东山东高速的“一盘棋”:资源注入能救场吗?
山高控股一路走来的转型历程,始终深深烙印着“山东高速系”的独特标签。作为山东省属国企,山东高速集团在2016年果断出手,拿下山高控股,其最初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借助这一平台打造境外融资的重要渠道,为集团在海外大规模开展基建项目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出台与推进,2022年,山东高速集团顺势而为,推动山高控股收购新能源资产,巧妙地搭上了“双碳”政策的快车,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国家战略号召,还为山高控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资本市场的估值提升。
2023年,集团又独具慧眼,推动山高控股入股世纪互联,看中的正是“绿电+算力”之间所蕴含的巨大协同潜力。东吴证券曾指出,世纪互联北京的某数据中心已经实现100%使用山高新能源的风电电力,能耗成本大幅降低了12%,而这一成功的协同案例,正是大股东山东高速集团一手精心促成的。
然而,《节点财经》看来,在新能源和IDC这两大赛道的激烈竞争中,山高控股的“国企背景”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带来了一定优势,不过,也引发了市场对其依赖大股东的争议和质疑。
有市场人士尖锐地指出,如果离开了大股东源源不断的资源注入和支持,山高控股自身是否具备在新能源和IDC赛道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毕竟,国企背景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项目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诸多便利,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导致企业市场化运营能力不足,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应变能力。
如今,山高控股股价暴跌,对山高控股而言,能否在这场危机中稳住局面,实现绝地反击,不仅要看公司自身是否能够迅速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盘措施,更关键的是要看大股东山东高速集团接下来是否会出台更大力度的资源支持计划,帮助山高控股走出困境。
尽管山高控股短期内遭遇股价暴跌的“资本劫”,但《节点财经》认为,从长期视角看,市场无需过度恐慌,其基本面与战略布局仍暗藏修复潜力。从核心价值支撑来看,2025年上半年超5倍的净利润增长、96%的新兴产业收入占比,并非短期炒作的泡沫,而是转型新能源与IDC赛道后,业务结构优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业绩红利——尤其是“绿电+算力”的协同模式,已在世纪互联数据中心项目中验证了降本效果,这种业务间的联动优势,在能源成本高企的当下,具备持续释放价值的可能。
从应对能力来看,山高控股并非无牌可打。
一方面,公司此前披露的1亿美元回购计划虽未即时起效,但随着股价大幅回落,当前股价与17港元的回购上限已形成巨大安全垫,若公司调整回购策略、加快回购节奏,既能直接提振市场情绪,也能向外界传递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大股东山东高速集团的资源支持并非停留在过去,作为山东省属国企,其在省内新能源项目储备、政务数据合作资源等方面仍有广阔空间,后续若继续通过资产注入、项目协同等方式为山高控股“输血”,将进一步夯实其业务根基。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