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报告|全球贸易大重组:中美供应链重构的连锁反应【走出去智库】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全球供应链分散化、成本增加,各国企业为应对风险,正将供应链向“短链化+区域化+多元化”方向重构,通过建立近岸、友岸生产基地及数字化协同网络,在保障供应安全的同时探索成本与效率的再平衡。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虽然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重构全球供应链,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供应链碎片化,贸易保护主义使区域贸易规则差异加大合规成本;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增加供应链中断风险;技术变革加速要求企业提升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同时,跨国投资审查趋严与ESG要求提升,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链绿色转型与新兴规则适配的难度。
全球供应链正发生哪些重大变化?今天,走出去智库 (CGGT) 刊发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全球贸易大重组》报告的重点内容,供关注全球供应链的读者参阅。
要点
1、对于重组比率超过1.0的商品,如圣诞装饰品和稀土磁铁等,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的出口量,这意味着即使将所有可用出口都转向美国,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贸易重构面临巨大挑战。
2、欧洲在全球贸易重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九种不同的模拟场景中,欧洲从中国的进口和向美国的出口均显著增加,成为贸易重构的中心舞台。具体而言,欧洲在电子产品、其他制造业和纺织品等领域的出口增长尤为显著。
3、消费品比中间品的供应链更难重构。根据分析,61%的中间品进口重组比率低于0.1,而消费品仅为16%。这一差异主要源于消费品通常具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和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替代变得更加困难。
正文
日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了一份极具影响力的报告——《全球贸易大重组》(The Great Trade Rearrangement),并做出更新说明。报告指出,鉴于中美贸易持续面临压力、风险暗涌,企业正积极调整战略蓝图,试图通过转移供应链来开拓新出路,这将重构全球贸易格局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重组比率:量化贸易重构的新工具
麦肯锡报告的核心创新在于提出了贸易“重组比率”这一指标,用以衡量一国从特定贸易伙伴进口商品后,能否轻松转向其他供应商。具体而言,重组比率定义为某国从特定贸易伙伴的进口额占全球其他地区对该产品可用出口总额的比例。该比率越低,表明全球可替代的供应市场越大,贸易重构的难度越小;反之,则表明重构难度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几乎不可能。
报告指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有35%的重组比率低于0.1,这意味着这些商品在全球市场上有充足的替代供应,如T恤或逻辑芯片等。然而,对于重组比率超过1.0的商品,如圣诞装饰品和稀土磁铁等,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超过了全球其他地区的出口量,这意味着即使将所有可用出口都转向美国,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贸易重构面临巨大挑战。
关税与地缘政治:驱动贸易重构的双引擎
报告强调,关税和地缘政治是推动全球贸易重构的两大主要力量。自2025年4月2日美国公布基于商品贸易逆差的国家特定关税以来,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尽管此后关税有所回落,但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预计将持续存在。关税的上升直接导致了美国企业寻求替代供应商的动力增强,而地缘政治的紧张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
报告显示,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政策与其地缘政治距离密切相关。那些与美国地缘政治距离较远的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往往面临更高的关税壁垒。这种“关税+地缘政治”的双重作用,使得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欧洲:贸易重构的中心舞台
麦肯锡报告特别指出,欧洲在全球贸易重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九种不同的模拟场景中,欧洲从中国的进口和向美国的出口均显著增加,成为贸易重构的中心舞台。具体而言,欧洲在电子产品、其他制造业和纺织品等领域的出口增长尤为显著。
报告分析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在全球贸易重构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作为全球多个重要产业的生产基地,欧洲具备向美国市场提供多样化商品的能力。同时,欧洲内部贸易的调整也为美国商品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在全球贸易重构中的崛起,并非完全独立于中国。相反,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依然紧密。报告指出,随着欧洲向美国出口的增加,其从中国的进口也相应增长,以填补因内部贸易调整而产生的市场空白。这种“此消彼长”的贸易模式,不仅体现了全球贸易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也揭示了欧洲在全球贸易重构中的双重角色。
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崛起与机遇
在东南亚地区,越南凭借其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和日益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成为电子产品出口的新星。麦肯锡报告显示,在多数模拟场景下,越南成为美国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越南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的竞争力提升,也揭示了全球供应链正在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
除了越南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崛起外,东南亚国家整体也在积极寻求在其他领域的出口增长机会。例如,在纺织品领域,东南亚国家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和较低的生产成本,逐渐成为全球纺织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此外,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进一步降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行业差异与产品特性:贸易重构的微观视角
麦肯锡报告深入分析了不同行业和产品在全球贸易重构中的表现差异。在电子产品和制造领域,重组难度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而言,美国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的重组比率约为0.4,但具体产品差异显著。半导体等中间组件的重组比率普遍低于0.3,表明这些产品相对容易通过贸易重构来规避高关税。然而,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重组比率在0.3至1.0之间,显示出更高的重组难度。
报告进一步指出,消费品比中间品的供应链更难重构。根据分析,61%的中间品进口重组比率低于0.1,而消费品仅为16%。这一差异主要源于消费品通常具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和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替代变得更加困难。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重组比率接近1.0,难以通过简单重构解决供应问题。
企业应对策略:灵活调整,把握机遇
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企业需要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以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麦肯锡报告建议企业采取多源采购策略,建立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通过与多个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在不同市场之间灵活切换,以规避高关税和供应中断的风险。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本地化生产布局,在关键市场附近建立生产基地,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本地化生产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麦肯锡报告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应对策略建议,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报告建议各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与谈判,推动建立公平、透明、可预测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物流效率和信息传递速度。
展望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将继续经历深刻变革。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持续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贸易重构将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和政府需要共同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通过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和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稳定与发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走出去智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