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中国质量开始代表世界水平
这是张瑞敏砸冰箱的40周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第17年,中国提出“质量强国”的第13年,中国制造的“质量长征路”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可以看看:
第一,在奶粉这个标志性的领域,中国乳企早已收复“失地”,(欧睿咨询数据)早在2020 年,国产奶粉市场份额就达到 60%以上,超过了外资品牌。甚至,外国宝宝也开始端起了中国奶瓶子。
第二,在冰箱领域,海尔已经是全球冰箱的TPO1,甚至“全球冰箱中国制造”,2024年中国生产了全球59%的冰箱,其中33%出口海外。
第三,GYBrand全球品牌研究院独家编制的2025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上,中国有76家企业入选,数量稳居世界第二。
昨天(2025年9月16日),最新出炉的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飞鹤与成飞、哈飞、宁德时代、一汽解放等航天军工、新能源、重工业领域的“大国重器”企业共同入选提名奖名单,标志着中国乳业在质量管理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飞鹤荣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曾经,粗制滥造、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等是中国产品甩不掉的标签和伤疤;而今,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中国质量已经开始代表世界水平。
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的发生。
它照见中国制造从稚嫩期的蹒跚起步,到青壮年期的奋起反超,再到如今在世界舞台中央,发出我们的声音。
潮流方向的改变,看似偶然,实则与时代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
从0到1 稚嫩的“中国制造”
1959年到1963年,因为缺乏奶粉和营养品,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3000名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交给牧民来养育,目标只有一个: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彼时,飞鹤的前身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赵光乳品厂也应运而生。这是中国最早进行婴幼儿奶粉生产的工厂之一,生产方式十分原始,用大锅把鲜奶熬干,拿擀面杖碾成粉装袋。
这也是中国制造白手起家的缩影。稚嫩的“中国制造”,蹒跚起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都在补“从无到有”的短板、补现代企业制度的短板。
这一路,筚路蓝缕,跌跌撞撞,要闯的第一关,就叫质量关。
1995年,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把76台“问题冰箱”抬到车间的中央,让缺陷责任人当着全体工人的面,用一把大锤亲手砸成废铁。
这一锤子下去,让质量为王的理念,从此生根发芽。
实际上,不仅是电冰箱,各行各业都跌跌撞撞闯质量关,代价不一。张瑞敏砸过冰箱,李书福砸过上百台车,安踏的丁世忠将1万双运动鞋扔进搅碎机。
比起冰箱、鞋服这些“身外之物”,食品关乎生命,更牵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中国乳业的质量闯关,同样艰难。
1998年中国牛奶科学论坛大会上,两百多位专家“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上一代高10厘米,全靠喝牛奶。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喊起来了,牛奶成了最炙手可热的营养品,乳品市场的需求井喷。从2001年到2008年,全国牛奶产量从1000万吨增长到3000万吨。
奶企养奶牛的速度,跟不上消费者喝奶的速度。为了更快扩张、抢占市场,大部分奶企略过自建牧场这条投入高、回报慢的路,直接从散户、农户手中收购鲜奶,或者用进口大包粉还原加工。
奶源失控,当时的中国乳业表面上高歌猛进,实则已危如累卵。
飞鹤的董事长冷友斌却做了一件让同行直呼“傻瓜”的事——打造农牧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搞奶源革命。
这个生于赵光农场,从小帮家里养奶牛,大学读食品专业的乳业老兵,对中国奶业的事“门清”。2006年,冷友斌从美国考察大型牧场回来后决定,在齐齐哈尔自建万头牧场,配套农场种牧草,品控严苛到一棵草,从源头开始做全产业链。当时飞鹤账上的钱不多,冷友斌不惜背上8亿的贷款,全用在建牧场上。
飞鹤自有牧场
全产业链布局,让飞鹤从源头把住了质量安全开关。飞鹤形成了“2小时生态圈”,从牧场挤出的新鲜生牛乳,到运到飞鹤工厂仅2小时。这样的严格把控,让飞鹤生牛乳主要指标,蛋白质含量≥3.4%、菌落指数≤0.5万,是欧盟标准的20倍,优于国标400倍,纯净度领先于国际水平。
正是这一份极具前瞻性的坚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整个中国奶业都面临着信任破产的危机,飞鹤凭着对奶源的严格把控,在行业风暴中站稳了脚跟。
在国家强监管和飞鹤的启示下,中国奶企回到了自建奶源基地、全产业链建设这条路,唱起了同一支歌。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把质量提升作为国家战略来布局,中国也不例外。
2012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提出 “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同一年,中国质量奖经中央批准设立,一批质量革命先锋企业站了出来,成为中国制造能力和质量标准升级的一面旗帜。
从1到100 一场系统性的反击
有人说,中国制造的成人礼,是一场供给侧改革,改革往往是外部因素触发的,比如三聚氰胺事件之于中国乳业,比如98年金融危机之于中国鞋服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蜂拥而入的“洋品牌”对本土品牌形成了碾压式的胜利。很简单,西方的工业发展起步早,在我们还在谈生产时,他们已经在谈品质,当我们开始谈品质时,他们已经用品牌让消费者乖乖掏钱了。各大行业都由国际品牌定义了标准、规则、审美,筑起幽深的护城河。
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2004年安踏签约CBA,球员们却都抵制穿它的篮球鞋上场,“穿着不舒服,造型、功能与耐克阿迪没法比”。
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中国上千家乳企里,能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只有约40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国奶粉行业跌入“失去的十年”,惠氏、雅培、美赞臣等“洋品牌”全面进攻瓜分中国市场。
中国乳业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信用,并非易事。
2013年,食品安全法启动修订。之后,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样一句话: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但质量这两个字,不是喊口号这么简单,实际上,质量是一个包括供应链和设备、技术、工艺、流程、标准、全面管理与持续改进在内的系统化工程。中国质量变迁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制造能力和质量标准升级的结果。
这条漫漫长征路,需要无数不服输的中国企业,前赴后继,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飞鹤实验室
在乳业的质量长征上,飞鹤承担了“扛旗者”的责任。飞鹤以质量文化和WCM世界级制造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全产业链为依托,在各环节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建设,打造世界领先水平的乳业质量管理标杆。
在飞鹤内部,一直有“三不让”和“一票否决”的“严规铁律”。质量不给产量让步,质量不给权力让步,质量不给成本让步。
制度是这么写的,飞鹤人也是这么做的。
“我反对复产”,在飞鹤克东工厂的干混生产线复产可行性会议上,面对一众管理层,飞鹤的食品安全总监冯海玲这句话掷地有声。她是这场持续了数小时的拉锯讨论中唯一一个投反对票的人,结果,她“胜利”了。
更让许多新进飞鹤的员工不解的是,“一个做奶粉的企业,为什么要对标制药级的标准?”
飞鹤借鉴药品行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将“制药级标准”应用在婴配粉生产中。比如,在飞鹤的清洁作业区,没有一滴水,没有一个地漏,彻底杜绝微生物的生存土壤;飞鹤的灌装线净化空气标准为“十万级”,ICU重症监护室也是十万级标准。
飞鹤还大笔购入了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荧光定量PCR系统等先进设备。在“设备清洗”环节,许多欧美乳企还依赖抽检批次抽检和传统微生物检测,飞鹤开创性地采用了流式细胞术。传统检测需2-3天,流式细胞术只用30秒左右,实现对产品洁净度的微米级把控。
飞鹤克东工厂
看似一小步,实则相当于自检环节迈出一大步,对婴配领域的微生物控制意义重大。目前,飞鹤仅在微生物监控这一环,每年花费就有几百万元。
正是一步步扎扎实实系统性地搭建质量管理体系,让飞鹤63年来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纪录,成为中国乳业的一个“传奇”。
今天,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为“符合标准”而奋斗时,飞鹤已经让质量成为商业竞争的隐形武器。据权威机构的调研统计,飞鹤已经连续6年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国销量第一,连续4年全球销量第一。
从奶粉到鞋服,从电器到汽车,中国的企业无不是先完成质量闯关,才追上了先行者的脚步。
从100到N 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10年前,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在网络上走红:三十多位同事冲进免税店,有人一口气买了六只电饭煲,有人当场洗头测试纳米水离子吹风机,甚至有人买了五只单价2000多元的马桶盖。
后来媒体探访发现,“位于杭州下沙的工厂,目前是松下在全球唯一的洁身器(马桶盖)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
这无疑刺痛着“世界工厂”的神经,成了“中国制造”的伤疤。那么多国人觉得洋货比国货好,说到底还是信任问题。
如果说,之前的质量革命,只是让中国追上了先行者的脚步,在本土市场完成“替补”,那这一次,中国制造要站到世界舞台中央去,完成真正的反超。
谈起奶粉信任时,许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什么时候老外开始喝中国奶粉了,我们就不用去香港背“洋奶粉了”。
实际上,中国奶粉的“反向出海”正在发生。
2024年3月,与齐齐哈尔牧场处在同一纬度的加拿大,皇家妙克金斯顿工厂成功获得了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认证,这也是加拿大第一张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执照。
这家工厂,是飞鹤历经八年艰辛,斥资3.8亿加元,打造的一座世界级的婴儿配方奶粉加工厂。在此之前,加拿大没有自己的婴幼儿奶粉制造工厂,由于供应链不稳定,不时会出现“奶粉荒”。
如今,在加拿大1500余家北美商超货架上,都能见到飞鹤加拿大工厂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身影。
加拿大的飞鹤用户
一直以来,加拿大的奶源就以其严格的监管和卓越的质量而闻名,婴儿配方产品在上市前更是需要经过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的测试和认证过程,飞鹤不仅达到了标准,还将先进的生产工艺带到当地,保证产品的安全和营养。
美联社指出,这座工厂的建立如同特斯拉在上海设立超级工厂一样,标志着中国乳企已具备参与国际产业规则制定的能力。
事实也是如此,今天,中国乳企在很多方面已经在引领全球。
比如对母乳的研究,中国乳企很可能是最透彻。以前,中国奶粉的配方标准更多是参照国外,但中国人吃中国粮,中国宝宝喝中国奶。为了突破难题,飞鹤牵头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建立起国内最大的母子健康队列,采集大量母乳样本,并构建首个应用型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数据库。
这些科研投入,让飞鹤能够更科学地还原中国母乳的营养特征,研制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配方。
“保鲜增活”则是婴配粉乃至整个乳业发展的核心命题。比如国家层面从9月16日起,生产灭菌乳(即常温纯牛奶),只能以生乳为唯一原料,禁止使用复原乳,为了避免营养价值打折。
官媒发布内容
飞鹤聚焦‘鲜与活’的探索路径,一方面以“2小时生态圈”为鲜活基底,拉近了牧场与奶瓶的时空距离,锁住了源头营养的鲜活。另一方面依托低温提取、膜分离、层析萃取、定向酶解等新一代鲜活科技,直接从优质鲜奶中低温提取目标活性营养成分。飞鹤构建起了“奶源鲜、原料鲜、体验鲜、活科技、活配比、活验证”的全产业链鲜活图景。
这是乳业“保鲜增活”跃升的一大步,正如业内专家说的,飞鹤推动婴幼儿奶粉的评价体系从“强调单一成分”,向更为本质的贴近母乳配方及“鲜活营养”升级。
AI浪潮来袭后,飞鹤还成为了“全球首批AI乳企”,并亮相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其AI智瞳系统,是国际首次实现对奶粉生产全过程的毫秒级在线监控与质量追溯。
飞鹤数智化生产线
过去,我们一直被遮在国际巨头的光环之下,“洋”的似乎就是好的。
但今天,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赢回主场,在产品、研发和质量上实现了反超,甚至向发达国家反向输出中国制造方案。
在通讯领域,中国掌握40.8%的5G标准专利,华为手握的5G标准专利遥遥领先;
在鞋服领域,过去中国给全球品牌代工,今天安踏收购了FILA、始祖鸟、迪桑特、狼爪等国际品牌;
在潮玩领域,泡泡玛特带动了东莞整个玩具制造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在汽车领域,过去中国人拆解日本汽车学习,而今日本人开始拆解中国汽车:从宏光MINIEV到比亚迪海豹,再到吉利极氪007;
……
这是一个中国企业“拿着世界地图做生意”的时代,世界舞台上有了越来越多东方面孔,越来越多的领域游戏规则将开始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