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复盘:著名学者孟子,为何没能拿到魏齐两国的Offer?
第二代儒家来了。第一代的孔子是大司寇(相国),那么二代的孟子呢?没有拿到任何offer。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知名的学者没有拿到任何offer呢?是列国的国君有眼不识泰山,还是儒家对于强国强兵富民真的没什么用?
在开始之前,先说说孟子时代的背景。
时代背景
孔子时代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个时候还没进入战国,还是春秋。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是战争频率,生产力。战国,在法家改革之后,生产力大幅上升,粮食,兵力,人口全面暴增。
孟子的时代在公元前320年左右。这个时代是战国中期。李悝,商鞅,申不害,肥义,吴起,剧辛等法家全明星已经悉数登场。军事攻击开始频繁,规模由春秋时期各2万人左右的互殴,发展到孟子时期的各10万人左右战役。
战争的长度,由10天左右的短期对冲,变成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期围城。其中,中山与魏国战争打了三年,赵国的首都邯郸被围了一年多。其他的大型战争,都是半年到一年。
这其中,粮食不足,兵力不足的中等型国家,一个个的被灭了。例如卫国,中山,巴蜀,郑国等。各个稍微强一点的国家,对于领土的需求都在加剧。毕竟,如果自己的地盘不扩大,就相对来说已经是缩小了。自己周边的对手一个个变得越来越强大。
其中的齐国和魏国,是孟子去面试的国家。这两个国家是什么情况呢?
魏国,曾经是战国前期的霸主。在地图的中央,一个国家对着周边的所有国家猛攻。但是到了战国中期,孟子的时期。经历了桂陵和马陵两场大败,国家的精英魏武卒全军覆没,已经失去了前期大杀四方,灭中等国家的能力。给予魏国两场大败的,正是齐国。齐国启用田忌+孙膑的组合,在自己一系列的改革中变得有模有样了,趁着魏国攻击其他国家的时候,在后背偷袭魏国的首都。在魏国主力回防的时候,进行了两次有效的伏击,全歼魏国的主力。
魏国的西边。秦国同样趁着魏国大败的关头,多次入侵魏国。魏国的河西郡逐渐失守,旧首都安邑整个暴露在秦军的攻击范围,并且周边的卫星城市一个个的丢失,已经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魏国,急需一个人才,来帮忙整顿吏治。帮忙增加粮食,增加兵力。来应对越来越剧烈的战争。
齐国,虽然打败了马陵和桂陵两场大的战役。但是国土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并且,南边的楚威王在徐州大败齐国,越国多次挑衅齐国。北边的赵国开始变得强大,赵武灵王上位之后,通过剧辛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赵武灵王改变了战略方向,通过攻击东胡,北胡,中山等小数民族地区。获得了大片的战马养殖地。并且在这些养殖地开始了工业化养马。骑兵,开始作为强大的兵种,取代了原来的车兵,并且发展出强大的威力。
在这三个国家都变得强大之后,齐国唯一可以开拓的土地仅剩下燕国。但是即使要攻击燕国,齐国的粮食也未必能够支撑。在这个时期内,齐宣王不断的物色人才,来提升自己的兵力和粮食,以便于齐宣王有能力开疆扩土,为齐国增加生存的空间。
在这个节点,齐宣王期望从自己的智库,稷下学府里面去寻找人才,来帮自己强国强兵。那么孟子给了齐宣王什么建议呢?
孟子必杀三连击:谴责,警告,诅咒
孟子,他的论点很多。为了方便叙述,我们把他的措施总结一下。他的核心必杀是三连击:谴责,警告,诅咒。
国家粮食措施
孟子的粮食政策是回复旧制“井田制”,然后每户农民送100亩田“民有恒产则有恒心”。那就粮食大丰收了。看起来非常好,比商鞅的政策还得人心,商鞅还得打赢有军功才有田,并且是虚田。孟子直接送,不需要打仗。这气魄简直世界罕有。孟子的政策其他都很完美,有且仅有一个问题:
如何实施。
先来介绍一下什么叫做旧制“井田制”。废除井田制的人,正是国产首席宏观经济学学家鼻祖,管仲。齐国人。
井田,按照周朝的制度简单理解。一块大田分成9份,中间一份是公家的,其余8份是私人的。看起来不错是不是,觉得农民还有8份,贵族只占一份,很多书就这么翻译了。不好意思,这纯粹是不懂历史,不讨论实际的胡扯。
我们再来看一次以上的表格。对于齐国姜姓来说,1/9的公家是指周天子,剩下的8/9块地是他姜姓的,不是野人和奴隶的。
对于二级贵族田氏来说。他的封地里面,1/9的地是一级贵族姜姓的,剩下的8/9是他田氏的,或者其他三级贵族,或者国人(人均数量较少)。分封就是这么继续分下去了。没有属于野人和奴隶的地。无论是管仲颁布的新规则,还是周朝的旧规则,都没有属于野人和奴隶的私有地。这占人口75%-80%的群体是基本没有土地的。当然,他们可以开垦,开垦完了会不会被非法兼并那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讨论。
孟子的建议只是恢复旧制,回到过去管仲颁发新的规定之前。管仲之前和之后是什么问题我们迟点再说,但是“民有恒产则有恒心”这句话的语境跟国人,贵族,士有关。跟野人和奴隶是无关的。也就是把非法兼并的田的所有权,还给王族,贵族和国人。
然后,国君不就有田了吗?有田不就可以分给野人了吗?每户分他一百亩,天下太平。
等等,大贵族不愿意把田拿出来,那怎么办?
第一阶段:谴责,道德谴责。
第二阶段:警告。用天来警告,不听话会遭天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第三阶段:诅咒。默许民众推翻暴政。(“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我其实挺好奇,魏惠王和齐宣王面试的时候,看到孟子这么回答是什么表情。
中央兵力问题
如果贵族不谈道德,反过来还攻击王族。那中央政府总得跟贵族打一架吧。打一架的话就需要兵了。孟子啊,就算不想打但是有的仗还是得打,那怎么才能建设强大的中央军呢?
“仁者无敌”
孟子,反对强制征兵,主张“仁者无敌”,通过仁政使民众自愿参战。需要以德服人,不打不“仁义”的战争,诸侯之间抢别人的东西不好,这样不道德。
孟子等下,我现在缺财政,所以加税,因此民众不自愿参加战争。但是我缺财政,是因为贵族截留财政。那么贵族截留财政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第一阶段:谴责,道德谴责。
第二阶段:警告。用天来警告,不听话会遭天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第三阶段:诅咒。默许民众推翻暴政。(“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中央重要职位问题
孟子啊,我们换个话题吧,我们现在缺人才。中央的重要职位都被贵族垄断了,你看看这个问题咋解决呢?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联系孟子的前后文,是两个动作。首先是举贤,这个贤的判断是谁呢?朝堂上面的大贵族。也就是这些大贵族需要好好的自我反思,不要没有能力又天天的霸着关键职位,但是又干不了重要的事情。自己不行就要去找行的人上。要懂得你行你上,他行他上。
孟子是没有具体的考核制度的,贤的定义也是笼统的,大概就是这个人要有道德,也要有能力。道德优先叫贤。
第二个动作是,每个人都是贤者,国君你要懂得去把他找出来。你只要把国人都面试一遍,就必然能找到合适的人才。
假如国君找到了优秀的人才,但是大贵族又霸着位置不让怎么办呢?
第一阶段:谴责,道德谴责。
第二阶段:警告。用天来警告,不听话会遭天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第三阶段:诅咒。默许民众推翻暴政。(“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两位国王想要的是《九阳真经》,《屠龙秘籍》,《帝国炼成秘籍》。但孟子只有《手把手教你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王》,《不道德遭天谴》。因此两位国君是什么反应,我也不大清楚。我想,两位国君可能有种冲动,要把孟子送给秦王。毕竟最需要孟子的可能是秦王。其实秦王还不是最大威胁,最大威胁是大贵族,孟子能说服大贵族的话,那根本不需要怕秦王。有钱了可以养兵,有粮了就不怕打仗,可以正面跟秦国对砍了。
孟子,凭借他天才的辩术,成功的落选了两位国君的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