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赛道的加盟风口,闪开新能源是不是暗藏风险的“伪红利”?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3万元开新能源小店,政策补贴+总部全扶持”——闪开新能源这句宣传语,精准戳中了中小创业者对“万亿新能源赛道”的入局渴望。在“双碳”政策加码与新能源车保有量激增的背景下,这个主打“新能源充电+电池服务+配件零售”的加盟项目,凭借“轻资产、低门槛、强刚需”的定位快速铺开市场,短短两年签约门店超800家。
但热闹背后,“设备故障率高”“总部扶持缩水”“盈利不及预期”的投诉也逐渐浮出水面,让不少创业者陷入“上车还是观望”的纠结。对于手握小额资金、想蹭新能源红利的加盟者而言,闪开新能源是能稳定盈利的“靠谱生意”,还是借风口收割加盟费的“短期项目”?
政策红利与模式创新的双重加持
闪开新能源能在加盟市场快速崛起,核心在于踩中了新能源产业的政策风口与市场刚需,构建起差异化的加盟价值体系。
其最突出的优势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赋能,依托新能源产业的国家战略支持,加盟门店可享受多重政策利好。部分城市对新能源充电设施给予最高5万元的建站补贴,闪开总部还能协助加盟者申请“小微企业创业补贴”“电费优惠政策”,仅政策红利就能覆盖30%的前期投入。
从市场需求来看,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4000万辆,而公共充电设施缺口达200万个,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的充电需求更为迫切,闪开“社区店+县域店”的下沉定位,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白,部分县域门店开业即实现日均充电服务30单以上的业绩。
轻资产加盟模式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精准适配中小创业者的资金实力。与传统新能源充电场站“百万级投入”不同,闪开推出“10-20㎡迷你店”“30-50㎡标准店”两种店型,单店启动资金可低至8-15万元,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5。总部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配置”进一步压缩成本。
充电设备由总部与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品牌合作定制,采购价较市场价低20%-25%。电池检测、配件零售等辅助业务无需额外备货,采用“总部直供+按需配送”模式,降低库存压力。更关键的是总部的“一站式扶持”,从门店选址、资质办理(如电力增容、营业执照)到设备安装调试,全程由总部专人对接,最快30天即可开业,零行业经验的创业者也能快速上手。
模式创新形成的多元盈利结构,提升了门店的抗风险能力。闪开突破了单一充电服务的盈利局限,构建“充电服务+电池服务+配件零售+广告变现”的四重盈利体系。充电服务按0.6-0.8元/度的差价盈利,日均充电500度即可实现月入9000元。电池服务涵盖检测、保养、租赁等,单次检测收费50-100元,电池租赁月均收益可达3000元。配件零售主打快充线、车载充电器等高频刚需产品,毛利率达45%。
门店门头与充电区广告位还能承接本地商家投放,额外增加被动收入。这种“主副业务互补”的模式,避免了单一依赖充电服务的淡旺季波动,部分成熟门店月均净利润可达2-3万元。
硬件品质与服务支撑的双重落差
尽管风口与模式优势突出,但闪开新能源在实际运营中暴露的产品与服务短板,成为制约加盟者盈利的关键瓶颈,首当其冲的是核心设备的品质问题。
根据加盟者投诉平台数据,项目设备相关投诉占比达42%,核心问题集中在充电设备稳定性不足。部分门店的直流快充桩频繁出现“充电中断”“电流不稳”等故障,故障率高达15%,远高于行业5%的平均水平。
更严重的是设备维修滞后,总部合作的维修团队多为第三方外包,响应时间常超过24小时,部分县域门店因设备故障停业3-5天,直接损失营收上万元。
有加盟者反映,“总部宣传设备‘两年质保、终身维护’,但实际质保期内维修仍要收配件费,终身维护更是‘口头承诺’”,设备品质与售后的短板,直接影响门店口碑与复购。
总部扶持的“表面化”与加盟者的高预期形成鲜明反差,尤其在运营指导与流量赋能上严重缩水。项目宣传的“全程一对一运营指导”实际存在明显的阶段分化。
签约前的选址、装修阶段服务响应及时,但开业后的运营支持大幅减弱,不少加盟者表示“开业后总部对接人失联,咨询营销问题仅能收到通用模板回复”。承诺的“流量赋能”更是名不副实,总部宣称的“线上平台导流”仅为在自有小程序上标注门店位置,未投入抖音、美团等平台的精准推广。所谓的“社群运营支持”也仅提供通用话术模板,缺乏针对本地车主的精准运营方案。
对比特来电“总部统一投放区域广告+线上平台流量分成”的扶持模式,闪开的运营支持显得苍白无力,导致不少门店陷入“开业即滞销”的困境。
盈利模型的透明度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加盟者的顾虑,宣传的“月均净利润2-3万元”存在明显水分。不少加盟者签约后发现,实际运营成本远高于总部测算。电力增容费用平均高达2-3万元,未被纳入前期成本预算。
设备能耗、人工成本(至少需1名全职员工)每月额外增加5000-8000元。而总部收取的“品牌管理费”(月营收的3%)与“设备维护费”(每月200元)更是隐性支出。
更关键的是盈利测算未考虑市场竞争变量,随着本地加油站、停车场纷纷自建充电设施,部分门店的充电订单量较开业初期下降40%,而总部未能提供有效的竞争应对方案,导致约35%的门店月净利润不足1万元,与宣传收益差距悬殊。
行业竞争与管理漏洞的双重压力
当前,闪开新能源正面临新能源加盟赛道的激烈竞争与自身管理体系的双重挑战,直接影响加盟门店的生存空间与项目的行业口碑。
从市场环境来看,新能源充电加盟赛道已进入“红海竞争”阶段,2024年新增同类加盟品牌超50个,其中不乏国家电网旗下“e充电加盟”、宁德时代“邦普循环服务站”等实力玩家——前者依托电网资源优势,能提供更低的电价与更快的电力增容服务。
后者凭借电池产业优势,推出“电池回收+充电服务”的特色模式,而闪开仅靠“低门槛”标签难以形成竞争力,导致2025年上半年新签门店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8%,部分区域甚至出现“门店扎堆”现象,同一商圈3公里内竟有4家闪开门店,恶性竞争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项目自身的管理漏洞引发了大量加盟纠纷,最突出的是品牌管控的松散与合同条款的“陷阱”。品牌层面,部分加盟门店为追求短期利益,擅自抬高充电价格(较指导价高0.2-0.3元/度)、降低服务质量,严重损害品牌形象,但总部因缺乏有效的巡查与处罚机制,未能及时制止,导致同一城市的门店口碑两极分化。
合同层面,不少条款存在“霸王约定”。如“总部有权调整设备供应价格,加盟者需无条件接受”“因市场变化导致盈利下滑,总部不承担任何责任”,当出现设备故障、扶持缩水等问题时,加盟者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2025年初,全国多地加盟者联合投诉,称“总部未兑现广告投放承诺,却以‘加盟者未完成营收目标’为由拒绝退还1万元保证金”,此类纠纷不仅让涉事加盟者蒙受损失,更削弱了市场对项目的信任度。
加盟者的生存压力还来自于技术迭代与总部支持能力的脱节,新能源充电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极快,2024年下半年起,800V高压快充桩成为市场主流,但闪开总部仍为加盟门店配备480V普通快充桩,导致门店因“充电速度慢”被车主抛弃。
而当加盟者提出设备升级需求时,总部竟要求额外支付3-5万元的升级费用,且不提供旧设备回收服务。同时,总部的培训体系严重滞后,对新能源汽车最新技术、电池保养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几乎空白,加盟者只能靠“自学”应对车主咨询,专业度不足进一步影响门店竞争力。
这种“重招商、轻运营、弱迭代”的模式,让闪开新能源的加盟生态陷入“开业易、存活难、发展弱”的恶性循环。
结语
闪开新能源的价值本质,是新能源产业风口下“草根创业”与“市场刚需”的嫁接产物——它以低门槛、轻模式的优势,为中小创业者打开了切入万亿赛道的窗口,却又因设备品质、扶持能力、管理水平的不足,未能支撑起“长期盈利”的期待。对于创业者而言,选择闪开新能源从来不是“躺赚”的捷径,而是一场“机遇与风险的权衡”。
若你身处充电需求旺盛的三四线城市或县域,且具备一定的设备维护意识与本地资源整合能力,项目的政策红利与市场空白或许能让你快速实现盈利。但若是缺乏行业认知、依赖总部“全兜底”,或身处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其短板与风险则可能让你血本无归。
加盟新能源赛道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蹭风口”而是“做服务”。在决定入局前,不妨多走访3家以上不同区域的已开业门店,核实设备故障率与真实盈利数据。要求总部出具详细的成本清单与政策补贴申请流程,明确合同中设备质保、扶持责任等核心条款。更要评估自身对技术迭代、市场竞争的应对能力。
毕竟,任何加盟项目的生命力,最终都要靠“门店存活周期”与“持续盈利能力”来验证,而这,既需要总部的赋能支撑,更离不开创业者的理性研判与用心运营。随着新能源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闪开新能源若不能补齐品质与管理的短板,终将在行业洗牌中被淘汰,而那些能存活下来的加盟门店,必然是既踩准了风口,又做好了服务的务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