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加速“进厂打工”,全球市场诞生“东方引擎”

舞台上的灵活舞姿和赛场上的“竞技较量”成了机器人之间的“炫技”时刻,而今这些智能体正悄然走进工厂车间,在生产线、巡检通道和危险作业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各类机器人的演示令人惊叹。比如能够自主完成物料搬运的“松羿”轮式人形机器人、展示脑眼手协同完成接水任务的双臂人形机器人、自主执行电力机房巡检任务的智能机器人。

500

图源来自pixabay

这些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程序执行者,而是搭载了“具身智能”的自主决策者,正在从表演走向实际工业应用,展现出机器人技术多元应用路线的巨大潜力。

从工业到服务,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如今,机器人的应用已从传统的工业制造扩展到各行各业。根据应用领域划分,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别。

其中,工业机器人可用于结构化环境中的生产制造,包括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激光加工等类型,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

而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3C电子和汽车领域,2021年应用占比就已经分别达到33%和23%。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赛道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优必选、埃斯顿、新松机器人、地平线机器人等。

500

图源来自pixabay

服务机器人则主要在非结构化环境中为人类提供特定服务,涵盖家用服务、医疗康复、公共服务(如农业、金融、物流、教育)等领域,具有高度的人机交互需求。

OFweek机器人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的产量达921.4万台,同比增长48.9%。服务机器人代表性企业包括追觅、石头科技、首程控股、科沃斯、天智航等。

特种机器人则是用于代替人类执行高危环境或特殊工况下的任务,包括军事应用、极限作业、太空探索、深海探测和应急救援等,对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

与此同时,机器人技术也迎来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繁荣局面。今年9月,哈工大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智分享了一条独特的新路线,也就是将符号主义智能和连接主义智能深度融合,构建一套规则链,在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和运动控制上形成技术优势。

同期9月,字节跳动Seed团队推出Robix机器大脑,采用层次化机器人系统架构,将“大脑”与“小脑”解耦,实现“宏观思考,微观执行”。这种架构也使得机器人既能在高层次上灵活地与环境和人类互动,又能在低层次上保证动作的精准执行。

尽管如此,“具身智能”依然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方向,其核心在于让机器人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与行动的一体化。

整体来看,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工业、服务、特种三大应用领域并行发展的格局,在具身智能、多技术融合等创新方向的推动下,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活力。

新三强脱颖而出,细分领域的极致追求

在这一蓬勃发展的生态中,优必选、首程控股、地平线机器人凭借在各自细分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新三强。它们代表了工业应用、服务落地的前沿水平,共同勾勒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创新图谱。

这其中,优必选于今年2月上榜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强:绘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价值图谱》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过去的五年里,优必选在美国累计申请人形机器人专利59项,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波士顿动力,远超索尼(48项)、谷歌(39项)等国际巨头。

截至2024年6月底,优必选已拥有2450余项专利,其中海外专利超450项,发明专利占比近60%,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优必选在硬实力上的领先毋庸置疑。除此之外,作为国内最早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优必选已经同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等企业达成合作,其Walker S系列也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工业人形机器人。

500

优必选Walker S2(图源来自官方公众号)

而地平线机器人自2019年发布首款车规级芯片“征程2”后,正式切入高级辅助驾驶领域。2021至2023年,其推出的高算力芯片“征程5”已经可以支持城市NOA功能,累计出货量更是突破500万套。

据高工智能汽车的统计,2024上半年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前视一体机(L2 ADAS)计算方案市场,地平线机器人以33.73%的份额位列第一。

此外,据佐思汽车研究统计,2024年1-8月中国乘用车L2+及以上芯片供应商市场,地平线机器人以14.7%的份额位列第四,装机量达23.3万颗,主要搭载品牌包括理想汽车、方程豹等,搭载车型为理想L6/7/8/9、豹5、宋L等。

再是完成从传统赛道蜕变至多元布局的首程控股。其最早主营钢铁相关业务,面对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首程控股转而开始聚焦旗下旗下停车资产管理品牌“驿停车”,并持续深耕“停车+充电”领域,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的智能充电桩矩阵。

在机器人产业布局上,首程控股通过加大投资与业务推进力度,逐步向机器人全链条服务平台型企业深度转型。今年9月,首程控股更是高调开设了20家机器人4S店。

这一系列创新突破表明,中国机器人产业已从技术追随转向局部引领,优必选在工业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全球专利领先、地平线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的份额优势,以及首程控股在服务机器人商业化模式的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机器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体现了中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更预示着在全球机器人技术竞赛中,中国正从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全球市场加速推进,中国科技成为核心

随着这些企业在各细分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国际机器人联合协会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销售额从2020年的343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6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7.8%。

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抢眼。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74亿美元扩张至2024年的47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4.3%。我国也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销量达到29.7万台,占全球总销量的53.7%。

而且,中国在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制造环节,更在于逐渐完善的技术生态与创新能力。从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到整机设计与集成,再到软件系统与AI算法,中国企业正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在当前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73%的参与企业位于亚洲,其中56%来自中国。

500

图源来自pixabay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更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日益提升的核心地位。

而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作为衡量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指标。2022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就已经达到每万人392台;此前2021年机器人密度达322台/万人,位列全球第五,并首次超越美国。这一数字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不仅如此,在机器人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因其高度仿生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关注焦点。

目前,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物流仓储、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预计,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20亿元人民币,2050年突破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核心趋势:一是成本下降带来的普及加速,二是应用场景拓展释放的巨大需求。

摩根士丹利研报也指出,随着供应链成熟与规模化生产,人形机器人平均售价(ASP)将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核心物料成本(BOM)降幅达11%。成本下降将显著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推动其进入家庭、医疗、教育等更多场景。

对中国科技而言,2025年注定是不凡之年。先是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 R1以远低于同级别模型的训练成本,实现了令人惊艳的信息处理效果,而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化进程也受益于国产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在全球市场上持续领先。完全属于中国科技的时代已然开篇。

作者:琴声奏响时

来源:港股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