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轻人和AI一起工作,造出老外追着买的中国耳机
新一代中国智造的成长路径:生于全球,长于AI。
“我们选择钉钉,主要是因为钉钉听劝。”
在上个月的钉钉十周年产品发布会上,韶音科技CIO陈乡帅的一番话,让台下各大企业的CIO“秒懂”。
陈乡帅回忆起2019年刚接触钉钉时,那时钉钉的会议系统没有现在这么丝滑,AI也还没成为协同办公的标配。
今天,对“生而全球化”的韶音来说,公司运转已经离不开钉钉。
对于中国普通消费者来说,“韶音”可能还是个小众品牌。
但在波士顿马拉松赛道上,你要没有一副韶音耳机,都不好意思跟朋友打招呼。
2012年,凭借自主研发的骨传导“黑科技”,韶音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大放异彩:参观者排队尝鲜,《华尔街日报》的头条报道更令韶音风靡北美。
而韶音,也当得起这番盛名。
早年间,骨传导耳机堪称一种“反常识”的存在。但韶音攻关九年,迭代五次,破天荒攻克了骨传导技术在音质、漏音、功耗、震动上的四大难题。
2024年,韶音登顶全球运动耳机销量冠军,一骑绝尘。
近年来,韶音销售增长超百倍,全球累计销量破1800万台。
销售网络,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团队,分布于新加坡、日本、北美等地。
用陈乡帅的话说:
“我们不是出海公司,而是全球化公司,我们的品牌是从海外打回来的。”
全球扩张、高速增长,令韶音在2019年开启深度数字化转型。
组织的协同能力,直接决定战斗力。对科技企业来说,会议是最典型的协同场景。
韶音的会议特别多:跨区域的项目开发研讨会、和外部供应商的供应链协同会、内部作战会、和海外同事的全球协同会,都对会议系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一套成熟可靠的跨国会议解决方案。
韶音全球办公室有150多间会议室,引入钉钉会议系统后,他们将全球会议室按照统一的装修标准、统一的硬件标准进行了改造,就连全球办公室的会议投屏,也能做到企业文化宣传一致。在会议投屏、会议室预约管理、外部合作伙伴会议体验等方面,都做到了全球统一。
钉钉会议中,还暗藏实时翻译“神器”:你在国内说中文,海外同事的屏幕上自动显英文;他发英文消息,你看到的也是精准的中文翻译。
最终实现了,会前预约会议简单高效,会中AI能实时翻译,会后AI生成会议纪要以及待办。
从最初的网络卡顿、翻译错漏,到问题迎刃而解……在骨传导技术、全球化道路上全都“没作业可抄”的韶音,正是通过钉钉,实现全球会议一盘棋。
中国科创企业,基本都有一个海外“对标”,先模仿、跟跑、再超越。
但韶音,找不到“对标”。
它是开放式耳机的全球开创者、领导者,也是一家拥有解决骨传导四大难题(音质、漏音、功耗、震动)技术方案的公司。
2021年,仅凭“一种抑制骨传导扬声器漏音的方法及骨传导扬声器”专利,韶音就斩获中国专利金奖。
申请了5000多项专利,构成公司强大的技术护城河,也给韶音数字化管理带来了天大的难题:
如何既保障显/隐性知识在部门之间高效流转,又确保核心机密不泄露?
用钉钉,“两难”可解。
以前,显隐知识难以流转,低效事件不可避免发生。
像新员工海外出差回来要报销,怎么报、不知道,只能找老员工打听。老员工也不知道,只能问财务、人力,结果职能岗位被这类常规性咨询淹没。
从“差旅单怎么填”,到“国外餐标怎么算”……财务、人力每天重复回答大量类似问答,不但效率低,而且价值感不大。
实际上,这类显性知识,本应全面公开、随手可取,结果却割裂在不同个人、部门的电脑里。
结果,要找个跨部门文件,除非问当事人,否则谁也不知道哪个是最新版本。
技术团队的隐性知识壁垒更甚,不但有“黑箱”,还有约定俗成的“黑话”,只有技术员工秒懂。一旦项目有变更、人员要交接,“黑箱”打不开、“黑话”听不懂,只能干着急。
转机出现在2024年,AI开始在企业中运用起来。
很快,IT、HR部门联手,把专业术语、部门“黑话”,统统放进了钉钉“企业百科”里。
员工们很快发现,只要在钉钉的聊天、文档、群聊中提及专属词汇(如“构建模块功能验证”),点一下即可链接解释页面,很快就能掌握专业知识,摸清业务逻辑,提高沟通效率。
于是,尝到甜头的员工,纷纷成立“知识小组”,创建了800多个企业百科词条。
供应链、研发、HR、营销等业务部门,基于知识库,构建起部门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和业务的深度绑定。
像“企业文化组“,把企业文化知识搬上去,新人有问题,不用再四处打听,钉钉一搜全搞定。
火爆的知识库,让韶音的公司钉盘容量,一年就从5T暴增到20T。
而钉钉AI助理的融入,则解决了“搜不到”的难题。
以前要搜“某国出差餐标”,一旦知识库的词条是“境外出差标准”,关键词不匹配就搜不到。
但钉钉AI助理引入后,秒懂语义,一搜就灵。
这种“知识库+AI”,成功打破知识壁垒,成为跨部门协作的利器。
而对一家高科技企业来说,信息安全更致命。
最近,一场内部信息安全事件,就让陈乡帅深感后怕。
某部门一实习生,离职前大量下载公司核心科技文档,钉钉的安全预警,察觉到了异常操作,第一时间把警报发给了相关部门。
经跟踪调查发现,下载文档中,包含部分机密资料。
一场重大泄密危机,在钉钉和公司系统的双重防护下,化为无形。
这让韶音见证了钉钉强大的安防能力,也见识到知识高效流转与精确封堵的相得益彰。这样的张弛有度,才是高科技企业创新的真正助力。
在很多人看来,AI的使用有相当的门槛。
能让真正的业务人员乃至基层员工都用好钉钉AI,才是韶音的IT部门最关心的事。
“AI一定要交给业务,IT搞AI搞不出什么花来,最终还是帮助业务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上,伴随韶音业务的全球扩张和增长,最先吃不消的,是HR(人事部门)。
他们的头号难题,竟是“看简历”。
初筛简历,本来是“一眼过”的轻松活。但架不住简历太多,导致HR团队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件“小事”上。
苦不堪言的HR团队找IT部门一合计,要不用钉钉“AI表格”试试。
毕竟,打开钉钉就能用,太方便了。
但最初的尝试不顺利,AI表格筛选准确率只有30%-50%,HR们还要人工再核对,效率太低。
于是,陈乡帅带着团队两头忙:一边继续跟钉钉团队反馈问题,一边和HR团队打磨提示词,摸索规律。
今年7月,转机出现。
伴随钉钉AI表格大升级,大家突然发现,AI表格“开窍”了。
此时,迭加更新了15版的提示词,AI表格筛选简历的准确率,攀升到70%-80%。
最重要的是,AI表格判定“不通过”的简历,准确率达到了预期。
从此,HR们的AI表格几十秒就能完成海量简历的初筛;然后,专注对“通过”的简历查筛;最后,腾出精力专注面试,效率大幅提升。
但钉钉AI表格,还能更“下沉”。
以前,韶音在深圳的一个办公点,使用物业保安,每天晚8点后,对办公楼的安全隐患展开排查。但物业的常规操作一般只是口头汇报,或者先用纸质表单记录再转为Excel表,流程严密性和时效性都不够。
要么看到了隐患,回来却漏记;要么回来填Excel表,却忘了隐患在什么位置。问题是,做了记录也是形式主义。隐患发现后,改没改、谁改的,没佐证、没复查。一旦出了问题,只能相互扯皮。
他们很快用钉钉AI表格拆解出一套解决方案:先拍照上传钉钉AI表格,自动进入流程,谁跟进、谁解决全部在一张表格里。
结果,方案一上线,保安用上了瘾。
现在,保安发现“消防栓坏了”,只要拿起手机一拍、AI自动识别图片判定问题后,便会触发后续工作流程,分发到对应的负责人整改,并随时跟踪进展。
现在,韶音的员工在钉钉上开发了700多个AI助理,普通员工都能轻松上手。
而韶音的“钉钉+AI”创新,既能深入研发实验室,又能“下沉”到基层,成为所有人都用得好、用得爽的生产力工具。
从HR到知识库,从物理保安到数字安保,从联通中国到沟通世界……韶音的创新,正是中国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的缩影。
他们的技术,震撼世界;他们的品牌,遍及全球;他们的创新,被AI渗透到每个角落。
“生于全球”的韶音,正成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