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椪柑卖全球,泸溪一县拿下20国市场,一年创收超4亿

在湖南泸溪的乡间,放眼望去,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椪柑。那枝头挂满的,是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的“金果子”,更是托起泸溪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超过20万亩的椪柑每年创造4亿余元全产业链产值,带动6.6万人脱贫致富。

500

泸溪县也因椪柑产业获得中国优质椪柑基地重点县、中国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柑桔生产达标县、国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诸多荣誉,有“中国椪柑之乡”的美称,所产椪柑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俄罗斯、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整个湘西都处于富硒产业带,有着差不多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种植柑橘的传统也都延续了上千年,但唯有泸溪将椪柑产业打造成了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的支柱产业,成为了湖南规模最大的优质椪柑生产县。为什么?

从“自发种植”到“一县一特”

泸溪椪柑产业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泸溪县的几届领导班子,结合县域实际,把椪柑作为助民脱贫致富的项目来抓,很快在全县掀起了“种橘狂潮”。

500

然而,盲目地扩大种植面积,技术、管理等跟不上,市场开拓不足,很容易面临产品滞销和价格波动风险。这在农业产业发展史上,屡见不鲜。

再加上,经过多年种植,椪柑开始进入品种老化退化、果品品质下降阶段。“小年”低价、滞销现象频发,价格一度跌至0.2元/斤-0.3元/斤,亏损严重,极大地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

那时的泸溪还是个国家深度贫困县,椪柑产业是大部分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为此,县委、县政府做出战略决策:要“扩面”,更要“提质增效”,做好品牌营销,拓宽市场,解决“难卖”问题。

500

椪柑和其他多年生果树一样,经过多代繁殖,原有优良性状逐渐退化,容易出现品质和产量双双下降问题。积极引导果农对老化退化品种进行品改,推动单一品种向多元品种转变,是泸溪椪柑提质增收的首要措施。

据统计,完成低改、品改后,泸溪椪柑的商品果率达到95%以上,优质果率比改造前提高40%,高达80%以上。

品质提升为品牌建设筑牢了根基。随着产品品质的稳步提升,泸溪椪柑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先后获得“湖南名牌农产品”“中国消费市场公认畅销品牌”“中国消费市场食品安全放心品牌”等荣誉,标志着泸溪椪柑已经初步建立起品牌价值和市场信任度。

2006年,泸溪椪柑价格攀升到0.8元/斤,全县增收6000万元。也是这一年,泸溪椪柑首次以“泸溪椪柑”这个品牌与“福建芦柑”同台竞争。虽然泸溪椪柑价格高出0.3元/斤,还是能够从福建芦柑手上抢占了部分市场。

过去宣传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果农多是坐等客户上门收购,过于依赖单一渠道,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泸溪县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企业、合作社等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泸溪椪柑的销售半径扩展到全国乃至海外。

500

2011年,泸溪县就已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100多个,营销队伍达6000多人。政府还曾组织100多种植大户在上海、北京、沈阳等城市开展推介活动,主要领导更是亲自带队多次到俄罗斯等国开展促销活动,共签国内订单6.3万吨,外销达8.6万吨。

技术提升和市场拓展双轮驱动,共同促成了泸溪椪柑“产销两旺”的局面。这一成果又反过来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但是这种规模化和最初单纯的种植面积增加不一样,泸溪开始重构产业发展逻辑:整合县域资源,统筹发展,推动椪柑种植向优势区域集聚,完成从“散户分散”到“集群发展”的结构性转变。

500

按照“因地制宜、产业集聚、市场主导、注重效益”的思路,泸溪县在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同时,缩减非重点产业乡镇椪柑面积,打造优势椪柑产业带,新建优质柑橘标准园,实现柑橘产业向优势区域、重点乡镇集中。

泸溪县引导农民开发椪柑20多万亩,形成了“两线两水一环”为格局的优质椪柑生产基地,1万亩以上的乡镇有6个,5000亩以上的乡镇有7个,1000亩以上的椪柑专业村81个。

经过30多年发展,全县11个乡镇里有10个以椪柑作为主要产业,占比高达90%以上;131个行政村中,有60%以上的村庄以椪柑种植为主导产业。“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

如今的泸溪椪柑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种植产值2.6亿元的大产业,还是泸溪县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更是泸溪产业兴县的重要引擎。

从“兴一业”到“兴一县”

当一个产业真正成长起来之后,其影响力往往超越产业本身。

泸溪发展椪柑产业,一开始的目的很“朴素”——让农民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富裕的日子。

500

泸溪从2014年开始,在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程序基础上,逐户找出贫困根源,因人而异确定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不同的帮扶方式和政策,确保椪柑产业扶贫取得预期效益。

朱雀洞村的200多户椪柑种植户中,老张是典型的受益者。他满脸笑容地分享:“我的椪柑每亩产量超过3000斤,总产量超过6万斤,每年有8万元的收入。我家前几年盖了新房,还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而朱雀洞村的村支书符清祥高兴的则是:“村集体发展的200亩椪柑能够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可以用于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和其他一些村级事务建设。”

500

红山柑桔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谭永锋细数社员的三大收入来源:“一是土地流转的收入,流转费为300-500元/亩/年;二是农户可通过在园区内务工获得劳务收入,100元左右一天,按日结算;三是参与股份合作帮扶的农户可获得年底分红收益,每户一年增收11800元。”

到2018年,泸溪椪柑产业已经覆盖所有贫困村,椪柑收入占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先后有6万多贫困农民通过椪柑种植实现脱贫摘帽。

500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新起点。

种植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和市场易波动的特性,注定了椪柑产业要向加工环节延链,以期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

泸溪通过引进椪柑加工生产线,进行椪柑综合开发及精深加工,实现了2亿元的年加工产值。

这不仅解决了鲜果销售压力,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比种植业提供采摘等岗位,加工产业从果品的清洗、原料处理加工、质检,到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力。而且企业还会根据生产需求,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500

红山椪柑公司投入200多万元建成的年产3000吨果粒橙加工生产线,不仅解决了5000吨椪柑残次果的销售难题,还为库区移民和下岗职工提供了30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产业兴旺还会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泸溪椪柑公司总经理李建兵就是典型代表——他在外打拼数年后,看到家乡椪柑产业越来越“红火”,就起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几年下来,公司产量大增,他还联络了30多家客商,打开了远至俄罗斯、朝鲜等国的销路。

“人才回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曾经“空心化”的村庄逐步走向“实心化”,“老龄化”的结构也日渐变得“年轻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

500

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回流,人才聚集又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再带动经济增长。这种螺旋上升式循环,促进了泸溪椪柑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带动了县域的整体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500

据统计,泸溪县2019年实现GDP69.48亿元,增长8.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46元,柑橘产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0.7%,连续13年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泸溪椪柑产业的成功,还对整个湘西州柑橘产业的发展还产生了辐射带动效应。2024年全州柑橘面积达70.56万余亩,总产量51.47万吨,年产值约15亿元,有效带动柑橘从业人员近60万人。

500

从带动脱贫的富民产业,到吸引人才回流的强大磁场,再到提升县域竞争力的核心引擎,泸溪用一颗小小的椪柑,写就了一部从“兴一业到兴一县”的“泸溪方案”。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