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就6分,我强烈安利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眼下,Sir最爱的评论类型:
《OOXX》让某某某倒退30年!
又有这种好事?
请打开遮光板,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准备迎接好莱坞的又一次光荣退化。
这表情包,别说你没见过。
这纯粹的缺心眼,别说你不喜欢。
回来了。
最没有营养的无厘头屎尿屁,幡然悔悟的好莱坞终于又端回来了——
白头神探:智斗灭世狂人
The Naked Gun
豆瓣开分6.1。
公允!
它就值这么多!
就像垃圾食品从不假装自己是健康轻食,这种节操粉碎机对Sir来说分高了反而没劲。
它的不健康可是时代眼泪啊。
当年在录像带租赁店、盗版电影网站,以及六台的周末晚间档,都能稳坐热门的IP,今年终于重启。
甚至从海报就开始招魂。
就像之前的《白头神探2》海报一样,刚毅猛男的坚韧一字马,这就是属于好莱坞的海×之家。
但大概率致敬的,还是一字马本马尚格·云顿。
极度的英雄主义。
极度的没羞没臊。
所带来的极致反差,便是当年盛行好莱坞的恶搞文化,这放在今天已经不算陌生,甚至已经没落多年。
但在当年它的出现是震碎三观的:
啥,电影居然能不正经?
在恶搞出现之前,欧美喜剧的传统讲究着一种体面的逗乐,幽默要高级。
比如卓别林、巴斯特·基顿。
再滑稽的造型,再夸张的动作肢体,你都能看到演员自身难以抵挡的魅力:要么是聪明的创意、要么是令人服气的本事。
或者,就是像刘别谦。
幽默风趣的台词对话,要的是挠痒痒一样的会心一笑。
△ 讽刺希特勒
雅!
逗你乐,转的是脑子。
那《白头神探》系列所代表的恶搞文化(不知道配不配叫文化......)。
拼的是节操。
表演,没节操。
世界观,没节操。
就连原创性也是同样的没羞没臊。
抄你?
那是给你脸。
当年的热门大片《人鬼情未了》,尤其是充满情欲暗示的陶艺片段,那边不敢踩的油门,这边可要踩到底。
严肃的影视经典又如何?
《战舰波将金号》里著名的奥德萨阶梯,最让人揪心的便沙俄军残暴下的婴儿车。
到了《白头神探》,一场狗屁乱战里婴儿车X5。
卖座大片也好,影史经典也罢,恶搞起来,都是一视同仁。就算是“致敬”,也从不故作高深地引经据典,而是要在脑门上写下一个明晃晃的“俗”字。
意义?
去他的意义。
点燃一颗颗又蠢又疯的快乐炸弹,就是《白头神探》的全部追求。
那么,问题来了——
在这人人装深沉、没价值也要硬挤价值的2025年,我们还需要这种毫无营养的快乐吗?
废话......
太!需!要!了!
开头戏,舞台就很大。
银行抢劫。
恐怖分子接管现场,控制人质,炸保险柜,一气呵成。
流畅地,令人眼熟。
这真不是在复刻《黑暗骑士》开场吗?
接着继续好莱坞套路——
画面切到外景,一个天真无邪小女孩,蹦蹦跳跳误入银行。
但下一秒,套路就被无厘头干掉了。
一个离谱变身——
△ 以后还能直视连姆·尼森的脸吗
……朋友,你有多久没看到这样的主角登场了?
逻辑?
作为喜剧,它毁灭的就是逻辑。
你只需找个舒服的姿势,屏蔽废脑的逻辑思考,抛掉沉重的道德包袱,一身轻松地喊出:“哈哈哈哈哈这也行?”
当然,《白头神探》恶搞也不仅限于电影界内部。
上到各个职业人群、社会事件的刻板印象,下到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都逃不出它的掌心。
比如,片中就用警察手里的一杯咖啡,诠释了什么叫“无厘头”。
常看警匪题材的观众不会陌生,纸杯咖啡就像是警探们手中的固定道具。
案件现场,同事递来咖啡。
回到警局,同事又给换上新的咖啡。
你倒是喝啊!!
和这个同事讲完话,那个同事又递过来超大杯的咖啡。
哪怕是走出了警局,在路上开车时,也有一只手从窗外递来一杯咖啡……
什么鬼?!
完全无意义的行为,没来由的恶搞。
就像在车祸事故现场,众警探神色凝重地安排处理失事车辆。
下一秒,他们安排的吊车竟然是个巨大的抓娃娃机。
除了揶揄警察办案的流程,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梗也少不了。
连姆·尼森饰演的小弗兰克,回到警察的第一件事便是缅怀挂在墙上的老爹,初代白头神探老弗兰克。
下一秒,警局宛如一面哭墙。
每个人都对应着老版《白头神探》里的角色。
甚至连那个货,也没例外。
只不过演员现场实在哭不出来......
△ 画像上的演员OJ·辛普森在现实中犯下了杀妻案,老版《白头神探》也是他演过的最后一部电影。
既然恶搞离不开冒犯,那么它就不留情面地拿所有人开涮,将冒犯进行到底。
于是,在抖了这些卡通感的包袱之后,我们来到了(大家期待的)三俗环节。
女主角贝丝登场。
听听最糟糕的内心台词——
自从我妻子去世后,我就发誓不再爱了
但这个女人一切都恰到好处
脸、头、肩膀、膝盖和脚趾
还有那能让任何马桶都渴望“棕色”的屁股
低俗?猥琐?
这才哪到哪。
明明贝丝是来报案的,却勾出了警局所有人的内心OS。
但像这样放在今天看起来不符合性别平等的段子,在《白头神探》里,还只是开胃小菜。
这不,后面还有大把攒劲的节目。
少不了的擦边谐音梗笑话。
监视仪里的《后窗》(成人版)。
甚至,一把年纪的连姆·尼森还要做出牺牲,露出他白晃晃的屁股。
太好了。
是屎尿屁,我们有救了!
即便作为东方人,我们也早就习惯这样的不讲道理的喜剧方式。
多亏了一位“好学生”。
星爷。
周星驰的电影里,有相当一部分的致敬,就来自于《白头神探》这样的美式无厘头。
比如题材风格接近的《国产凌凌漆》。
发明创造的“天才科学家”达闻西。
那边也有一位你永远想不到他会掏出什么的警局高级发明家。
传承归传承,区别也很明显:
程度。
如果说周星驰象征着正常世界里的“怪胎”,一切不合理都会紧紧围绕这个怪人;那么《白头神探》的弗兰克所处的,便是一个人均神经病的世界。
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港式无厘头喜剧,终究要回到一本正经的传统叙事。
比如《凌凌漆》里。
刻画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产生隔阂,是在他们的身份、阵营上做文章:周星驰的市侩、和袁咏仪的冷血形象,都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反转。
是先小人,后君子。
尤其是《凌凌漆》里的反派,从头至尾给人一种压迫感。
那《白头神探》呢?
同样反派。
一出场就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低智商罪犯。
一个造电动汽车的科技公司老板,嘴里全是种族主义和排外言论,就差把特朗普和马斯克两个名字写在他脸上了。
这个随时露馅的黑脸反派。
也是个和弗兰克一模一样的老色胚。
影射政治?
不。
它只是往“政治”身上吐口浓痰。
不指望带给你什么思考,没有要表达的主张,只有彻头彻尾的混蛋和笨蛋。
破坏与解构,就是它仅有且弥足珍贵的主张:无底线地破坏本就是无止境解放。
首当其冲的就是好莱坞头号冷面特工老爹连姆·尼森,代表作《辛德勒的名单》。
正。
刚正不阿的正。
除了《辛德勒的名单》,最知名的就是“营救”系列。
08年,第一部《飓风营救》火了之后,往后的6年推出了飓风营救三部曲。
一下子,他成了营救专业户。
翻一翻他近十年的履历会发现,就光数冠以“营救”之名的片子,已经接近十部。
并且,还有几部“营救”还在路上。
就像是顶着一块深入人心的招牌,被大制片厂开发成了流水线的赚钱工具。
现在,还有效吗?
连姆·尼森老了。
但比他更老的,是文化环境(尤其是好莱坞):舞弄无聊的虚伪概念、用口号强调政治正确与多元化、一个个用完即弃的点子生意包装同样味道的流水线产品......
安全牌成为主流。
因为比文化还老的,是这个紧绷又严肃的世界。
回头看看。
当初恶搞片怎么来的?
那还是在冷战时期,根植于各类特工小说诞生的特工片,大多讲究严肃,专业,冷静,果敢。
这个类型的爆火,也是因为彼时的观众生活在无形的压抑中:
所有矛盾,都在等待英雄降临。
所以电影电视剧这种娱乐产品,也会慢慢地被塑造成军备竞赛。
比如红了大半个世纪的《007》系列,反派总是代表着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势力。
而到了1965年,一部名为《糊涂侦探》的电视剧出现。
冷峻的特工警匪题材被改造成了搞笑滑稽的幽默故事。
△ 这也是多功能皮鞋设定的源头
再到80年代,冷战走向末期。
《白头神探》《反斗神鹰》《惊声尖笑》等等无厘头喜剧接连问世,它们开始恶搞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它们的创作思路很清晰:
别卖弄世界观,别讲价值,别追求共鸣。
只把幽默当作抵抗苦闷的武器。
而到了今天。
曾经红极一时的无厘头又周期性地杀了回来,不也是在给式微的影视行业、以及再次陷入新的压抑的观众们寻找出路吗?
如果是有些年纪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过去在影视区论坛上口耳相传的几个名场面。
什么逆天大长长长长长腿。
被捡肥皂的克星——全金属内裤。
还有大开LGBTQ群体的玩笑。
虽然,这一次的《白头神探》没法再像当年那样,无所顾忌地塞满下流黄暴的段子。
但至少,在如今人人皆可能被冒犯的语境之下。我们终于可以在这个政治正确的严肃舞台之外,没心没肺地找回乐子。
就像弗兰克和片中反派见面时说的那段话。
-像你这样的行动派越来越少了
他们不会请求许可去修复他们知道已经坏了的东西
-这些话竟然会从你这个沉迷于这些小玩意的人口中说出来
-哦,你不喜欢现代的奇迹吗?
-无意冒犯,但以前的世界更好
以前的世界长啥样?
那时候,一部商业片不用舞弄高大上的理念,也不用教化众生,却依然拼尽全力想当你的英雄。
不用老想着逆袭、批判、觉醒。
电影到来,就是来加入我们的生活的。
打开啤酒,三两个好友,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
这样的节奏,是不是久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