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作卖了1500W的游戏,续作上线就被喷爆?

卖出 1500 万套,可能是当下最火的独立游戏《 空洞骑士 》,在时隔 6 年后终于没鸽,发售了续作《 丝之歌 》,成了整个游戏圈的焦点。

按理说万众期待的新游上线,本该皆大欢喜,结果游戏大伙还没怎么玩上,乐子事出了不少。

先是 9 月 4 号晚上十点,因为开发组 Team Cherry 没开放预购,导致海量用户同时付款,给游戏商店来了波 DDos。

Steam、XBOX、Eshop 等游戏商店全线崩溃,不少人熬到半夜一两点才顺利进入游戏( 比如小发我 ),游戏之火爆可见一斑。

500

紧随其后的,是丝之歌的本地化翻译问题。

游戏开篇上来就是一首精美小诗,虽然全是中文,但却相当拗口,给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500

没来得及彷徨,接下来出场的是各种 NPC 对话。

无论是主角大黄蜂,还是 NPC,亦或是路牌标语,都叽里呱啦说一堆,不细看都不知道中间有没有偷摸骂我两句。

500

一个个都仿佛成了古文小生,搁那之乎者也上了。

主要是所谓的“ 文言文 ”风格,也多半是徒有其表,白话掺杂古文,显得不伦不类,信息密度极低。

500

500

不说人话,战吼起手。

本来有着补充世界观、引导玩家的重要文本,给大伙整出了阅读障碍,那必然是不能忍的。

于是相当多的差评,都剑指翻译。

语言之优美,难免让我感慨这才是正宗汉语。

500

500

由于社区发酵,影响之恶劣,游戏开发组也是赶紧发表声明。

表示后续将立刻优化中文本地化,道了个歉。

500

现在丝之歌的 Steam 国区,也是收到了大量差评。

虽然新追加的差评,几乎都针对于游戏前期 0 成长,难度颇高,容错率极低的节奏设计,把翻译问题都给盖了过去。

以至于现在这个节骨眼,这款游戏的汉化问题,可能都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500

但一码归一码,翻译事件绝不仅仅存在于丝之歌这一款游戏,以后也难说不会再发生,所以依然值得说道说道。

比如这次最恶搞的地方在于,做本地化的“ 始作俑者 ”,曾在小黑盒发帖,主动站出来,向广大玩家自证,并洋洋洒洒聊了一大堆。

500

你说这不巧了么,正愁没处撒气,这哥们还自己站出来了。

于是后续,就是这兄弟的账号被喷到改名,直接土遁了。

500

其实游戏中文本地化的事,差评之前聊过一期。

但今时不同往日,显然又多了不少新的话题与角度。

这次就借着丝之歌发售,咱们再来看看中文本地化工作,为啥冷不丁地,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就是关于这次译者的吐槽。

通过游戏片尾名单,能看出这次《 丝之歌 》的本地工作,仅由两人完成。

其中一人,就是发帖的这位译者,他还罗列了一下自己的履历作品。

500

而其中老滚 OL,正是我们当年文章中开头就重点表扬的案例。

什么叫含金量,这就叫含金量。

大量机翻,驴唇不对马嘴的对白还历历在目,论当年产生的恶劣程度,不亚于这次丝之歌。

尽管有工期限制等客观因素,也几乎算是黑历史了。

500

然后,就是关于原作中纺都等名词的改动问题。

所谓纺都,为前作空洞骑士中已经确定的官方中文译称。

但在续作中,这位表示之前的翻译不太准确,就给改了,改成了“ 坊络 ”。

这在翻译工作中,实为大忌。

500

其实这次我们也联系到了,完成过《 博德之门 3 》《 极乐迪斯科 》等经典作品汉化工作,有着相关成熟经验的轻语工作室。

关于“ 名词改动 ”这事,轻语的工作人员也跟小发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比如 RPG 游戏角色属性中常见的“ initiative ”一词,目前在基于桌游,尤其是 DND,COC 等跑团机制的游戏中,“ 先攻 ”一定是约定俗成的翻译,但在其他类型尤其是和桌游/跑团/经典 RPG 无关类别的游戏中,翻译为“ 主动性 ”或者“ 主动权 ”,也不是不可以。

但因为其民间叫法“ 先攻 ”更被大众所熟知,即便有些出入,官方也不会擅自改动。

甚至,像拉瑞安( 博德之门 3 开发组 )这种,还会专门制定一本术语手册交给轻语,以作参考,避免出现新旧名词不对等,导致老玩家迷惑的情况出现。

500

轻语的工作人员也表示,“ 就像 V 社的半条命( Half Life )一样。

玩家们这么多年了,都习惯这么叫了,即便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半衰期,也不该试图去纠正玩家,避免过度演绎。”

500

此外,这次出现的问题,或许是整个工作流有待优化提升。

小发在发现目前一些公司或者团队的汉化流程,还是相对完善的。

比如,在确定本地化工作后,游戏官方首先会提供剧本与台本,并双向确定文风、调性、面向群体,以及各种风格化的方向。

然后本地化团队会做文本的切割,通篇分析,再进行分工,然后制定统一的术语表,最后内部再出具一份翻译风格指南。

比如故事背景如果发生在中世纪,那文风就要贴合背景,如果是面向 6+ 的儿童青少年作品,则要简单直白一些。

500

最后,再由团队中的主要负责人审核,审核后还需要再次向游戏制作方确认。

即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中间也有着环环相扣的流程。

如果是大型团队,往往有着中国分部的工作人员,来把关整个翻译工作。

若是人手不足的独立作品,本地化团队也需要严格遵循原作者的意图,避免掺杂译者过于个人的自我表达。

500

再一个,就是 AI 的利用问题。

借助 AI 完成工作,在各行各业中早就不新鲜。

这次虽不确定《 丝之歌 》的翻译工作中,是否使用了 AI,但因为表现出来的效果过于“ 不说人话 ”,所以也引起了不少玩家怀疑。

但小发得说明的是,整个行业的翻译团队,目前对 AI 的态度还是相当谨慎,甚至保守的,咱也没必要过度揣测。

500

因为很多翻译公司在做本地化时,会严禁所有译者使用 AI。

在和轻语的人员聊到这个话题时,他们表示“ 用不用 AI 这事,很难有中间选项。

如果开了一个允许译者用 AI 的口子,或许就意味着全面失控。

在这种机制下,玩家发现了大量错译或者风格偏差,我们是该怪 AI,还是怪译者?

更何况,支持 AI 翻译,某种程度上也会催生恶意转包,让质量把控进一步失控。

AI 翻译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令人唏嘘的翻译品质,不少都是因为层层转包,质量把控一步步丧失导致的 ”。

500

相比于轻语这种有经验的成熟团队来说,这次《 丝之歌 》的本地化工作,仅由 2 人完成,自然是没法做到规章流程如此完善,审核工作也很难把控。

所以轻语工作人员也表示:“ 沟通和团队协作很重要,也许是缺乏与开发团队的沟通,也许只是缺少一个定调的人。

因为译者能被选中,基础翻译能力理论上不至于有太大问题,整体风格的大方向最好能和研发团队讨论评估后再确定,而且要有人监督落实的情况 ”。

500

不过,这次事件让小发个人比较在意的,是《 丝之歌 》译者,在 6 月份发帖的这个行为。

帖子开头,就直接公开说明了各种新游戏的消息,虽然大伙等待《 空洞骑士 》的续作长达 6 年之久,早就心急如焚。

但官方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完善,作为一个译者上来就借助职位之便,忍不住向大众传达游戏发售信息,确实是有失职业道德。

尽管没说啥有效信息,这种需要签订保密协议的事,也不该提前三个月就跳出来昭告天下。

500

当然,虽然今天喷了一整篇的译者,但这可不代表《 丝之歌 》的官方 Team Cherry 就没问题了。

虽然这仅是个三人组成的团队,可能很多事顾及不到,但既然已经有了前作的优秀汉化做基础,还要在续作更换汉化组,且没有做好审核工作,也该骂。

不知道是不是原汉化团队,因为某些原因没法继续合作,但如果一个作品推出续作,最好还是原版人马上阵。

哪怕是返聘一下原人员,做点监制的工作也好呢。

500

总之,这次事件算是又给国内团队提了个醒。

玩家喜欢什么样的文案、文风,难以接受哪种,都已经一目了然。

所以无论是海外公司,还是国内的本地化、发行公司,以后最好都避免再次发生这种情况。

毕竟游戏本身没啥大问题,在翻译中夹带私货,多少就有点膈应人了。

图片、资料来源

X、steam、小黑盒、丝之歌、空洞骑士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