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尖的AI大模型前20强,全部被中美两国包揽了

500

美国占11席,中国拿走9席,其他国家连影子都见不着。

这不是因为美国技术起步多早,或者芯片卡脖子有多厉害。

也不是中国靠砸钱、堆人搞大跃进。

真相其实更残酷——全球AI竞技场,只剩两个玩家在玩:一个叫"生态",一个叫"效率"。

其他国家的选手呢? 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根本"活不下去"。

比如中东Falcon开源模型,数学实力亮眼,却在全球激不起多少水花。

加拿大Cohere公司定制化很强,但用户规模太小,养不活一个超级大模型。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生存规则:没数据生态就枯竭,没效率优化就出局。

美国的算力战车正轰鸣着向前推进。

2023年10月,美国商务部再次收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

英伟达A100、H100这类顶级AI算力芯片,成了重点封锁目标。

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掐断中国大模型训练的"氧气"。

当时不少西方专家预测,中国AI产业会因此重创。

但中国技术圈的回应很硬气。

2024年初,DeepSeek R1横空出世。

它的训练成本只有GPT-4o的1/27,性能却逼平对方。

尤其在中文长文本处理中横扫全球榜单。

接着华为昇腾910芯片亮相。

实测算力已经接近A100,给国产大模型装上自主引擎。

更狠的是效率玩法。

字节跳动推出了"豆包"大模型。

它用上了稀疏MoE架构。

简单说,就是把一个超级大脑拆成多个专家模块。

训练时只激活相关部分。

结果就是:一个模型能干传统模型7个的活儿。

成本直接压到对手的零头。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正在构筑另一类高墙。

OpenAI把GPT系统打造成闭源生态。

超过92%的全球开发者调用的是它的API。

企业定制、插件商店、付费服务形成闭环。

竞争对手Anthropic则深耕企业安全赛道。

它的企业大模型市占率达到32%。

1700亿美元估值说明了一切:闭源能赚钱,生态才长久。

但中国选了另一条路:开放源代码,吃掉所有场景。

阿里直接把通义千问全尺寸开源。

尤其是Qwen 1.5 72B版本,参数全部公开。

全球开发者免费接入。

有人算过,这相当于把价值数亿的资产白送。

效果直接体现为技术渗透。

截至今年3月,GitHub上基于Qwen的衍生项目暴涨300%。

从德国工厂到印度医疗系统,开发者不知不觉被绑上了中国技术栈。

另一边,百度文心一言坐稳中文理解头把交椅。

它在C-Eval中文考试中稳居首位。

电力调度、银行风控、公文生成遍地开花。

当中国团队用算法节省成本时。

美国选择了最暴力的打法:烧钱建超算。

Meta去年宣布投入720亿美元。

建造名为Prometheus的超级AI集群。

单体超算配备60万张H100显卡。

这种量级的投入直接把中小国家拒之门外。

但中美争霸最可怕的是人才密度。

全球73%的AI领域创投涌向美国公司。

斯坦福、MIT的实验室就像磁石。

吸走印度、欧洲、加拿大的顶尖大脑。

中国的秘密武器是举国培育+海归回流。

当美国收紧对华学者签证时。

清华智谱团队开源了GLM系列大模型。

上海AI实验室用国产芯片训练出书生·浦语。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开价200万年薪。

直接签下MIT数学竞赛冠军。

真正致命的战场在数据。

2024年初有消息曝出。

亚马逊花2000万美元买断《纽约时报》内容训练权。

这意味着所有历史新闻、评论、专题都将喂给它的模型。

当其他国家还在为语料发愁时。

美国玩家直接买断了数据源头。

中国则靠场景反哺数据。

字节跳动的豆包AI被放进抖音。

超过1亿人每天和它聊天、提问、逗趣。

每个问题都成了打磨模型的砂纸。

当你中午问"杭州哪里有好吃的杭帮菜"时。

豆包就经历了一次真实世界测试。

回头看那些落单的玩家。

法国的Mistral模型技术亮眼。

却困在欧盟破碎的27个市场里。

韩国的HyperClova擅长定制服务。

但本土仅5000万人口撑不起数据飞轮。

中东国家坐拥石油美元。

能豪掷百亿建计算中心。

但缺乏互联网生态支持。

用户基数不够模型迭代。

所以最终的局面很清晰:

这场游戏从开始就不是技术竞赛。

它是生态与效率的双螺旋绞杀。

美国挥舞着闭源和资本打造的屠龙刀。

中国铺开了开源加场景构成的千军阵。

其他国家不是没有技术种子。

而是在长出来前就被晒死了。

就像加拿大Cohere创始人感叹的:“我们每训练一个模型,都需要从零建立客户群,但OpenAI的用户基数早已过亿。 ”

韩国KAIST教授更无奈:“三星能设计出5纳米芯片,可我们训练大模型的数据要从Naver和Kakao手里一块块买。 ”

数据断供成了常态剧情。

去年日本某大模型团队爆料。

因推特禁止爬取其平台内容。

模型语料库直接被削掉30%。

训练成本的通胀更惊人。

三年前训练GPT-3花了1200万美元。

今天要训出顶级模型至少烧掉2亿美元。

没有场景反哺,成本无法摊薄。

没有数据飞轮,模型难以迭代。

这正是中美之外的玩家集体哑火的原因。

这场生死局的规则写得很明白:

要么像美国那样垄断核心技术。

要么像中国那样吃透全场景。

当你有办法让模型越用越聪明。

让数据越滚越庞大。

让成本越压越低。

才能活着坐在牌桌上。

现在理解了吗?

为什么全球AI大模型角斗场只剩两个巨人站在中央。

技术可以追赶。

芯片可能突破。

但那些用脚投票的全球用户。

每天滚动的海量数据。

和时刻进化的效率机器。

这些才筑成了真正的叹息之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