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际合作都有其现实考量,纯粹的无私援助基本不存在
1930年代的中国穷得叮当响,蒋介石看着空荡荡的国库发愁。日本人在东北折腾得正欢,随时可能打过来,可国军连像样的枪都凑不齐几支。就在这当口,德国人却主动找上门来,不光送枪送炮,还要帮着建工厂。
这事听起来就离谱。德国人又不是慈善家,凭啥对一个破产的中国这么好?
答案其实挺简单粗暴的。德国缺资源,中国有矿。希特勒要扩军备战,急需钨矿、锑矿这些战略物资。而中国恰恰就是这些玩意儿的大户。江西大余的钨矿储量,让德国工业家看得眼红。
一战后德国被《凡尔赛条约》卡得死死的。军队只能留10万人,不准有重武器。更要命的是,德国98%的钨矿、95%的镍矿都得靠进口。传统的供应商要么跟德国有仇,要么被英法控制着。
中国这边情况也不乐观。北伐刚结束,各路军阀表面服软,心里还在算计着。更让蒋介石头疼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露出了真面目。中国军队那点家底,在日军面前简直不够看的。
德国顾问塞克特来华的时候,就直接点出了问题所在。中国军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两百个师听起来吓人,实际上都是乌合之众。他建议蒋介石学学德国的路子,宁要10个精兵师,也不要20个草包师。
这话说得很现实。当时中国的军队别说现代化了,连统一的装备都没有。汉阳造、老套筒、毛瑟枪、三八大盖,什么牌子的都有。这样的军队碰上装备统一、训练有素的日军,不输才怪。
德国人的解决方案很巧妙。他们提出了易货贸易的模式。中国用钨砂、锑矿换德国的军火和工业设备,不用付现金。1936年签署的《德华信用借款合同》更是玩出了花样,德国给中国1亿马克的信用额度,中国每年可以用2000万马克买军火,用1000万马克的矿产资源还债。
这买卖看起来德国人亏了,实际上精明得很。德国不光拿到了急需的战略资源,还把自己的军工产品打开了销路。1937年,德国对中国的军火出口占其总出口的37%。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德国人不光卖武器,还转让技术。汉阳兵工厂在德国顾问指导下,生产出了中正式步枪。这枪跟德国毛瑟98式几乎一模一样,连枪机都能互换。
金陵兵工厂的变化更大。这座李鸿章时代留下的老厂,在德国人帮助下获得了马克沁机枪的全套生产资料。从工作图样到热处理工艺,应有尽有。1935年,工厂生产出了”宁造廿四式”机枪,中国终于能自己造机枪了。
巩县兵工厂的故事更有意思。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学兵工厂,专门生产防毒面具和化学原料。德国顾问马斯德本来在德尔格公司干活,德国公司要价太高,他干脆直接把技术资料给了中国人。
株洲兵工厂是中德合作的巅峰之作。克虏伯集团董事长亲自出马,计划投资近5000万元建一座综合性兵工厂。从炮厂到钢厂,从试验厂到动力厂,一应俱全。
蔡司公司在中国搞的光学仪器厂也很有意思。他们不急着建大厂,先从修理服务入手,培养技术人员,然后才开始生产。1939年,中国造出了第一具630双眼望远镜。
德国人的技术转移不是做慈善,而是有长远考虑的。他们培养中国的工业能力,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培养长期客户。中国工业水平提高了,对德国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就会更大。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响,一切都变了。希特勒发现日本比中国更有价值,开始向日本示好。法肯豪森这些德国顾问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1938年6月27日,德国外交部下了死命令,所有德国军事顾问必须立即离开中国,不然就是叛国。7月5日,最后一批德国顾问从香港回国。十年中德合作就此结束。
法肯豪森走之前跟蒋介石保证,绝不会把中国的军事机密透露给日本。这算是一个职业军人最后的体面了。
虽然德国顾问走了,但他们留下的影响深远。淞沪会战中,那些德械师的表现让日军刮目相看。中正式步枪、马克沁机枪,这些德国技术的产物在整个抗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德国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理念和技术标准。那些跟德国专家合作过的中国工程师,后来成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回头看,中德合作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它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国际合作从来不是单纯的友谊,而是利益的精确计算。德国人帮中国,是因为中国有他们需要的东西。
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也一样适用。任何国际合作都有其现实考量,纯粹的无私援助基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