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居第一!飞鹤正用“技术主权+千亿场景”构建未来潜力空间

500

新眸原创·作者 | 李小东

技术主权+千亿场景,财报之外,飞鹤的未来空间在哪里?

看财报,不能只看数字的涨跌,更要看懂数字背后的战略选择。

28日晚,中国飞鹤公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营收91.5亿元,净利润10.3亿元。基于此,飞鹤拟用不少于10亿元回购股份,计划中期分派约10亿元股息,2025年分派股息总额不少于20亿元。

这个分红规模放在乳业里绝对是领先水平,即便放到整个消费赛道,也算是少见的"真金白银回馈"。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飞鹤婴配粉业务全渠道销量及市场份额继续稳居第一。2025年上半年,飞鹤经典星飞帆系列收入占整体销售收入的26%,卓睿系列收入约占整体销售收入的1/3。目前,飞鹤已经建立覆盖全国的母婴系统,全国已覆盖超2700家经销商,超69000家门店,飞鹤星妈会会员已经超过8400万。2025年2季度,飞鹤品牌稳居用户心智首位,品牌认知度高达99%。下半年,飞鹤还有望推出符合市场趋势与用户定制化需求的高端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助力业务企稳回升。

飞鹤第一的市场地位,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其面对行业波动时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对未来的投资能力。

要理解这组数据的分量,得先把它放进当下乳业的大环境里。现在的婴配粉行业,正遭遇多重结构性压力:出生率持续下行让需求基数收缩,价格战从零售端蔓延到渠道端,不少企业为清库存只能"以价换量",行业库存周转天数普遍增加,加上研发周期长的老问题,整个行业都在承压。

像头部企业伊利、蒙牛近两年也出现了营收与利润方面的波动。这么看,飞鹤的短期波动算不上个例,更像是行业转型期的正常反应。

真正值得追问的是:行业都在"节流过冬",飞鹤为什么还敢拿出这么多钱回馈股东?这份底气,或许藏在财报数字之外——不是表面的利润绝对值,而是充沛的现金流,以及多年来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

在乳业从"拼价格"向"比技术"转型的关键节点,飞鹤似乎在走一条更重视长期的路。

01

短期波动vs长期布局:

看懂飞鹤的战略定力

飞鹤上半年的业绩波动,与其说是"承压",不如说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根据公告,影响业绩的主要包括渠道库存优化、12亿生育补贴投入等因素,不难看出,飞鹤此次业绩波动是自身主动做出的策略性调整,而非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信任崩塌。

先看渠道库存调整。飞鹤在本次财报中明确表示,为贯彻“鲜萃活性营养”战略,降低了婴配粉原有的渠道库存,这一行为短期确实会影响营收,但好处也很直接:能确保终端产品新鲜度与渠道健康度。

在财报发布过后的业绩沟通会上,飞鹤管理层也表示,库存调整在今年三季度就能完成,后续营收节奏会慢慢恢复。这更像是为了守住"鲜活营养"的产品定位,做的短期让利,而不是被动应对市场的妥协。

再看12亿生育补贴。这笔钱主要给了孕期家庭,还配套了胎教课程、产后修复服务,确实直接拉低了短期收入,但逻辑不难理解:一方面,这是飞鹤响应国家生育支持政策的主动布局,作为国内首个拿出真金白银补贴孕期家庭的乳企,这一举措本身就是企业坚实实力支撑爱主动履责的最佳佐证;另一方面,在国内婴儿潮退却的背景下,如今的婴配粉市场早已不能靠"抢存量",而要布局长远战略,寻找未来的增量。

通过补贴覆盖80万潜在家庭,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相当于储备了一批长期用户,用户信任一旦建立,就会拥有很长的价值释放周期。

放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语境里,这种"短期让利换长期筹码"的选择,反而能看出飞鹤的韧性。

当然,如果你深入了解这家公司后,会进一步发现,它之所以在行业承压时表现得更从容,核心的原因,在于其预判了乳业"技术驱动分化"的趋势,并通过技术壁垒构建了"抗周期护城河"。

换句话说,当行业迈入价值深耕,短期业绩波动将不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标准,而技术壁垒、用户信任与新市场布局才是决定长期地位的关键。

这些年来,凭借对中国乳业市场的深度理解与持续的技术投入,飞鹤已经建立起包括母乳研究、活性营养保留与全产业链管控在内的技术壁垒。而这些核心竞争力,恰恰为其提供了行业下行期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未来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储备了充足动能。

02

穿越周期的底气:

科技投入沉淀为核心生产力与创新力

飞鹤的底气,不是凭空而来的。

在谈及科技方面的建设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飞鹤早在20年前就开始谋划的一块"硬家底":一条扎根北纬47°的"农牧工"全产业链,加上持续落地的技术突破。

所谓"全产业链",并不是简单把牧场和工厂凑在一起,而是从源头的黑土地开始,就把"种、养、造"拧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链,这条全产业链的核心是"近"和"控":

飞鹤在北纬47°黄金奶源带附近拥有13个自有牧场,黑土有机质高、冬季冻土抑制细菌,为牧草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滋养着10万头奶牛、奶山羊。更关键的是,飞鹤在工厂的宣纸上都尽心布局,构建了2小时生态圈,从牧场刚挤出的鲜奶2小时内即可冷链运输至工厂,最大限度保留新鲜。

从一棵草到一头牛,再到一罐奶粉的全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投入巨大、周期极长,但换来的是对品质的绝对掌控力——这是后来者很难复制的。正是这种亲力亲为,让飞鹤真正"懂中国乳业"的每一个细节,也更能理解中国宝宝的真实需求。

有了全产业链这个坚实基础,技术创新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首先,飞鹤紧贴时代发展使用新技术。作为"全球首批AI乳企",飞鹤对AI的应用深入到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赋能全产业链的"提质"与"保鲜",并构建了数字时代的品质信任。

具体来看,在上游奶源端,飞鹤通过电子耳标、智能项圈等手段智能监测、记录和分析每头奶牛的健康情况,并根据每头奶牛的不同状况制定派料配方与饲喂计划,目前,各个牧场已全面实现全自动无菌挤奶,从源头保障奶源的高标准与纯净度。在生产环节,飞鹤的AI智瞳系统可以实现对产线上约20项产品指标的毫秒级监测,在飞鹤智能工厂,数字孪生系统可实现产线的全自动运行。

这些技术应用不是为了布局而布局,每一次技术的升级都把"新鲜"和"品质"变成了可量化和溯源的指标,保证了飞鹤63年0事故的绝对品控。除此以外,在下游服务端,还有AI营养师和智能顾问系统提供专业、即时的育儿咨询,构建了全新的用户服务体验。

其次,飞鹤洞察中国乳业卡点突破新技术。如果说AI是"提质",那飞鹤对于乳蛋白领域的攻坚,就是真真正正的"破局"——它直接把乳业里的"卡脖子"环节,变成了自己的优势。

2017年之前,乳铁蛋白这种婴配粉关键原料的核心提取技术和工艺被国外垄断,价格一度从3000元/吨飙到3万元/吨,国内企业很被动,要做高端奶粉,只能高价进口乳铁蛋白,一旦供应链出问题,就面临断供风险。

飞鹤的破局,从2011年就埋下了伏笔。那一年,它启动乳蛋白深加工研究,联合国内顶尖院校一头扎进国家级技术攻坚里:先是承接"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后来又拿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把学术资源和产业需求绑在一起,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做出乳铁蛋白,还要打破国外垄断,做出活性更优的国产原料。

花了6年,他们做出国内第一条工业化乳铁蛋白生产线——用55℃低温工艺避开高温破坏活性,还引入FDA制药级除菌膜,最后提取的乳铁蛋白活性和完整性比国际主流工艺还好。

中国乳企在婴配粉核心原料上的"卡脖子"问题,终于有了国产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中国乳业有能力在高端原料领域做出比国外更好的产品,为后续其他关键原料的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今年初发布的"乳蛋白鲜萃提取科技",算是把这个优势再升级:

这套技术跳出了传统奶酪制作的中间环节,直接从优质鲜奶里,通过新鲜活性低温分离、层析超滤、定向酶解三大核心技术,精准提取各类活性蛋白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有着更具前景的用处:飞鹤的能力象限悄然发生转变——从婴幼儿配方奶粉制造商升级为精准营养解决方案提供商。旗下的飞鹤爱本跃动蛋白营养粉就是这一转型的最佳例证,该产品聚焦40岁以上人群的骨骼健康问题,靠小分子乳蛋白的高吸收率,切入了肌肉骨骼营养这个细分领域,成功进入银发经济这个千亿级市场。

现在回头看,飞鹤早已不是"只做奶粉的企业"。

截至目前,它已经落地5条规模化生产线:除了国内首条大规模自动化乳铁蛋白生产线,还有国内首条产业化脱盐乳清生产线、富含免疫球蛋白牛初乳生产线等;能实现从胶束酪蛋白粉到富含IGG的牛初乳粉等7种核心原料量产,覆盖了婴配粉和成人功能营养的核心原料;更完成了骨桥蛋白等6种产品的技术储备。

这些技术不是只停留在实验室,而是有实证支撑:星飞帆卓睿的N糖活性是普通奶粉的2倍,更接近母乳水平,DHA吸收率是6.4倍,脑育营养群促进神经元发育的效果提升3.9倍。这些数据没什么花哨的,就是把"活性"和"吸收"变成了可验证的标准——以前选奶粉看"含不含成分",现在飞鹤在试着让行业看"成分好不好用"。

这种标准的重构,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提质升级的信号:中国乳业不再是靠"堆成分"拼价格,而是靠"强技术"比价值。

而对飞鹤来说,走的每一步都在证明:行业竞争力应该是基于长期的技术沉淀,即使行业面临焦虑,企业仍可以靠自主技术掌握话语权,用原料优势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这也正是中国乳业突破"卡脖子"困境,走向全球竞争的核心逻辑。

03

技术叙事的更高维度:

定义"国家乳业技术主权"

纵观全球能穿越周期的企业,华为靠5G锚定通信产业升级,宁德时代凭动力电池支撑新能源战略,它们的共性是:从来不是"为技术而技术"的商业投机,而是嵌入国家产业升级的脉络里。

从商业价值到产业价值,它们的技术突破,既是自身盈利的核心引擎,更是国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话语权的关键支撑。

在国内乳业领域,飞鹤也在走类似的路。

典型的例子,是它牵头的“母乳研究”。在"十四五"规划推进关键期,飞鹤以揭榜挂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组建“母乳研究国家队”,联合北大医学部等2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覆盖全国6大区域的母子健康队列 ,系统性开展中国母乳研究。

此前全球婴配粉的母乳数据库多基于欧美人群,中国宝宝只能用"西方标准"。飞鹤的这项研究,就是在为中国新一代婴配粉建立"本土营养基准"。

其中最关键的成果是国内首个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

HMOs作为母乳里的核心活性成分,是婴配粉"接近母乳"的核心指标,以前只有少数国外企业能做全谱系分析,国内企业研发只能靠进口数据。

飞鹤的数据库覆盖了中国母乳里100多种HMOs结构,还理清了不同地域、不同泌乳阶段的含量规律——这意味着中国乳业第一次有了自主可控的、完整的HMOs基础数据,从根源上打破了国外在母乳活性成分研究领域的垄断。

更关键的是,针对母乳低聚糖(HMO)、骨桥蛋白(OPN)是婴配粉中两种重要成分,飞鹤牵头制定的两个团队标准,均为该成分在国际上的首个检测方法标准,这让中国在婴配粉标准制定领域获得了难得的话语权。

技术上的突破与"中国脑计划"等国家战略形成了深度协同。作为国家持续重点推进的科技项目,"中国脑计划"明确将"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研究"列为核心方向。飞鹤2023年启动的脑发育战略,与北大医学部合作的"生命早期脑科学研究计划",其发现的"中国母乳DHA:ARA专属黄金比例为1:1.7",不仅应用于产品创新,还为"中国脑计划"中儿童脑智发育的营养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这种企业技术和国家战略的共振,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商业范畴。

飞鹤的技术壁垒,不只是它自己的护城河,更像是中国乳业的"底子"。它解决了行业长期的"卡脖子"问题:乳铁蛋白国产化、HMOs有了中国标准、脑发育研究有了本土数据支撑国家战略,每一步都在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最后再看飞鹤,其实不用盯着短期业绩波动。它的逻辑很清晰:用稳定的现金流支撑技术投入,用技术突破打开新市场,再用这些突破夯实行业的技术基础——形成一个"现金流-技术-新增长"的闭环。

乳业的冬天还没过去,但能在冬天里筑墙、攒技术的企业,往往能在春天里抢占先机。

从产业链到技术储备,飞鹤的基本盘没受影响,还在定义行业的新标准,这种"短期让利换长期壁垒,长期壁垒撑产业高度"的战略定力,既是企业抵御行业周期的护城河,更是整个中国乳业从"规模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型的基石。

可以预见的是,当更多企业能共享技术成果时,中国乳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