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理:国自然获批率翻5倍!某高校砸钱请评审改本子,从6.67%冲到38.24%
01
202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正式公布,今年的基金申请市场依旧面临 “僧多粥少” 的困境 —— 一方面是申报人数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是项目总经费未能实现同比例增长,双重因素叠加下,整体命中率较往年进一步下滑。而除了命中率问题,基金评审过程中是否具备公平性、公正性与科学合理性,也再次成为科研界关注和探讨的核心议题。
此前,今日头条曾报道过一则颇具争议的现象:为了提高国自然基金的中标率,不少科研单位会主动对接本领域 “口子” 内的潜在评审专家,邀请他们为基金申请书提供针对性修改指导,同时向这些专家支付一笔被称作 “评审费” 的报酬。
其中有个典型案例:某高校的一个学院,前一年度申报国自然基金 30 项,最终仅 2 项成功获批,命中率仅 6.67%。这样的成绩让学院领导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于是在今年申报工作启动前 “痛定思痛”,投入大量资源、花费重金广泛邀请潜在评审专家进校,专门委托这些专家逐一对基金申请书提出修改建议。功夫不负 “有心人”,该学院今年共申报 34 项,最终有 13 项获得资助,命中率直接跃升至 38.24%,提升效果极为明显。
这一事件被披露后,也立刻引发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大家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
02
其实面对 “高校重金请评审专家改本子” 的消息,很多长期扎根科研一线的人,心里都有两层复杂的感受:一是 “不愿信”,总希望这只是个别案例,而非普遍现象 —— 毕竟对大多数 “纯靠自己” 的申请者来说,基金申报本就是一场 “用数月心血赌一个机会” 的硬仗,如果 “找关系改本子” 成了常态,那他们埋首查文献、反复打磨技术路线的努力,很可能会被 “人脉资源” 轻松抵消,这种 “努力不值钱” 的落差,足以浇灭很多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二是 “不得不信”,身边偶尔传来的零碎信息 —— 比如某同事 “找了领域内某老师把关后,本子一次就中”,或是某学院 “集中请专家指导后中标率翻倍”,都在隐隐印证这种操作的存在,让人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无奈。
而这一切的根源,本质是国自然基金被赋予了太多 “超出科研本身” 的价值,成了科研人职业生涯里绕不开的 “硬通货”。如今在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国自然基金早已不只是 “支持研究的经费”:评副高职称,必须有 1 项面上或青年基金;进入 “非升即走” 的考核期,没拿到基金就意味着 “出局”;甚至组建团队、申请实验室场地、争取横向课题,都要以 “是否有国自然项目” 为重要筹码。当基金与职称、生存、资源牢牢绑定,“申请基金” 自然从 “做研究的第一步” 变成了 “必须打赢的生存战”—— 为了提高胜率,部分单位和个人才会不惜代价找 “捷径”,哪怕这条捷径游走在合规边缘。
更让人纠结的是 “全员跟风” 的悖论。有人会想:如果所有学校都开始花钱请专家改本子,是不是就相当于 “大家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但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首先,“资源不均” 的鸿沟不会消失:重点高校能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经费,邀请会评专家、院士级别的大咖进校指导;而地方二本院校可能只能凑几万块,请中介或刚有评审资格的年轻学者 “把关”,两者获得的 “指导质量” 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所谓的 “同一起跑线” 不过是假象。其次,这种 “军备竞赛” 会让国家层面的评审成本大幅攀升 —— 一方面,基金委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核查 “专家指导” 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比如比对专家指导名单与实际评审专家名单、追溯 “评审费” 的资金流向;另一方面,大量科研资源被消耗在 “本子包装” 上:学校把学科建设经费花在请专家上,学者把时间精力用在 “对接人脉” 上,而非投入预实验、打磨研究方案,这本质是对国家科研资源的浪费。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回到评审环节的 “人情隐性影响”。基金委多年来一直三令五申,禁止评审专家与申请人私下接触,要求专家主动申报利益冲突、实行双盲评审,但在实际操作中,“熟人优势” 依然难以完全杜绝。几位中了基金的同行坦言:“不是刻意打招呼,但本子里提到的某项前期合作成果,刚好是评审专家熟悉的领域,加上之前在学术会议上聊过几次,专家对我的研究方向有印象,可能会更耐心看本子的创新点。” 还有更隐蔽的情况:某学者通过共同师门的前辈,把本子 “间接递” 给评审专家,虽然没明说 “请多关照”,但专家看到 “师门相关” 的标识,潜意识里的包容度可能会更高。这种 “非直接打招呼但有隐性关联” 的情况,远比 “明着托关系” 更普遍,也更难监管 —— 基金委能查到 “专家收了咨询费”,却很难界定 “专家因为‘眼熟’给了更高评价” 是否属于违规。
说到底,我们担忧的不只是 “请专家改本子” 这一件事,而是这件事背后折射出的学术生态倾向:当 “找关系” 比 “做研究” 更能决定项目成败,当 “本子包装” 比 “科学问题” 更受重视,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科研共同体的创新活力。毕竟,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可能藏在某个 “三无” 青年学者的草稿本里,他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打磨本子 —— 如果连这样的人都失去了机会,那国自然基金 “支持原创、鼓励探索” 的初心,也就失去了意义。
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机制是确保科研质量和资金有效分配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评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下是几点建议:
构建多元化评审团队:评审团队应包含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以确保评审视角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这种多元化的组合有助于避免学术近亲繁殖,促进跨学科的创新。
透明化评审标准:评审标准和流程应当明确并公开,让申请人和评审专家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评审的依据。这有助于提高评审的可预测性,减少主观性的影响。
加强评审监督: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引入第三方评估,对评审过程进行全面监督。这种监督机制可以确保评审活动的公正性,并为评审结果提供额外的可信度。
定期培训评审专家:定期对评审专家进行科研伦理和评审公正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这有助于确保评审专家能够依据客观标准进行评审。
利用技术辅助评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辅助评审过程。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分析申请书的质量,识别潜在的偏见,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对于评审过程中的任何违规行为,应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这不仅包括对违规者的处罚,也包括对受影响申请人的补偿措施。
提高公开透明度:在不侵犯申请人隐私的前提下,适度公开评审结果和评审意见。这种透明度可以增加公众对评审过程的信任,并为申请人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机会。
鼓励社会参与监督:鼓励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评审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广泛的参与有助于发现和纠正评审过程中的问题。
建立有效的申诉机制:为申请人提供明确的申诉渠道,对于评审结果有异议的情况,可以进行复审或申诉。这种机制不仅保护了申请人的权益,也为评审结果的公正性提供了额外的保障。
通过实施这些建议,可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质量和公信力,促进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稳定和公正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