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4800亿,奇瑞终于要上市了!
年入4800亿,苦等21年,奇瑞终于要上市了。根据证监会披露消息称,奇瑞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已备案。这就意味着,奇瑞的上市之路,最终等到最后的临门一脚了。它将成为今年,港股最大的汽车IPO。
其实,很多人都无法想象,这家超级汽车巨头,连续22年出口位列中国第一的奇瑞汽车,却至今都没有上市。相反,很多造车新势力,至今都没有盈利,却市值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了。为什么奇瑞上市会这么慢呢?为了这一天,奇瑞足足等了21年之久。奇瑞曾6次冲击上市,却均告失败。这其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第一次是2004年,奇瑞首次申请IPO,却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呢?核心就在于股权。在上世纪90年代,奇瑞本身是没有造车资质的,为了能够造车,被迫划转20%股权,给了上汽。它也就被改名为“上汽奇瑞”了,寄居在上汽的屋檐下,才得以存活。可上汽一看,这奇瑞混的挺好,还要上市了,就提出增购股权,而奇瑞呢?肯定不希望自己努力奋斗,被上汽摘了果子。双方股权没谈妥,奇瑞第一次IPO也就失败了。
第二次呢,是在2007年。这一次,奇瑞上市失败,就全怪自己了。因为奇瑞QQ的成功,让奇瑞决心学习大众,启动了品牌多元化战略,孵化了一堆的子品牌,比如瑞麟、威麟、开瑞等。原本的打算是,多生儿子好打架,搞车海战术。可结果呢?产品线杂乱不堪,销量下滑也就算了,还特倒霉,遇上了美国次贷危机。这就导致投资人纷纷撤资,奇瑞的第二次上市,也失败了。
第三次,是2016年。这一次,没啥特别的故事,就是奇瑞想借壳“海螺型材”,拆分独立上市。可证监会一看,“海螺型材”是一个造铝合金门窗的,跟汽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另外,当时新能源浪潮已经开启了,但奇瑞反应迟钝,只有一款“小蚂蚁”微型电动车,一年能卖1万多辆。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把奇瑞挡在了门外。此后呢,奇瑞又经历了两次IPO,但都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失败了。直到第六次冲击IPO,才终于拿下第一张登陆资本市场的门票!
为什么这一次就成功了呢?核心还是,业绩太好了。虽然奇瑞的股权结构依然很复杂,但是,蛋糕做得足够大,各方就都有得赚。在很多人眼里,奇瑞是一家国有大车企,但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严格来说,奇瑞和娃哈哈一样,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有三方大股东!
第一方是安徽本地国有资本,主要是安徽省和芜湖市的国有资本,联合持股36.34%,为第二大股东。第二方呢?是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合计18.25%。这个员工持股平台的实控人呢?就是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为第三大股东。那第一大股东是谁?是外部民营资本,主要就是立讯精密。立讯精密持股16.83%,还有青岛五道口基金等,合计持股45.41%。
从这个股权结构就能看出,奇瑞的最大单一股东,还是安徽本地国有资本。同时呢,员工持股平台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只要安徽本地国有资本与员工持股平台站在一起,基本上,奇瑞就还是国资控股。而立讯精密呢?一边可以打入奇瑞汽车的供应链,另一边也能分享奇瑞上市的资本红利。
奇瑞本身业绩也相当突出,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总量就超过54万辆了,进入下半年旺季,月均出口量稳定在10万辆以上。奇瑞也紧跟比亚迪、吉利之后,月销稳居20万辆以上。考虑到比亚迪、吉利已经双双打入全球前十大车企。奇瑞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三家,销量冲上全球前十的中国车企。
奇瑞的IPO虽然有些迟,但它仍旧成为了一家中国,乃至世界的头部汽车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