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智夺冠背后,一场关于脱口秀的大获全胜
《脱友2》落幕,脱口秀迎来“最佳巅峰期”。
文|爱捞
编|园长
参加了七年脱口秀节目的何广智,终于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以下简称《脱友2》)中,拿下冠军。
这不仅是很多选手喜闻乐见的事情,也是网友们的“众望所归”。在总决赛排名公布的当天,“何广智夺冠,实至名归”的相关讨论,遍布互联网;与此同时,“脱友2的群像太珍贵了”“脱友真正做到了搞笑与感动并存”等评论,也成了大众对节目的普遍印象。
今年的《脱友2》确实很不一样。在观众笑点不断被拉高的时代,节目带来的不仅有“段子炸裂的声音”,还有对性别困境、原生家庭、个人成长、职场生存等方面另辟蹊径的讨论,小帕、王大刀、王小利、小四爷、小奇等一批辨识度极强的新人,正在打破刻板,让节目的社会价值更为具像化。
这届脱口秀的观众不只是观众,也是节目的讨论者、传播者、受益者。
如果说《脱友1》播出时,爆梗和金句的传播,为脱口秀行业带来“重生”的信心,那么《脱友2》的播出,则为脱口秀示范了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既为成熟演员创造成长空间,也为新人规划出被观众一眼记住的养成之路,在造星之前,先让扎实的内容以深度打动观众,并且让所有人一起充实脱口秀的价值生态。正因如此,它成了每年夏天,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何广智夺冠、《脱友2》的夏天圆满落幕,但属于脱口秀的盛夏,还在继续。
新王诞生,脱友托举
《脱友2》今年给观众最大的惊喜之一在于,更多“老选手”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
去年,凭借着“化妆梗”出圈的贾耗,在今年依然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突破口,他证明“男人化妆”只是讲好段子的开始,用段子把爸爸“捧红”才是渐入佳境;步惊云同样如此,作为《脱友》舞台被观众评价为“杀疯了”的选手之一,讲脱口秀时加点秦腔,讲生死时再加点笑料,一句轻飘飘的“这啥操”又可以把讽刺感拉满。
在《脱友2》的舞台上,成熟演员不仅把自己的精神状态校对得更加精确,也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保证“笑果”的同时,还稳住了节目的热度和精彩度,可以称得上是“台柱子”般的存在。就像总决赛里拿到第六名的呼兰,7年38次登台,对观众和选手来说,都是一剂强心针,让所有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
在脱口秀行业发展的八年时间里,无论是行业还是观众,都将目光聚焦在新人的挖掘和培育上。正是因为新鲜血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潜力,有大批新人涌入节目,带来不间断的新鲜感,因此可以持续不断地锁定观众的目光。
在这个过程中,成熟演员的困境却容易被各方忽视,如何让自己的创作能力更进一步,如何抵达更好的精神旷野,如何为观众带来更多,都成为一个个问号敲打在演员的心中。
恰恰是他们的坚持,让更多喜剧精神感染着年轻人,也让更多新人能够冲破迷茫和瓶颈,始终专注创作,并坚信“坚持”的意义,脱口秀的周期并不是三五年,可以是七年,甚至更长时间。
何广智夺冠后,台上的很多选手都忍不住落泪,小四爷在后采中说,自己第一次见广智是在《脱口秀大会第三季》,那时候他就像流星一样璀璨,今天他也是跟流星一样璀璨。
何广智夺冠的意义,并不只是普通演员圆梦那么简单,更是告诉所有的脱口秀从业者,认真耕耘的人一定有收获,即便送荔枝的路途非常曲折,但好心态的人都会带着简单的快乐,返璞归真,抵达自己的“长安”。
《脱友2》的存在,也在升华中。这档节目始终坚持对好内容的“托举”,不断为成熟的演员提供舞台,解开创作的束缚,让他们在线上一次又一次被观众看见、关注,获得流量,也获得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发展,节目也培养出了自己的“常青树力量”,为从业者们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在这些头部力量的带领下,整个脱口秀行业也会更加健康地向前迈进。
何广智的夺冠,是传统脱口秀的胜利,也是整个脱口秀行业的一种胜利。
新人养成,脱友反哺
节目对“老选手”的关注度提升了,对“新选手”的培育能力也变强了。
这也是《脱友2》给观众的第二重惊喜。每一年,脱口秀节目都会向行业“进贡”新人,但今年的新人敢说敢讲,还有极强的的个人风格。
比如新疆选手小帕,一开场就用“未来可妻”“抓妈”“求儿不得”直接出圈,地域笑话秒变地狱笑话;比如讲述风格鲜明的王大刀,举重若轻的语气搭配生冷的表情竟然可以生产笑话,一切just like magic。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新选手更显得“五花八门”,不仅作为新鲜血液为节目带来新鲜感,而且可以做到在爆梗的同时,用各自的视角帮助观众拓宽看世界的方式,也拓宽大众对于脱口秀定义的边界。
都说这两年脱口秀舞台上的女性话题有些同质化,但你又能在王小利出场的时候,感受到“大女主”的强大冲击力,原来不婚不育还啃老不是全部的真相,世界围绕着“我”转才是段子感染力强的核心原因。
脱友的舞台丰富程度也在强化,听惯了985、211的高学历脱口秀,中专生小奇的出现,又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做帝王我斗苍天”的天生乐观人格。不同经历、身份的演员,在这个舞台上,用段子解构屏幕前的困惑和焦虑,正在成为一种综艺奇观。
比起一档节目,《脱友2》更像是一本答案之书,大众关注的问题,演员们总要调侃两句帮大家出出气;大众想知道的问题,演员们也在舞台耿直开麦,以个体叙事给予观众更多元的答案。
于是,关于脱口秀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大,有人觉得脱口秀就应该搞笑,有人认为脱口秀应该有表达,但无论是哪一种答案,都不得不承认,引发讨论本身,就是节目的价值所在。
新人的培育不是一朝养成,随着行业的成熟发展,观众对好内容敏感度的提升,新人要想被看见,需要一个生态的全方位反哺,同时也要做到不急躁。
如何在内容竞争白热化、阅读碎片化的时代,让新人能被观众牢记,并加强粘性,《脱友2》为行业做出了正确的示范。除了老选手在前带动新选手外,节目也通过衍生、运营等方式加深新人的辨识度。
比如刻画穷门、校门、家门等群像,将演员们“分门别类”,让观众更容易记住演员本人和他们的段子。提起“穷门”,观众自然会想到最初以穷酸段子为养料的何广智,如今又多了高寒、小四爷等。当观众关注穷门群像,自然也会从对比中发现每个“门”之后,演员门的差异化。
无论是哪一种“门”,对演员来说,这是一种来时路,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情感连接。节目对演员的安利,藏于无形之中。
适配的衍生节目打造,也在帮助新人演员加速出圈。这次最值得一提的衍生节目,是《豫见她们》,领笑员鲁豫与女性演员的深度对谈,总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也让大家对每位演员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小雪的奇葩家庭、火锅的生育痛、影视屏幕上普通人身影的消失……一个个关乎每个人生活的话题,都在一档衍生节目里诞生和讨论。
《脱友2》让观众真正地看见每位演员的内心,也让整个社会看到更多的“处境”,节目的社会价值在此刻不言而喻。
生态培育,脱友胜利
在过去七年的时间里,行业和大众对脱口秀的担心来自三方面:
其一是内容创作的瓶颈,话题的同质化与不好笑,成为很多脱口秀爱好者担忧的问题;其二是新人的稀缺性与后劲不足,毕竟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能够抓住观众眼球才是关键;其三则是演员的商业潜力,演员发展路径的上限几乎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新生物种到底可以走多远。
2年《脱友》舞台,8年脱口秀之路,每一年都有新人冒头,有成熟的演员发展成为“多栖艺人”,更有坚持的人不断突破,形成自己的口碑。然后新人成为前辈,前辈又被节目挖掘出更多商业价值,循环往复。
腾讯综艺不断向行业证明,做好成熟演员的托举和新人的培育,就能保证一个行业续航的“生命力”。
在这个过程中,腾讯综艺也培育出了自己的脱口秀生态。节目通过长效造星的方式,让观众对演员本身形成精神认同,再通过对节目IP的持续打造,为演员们塑造更多可能性,让观众对整个群体产生深刻共鸣,并被“群像闪耀”的魅力所深深感染。
在这里,新人可以逆袭拿大王,老选手只要坚持依然可以被看见,大家可以选择坚守讲脱口秀,参与到影视综的录制,也可以偶尔选择退赛奔赴更重要的人生旅程,节目的包容性在增强,变得更有“人情味儿”。
这种“人情味儿”不是“顶层设计”刻意而为,而是自下而上的反馈。到小红书搜索《脱友2》,你会比往年看到更多反馈,录制的时长变短,观众的情绪也高涨,纷纷写下对自己心仪选手的评价,还有网友将对内容的兴趣转移到节目的制作上,分析起节目的“长线造星”的思路:就是能将“人”本身讲得淋漓尽致。
(《脱友2》网友口碑反馈)
腾讯综艺在脱口秀节目的打造中,也找到了不断形成复利的方法论,它不是一种可以套进去的模板公式,而是一种对内容与人的倾情投注,既尊重演员的选择,也尊重观众的感受。
总决赛的表演环节中,脱口秀演员们齐聚舞台,为王继业刚出生的女儿带来一段表演。这段表演虽然在感动中带着一丝喜剧的滑稽,但也最好地诠释了观众喜爱脱口秀的原因:好笑中伴着治愈,演员集体熠熠生辉。
何广智夺冠,群像闪闪发光,每个人都在这场以喜剧为名的表演中,展示出真实、生动的精神状态。在笑与感动共存中,节目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创造了深度的精神连接,让每年夏天看脱口秀,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一种习以为常。
八年来,脱口秀话题变得多样,群像愈加鲜活,行业的顾虑也正在消除。在语言类综艺稀缺的当下,如果你问最有活人感的综艺是什么,一定非脱口秀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