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斗士”大卫·比斯利在林道诺贝尔经济学大会发声

2025年8月29日,第八届林道诺贝尔经济学大会特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大卫·比斯利(David Beasley)发表演讲,他以深沉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任执行主任期间的经历,分享了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并呼吁经济学界与政策制定者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饥饿与冲突。

500

半个世纪的公共服务生涯

大卫·比斯利的职业生涯始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21岁时,他首次当选州众议员,此后历任多数党领袖、议长代理,并于1994年当选为州长,成为该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之一。在任四年间,他推行教育改革、减税、福利和刑事司法改革,吸引宝马、本田、米其林等跨国企业落户,使南卡罗来纳州迎来经济发展的高峰。卸任后,比斯利持续参与全球事务,曾获约翰·肯尼迪“勇气档案奖”,并在世界多个战乱地区推动和解。2017年至2023年,他担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筹集资金超过550亿美元,使该组织在80多个国家为1.6亿人提供粮食援助。2020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因在抗击饥饿和促进和平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比斯利代表组织发表诺贝尔和平奖演讲。

“我睡不着的不是被拯救的孩子,而是没能救到的孩子”

在演讲开篇,比斯利分享了自己与美国《60分钟》节目主持人斯科特·佩利的一段对话。当被称赞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时,比斯利回答道:“我睡觉时不是想着那些我们救下的孩子,而是想着那些我们没能救到的孩子。每当资金不足,我们就必须做出痛苦的选择——决定哪些孩子能够吃上饭,哪些孩子只能眼睁睁地饿死。”他指出,尽管世界拥有前所未有的财富,但仍然“每四五秒就有一个人死于饥饿”,这种反差令他深感愤怒与痛心。

从80万到2.76亿:饥饿危机的急剧扩张

比斯利回顾了他接手世界粮食计划署时的乐观设想——当时全球约有8000万人面临饥饿威胁,他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可以逐步减少甚至消除这一现象。然而,气候冲击、新冠疫情、供应链中断和债务危机使情况急转直下:受饥饿威胁的人口一年内飙升至1.25亿,随后又在疫情冲击下上升至2.76亿。他直言,过度的封锁措施在许多脆弱国家造成了比疫情本身更严重的粮食灾难。“你可以30天不打疫苗,但你不能30天不吃饭。”

粮食与战争:饥饿是冲突的燃料

比斯利强调,80%的粮食援助行动都发生在冲突地区。“恐怖组织利用饥饿来招募成员。当一位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饿死,她的丈夫或儿子很可能被迫加入极端组织。”他指出,粮食安全不仅关乎人道,更关乎全球安全与稳定。他特别提到俄乌战争对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冲击。乌克兰作为“世界粮仓”,每年产粮可供4亿人食用。战争爆发后,黑海港口被封锁,全球粮价飙升,直接威胁到非洲等脆弱国家的稳定。比斯利亲自参与推动了“黑海粮食协议”,成功缓解了危机。

“用一美元预防,胜过花百倍代价救火”

面对欧美政界对国际援助的质疑,比斯利以实际数据回应。他举例说,德国在五年内为安置100万叙利亚难民花费1250亿美元,而如果在冲突发生地投入不到10亿美元粮食援助,就能让难民留在家园。“这笔账很清楚:是每天花50美分养活一个人,还是每天花70美元去收容一个难民?”他指出,美国为中美洲移民儿童提供庇护的费用高达每周3750美元,而如果在原籍国实施可持续粮食项目,只需1至2美元即可避免被迫迁移。“移民危机如果不解决根源性的粮食问题,所有的对策都只是头痛医头。”

对国际体系的反思与改革呼吁

比斯利坦言,初入联合国时,他被大量冗长的官僚语言所困扰。“我说这是我听过的最大一堆废话。我没时间浪费在会议上,因为外面有人正在饿死。”他的直言不讳一度引来批评,但最终证明行之有效。他在任期内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年筹款从60亿美元提升到140亿美元,日均筹款额从1000万美元跃升至近4000万美元。“慈善固然重要,但长期之道是制度与发展。”他呼吁国际社会在持续投入紧急援助的同时,更要建设水利、灌溉、道路和农田复耕。他举例说,在非洲一些地区,WFP帮助农民修建11万口小型蓄水池、8万公里道路和400万英亩土地改良,“让农民自给自足,比单纯发放粮食更能持久地减少冲突。” 

青年与未来:不要否定制度,要去完善它

比斯利特别提醒年轻一代不要轻易否定市场经济与全球化制度。“200年前,全球90%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今天,尽管人口增加到76亿,但极端贫困比例已降到9%以下。这套体系并非完美,但正是它让更多人摆脱了饥饿。”他也警告,虚假信息与社会撕裂正在威胁民主制度。“如果任其发展,15至20年后民主可能不复存在。领导人必须集中精力应对,而不是像玩‘打地鼠’一样头痛医头。”

“粮食安全是和平的前提”

在演讲结尾,比斯利讲述了一个非洲妇女因得到灌溉系统支持而不仅养活家人,还能进入市场售卖农产品的故事。“她骄傲地对我说,她甚至能靠自己收入为儿子办婚礼。这就是尊严,这就是希望。”“所有的黑暗也无法熄灭一根火柴的光亮。粮食就是那根火柴,它点燃的是和平与希望。”比斯利呼吁各国领导人、经济学家与青年学者们携手,共同构建一个免于饥饿的世界:“如果我们能解决粮食问题,世界将会更加稳定,移民会减少,冲突会缓和,和平才会有真正的可能。” 

(图源: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