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个哲学问题的解说(20250827)

一、“抽象概念”是非物质的存在吗?

不是的。 

有人认为“抽象概念”是非物质的存在。它们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质,也不在时空当中。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们没法证明在时空之外有“存在”。“存在”从其现实性来说,只能是物质的,并且在时空中。所以,存在“抽象概念”就意味着它们必须是物质的,在时空中的。 

那么,抽象是怎么回事,抽了什么“象”,又与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什么关系呢?下面举例来说明。 

窗口有一棵梅树,枝条上开了一朵梅花,又开了一朵梅花。

1、某人用摄像机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电视屏幕上播放。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梅树开花了吗? 

没有。人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像素点的明暗变化,色彩变化。像素点用它的变化“模拟”了梅树开花的过程。 

2、某人用连环画的方式绘制了梅树开花的过程。人们在画纸上看到了梅树开花吗? 

没有。人们在画纸上看到的是笔墨,是线条和色块。它们用几幅画的数量简括和模拟了梅树开花的整个过程。 

3、某人在纸上写下“1+1=2”。人们在这个数学的逻辑表达式中看到梅树开花了吗? 

没有。人们看到的是数字代替了花朵实物,然后用加法表达式模拟和记录了梅树开花的过程。 

从上面的三种情况可以看出,抽象是去掉了原有物质的形象,用另一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来加以“模拟”。在这个抽象过程中,无论是抽象的对象,还是抽象的结果,都没有去掉物质属性,没有变为“非物质”,而是始终基于物质,处在物质之中。 

抽象是不可能离开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它必然在时空中。 

认为抽象是非物质的,不在时空中,是错误的。人们根本没法证明有“非物质”的存在,也无法证明有“不在时空中”的存在。此类观点全是谬论。 

有些抽象概念表达了不存在的事物,比如数学里的“虚数”,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像现在写“2026年”一样。2026年还没到来,并不存在,但是依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基于被验证过的逻辑(即物质的因果变化运动),2026年是可以存在的。所以,人们就写了“2026年”来指代还未发生,还不存在的时空。 

这是一个抽象过程。但抽象的对象不是2026年,而是对已有的时空变化过程的模拟和扩写。这个变化过程是物质属性的,因为时间就是物质的变化过程。 

抽象的结果,“2026年”这个时空概念,也不是“非物质的”。它必须存在于物质中。因此,它会存在于人们的大脑思维中,这是生物的物理化学变化。它也会存在于笔墨中,成为写在纸上的文字。或者存在于各种屏幕像素的色彩显示中。 

数学里创造虚数也是类似的过程。它是对“逻辑”的模拟与扩写。而“逻辑”的基础是物质的因果变化运动。没有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就没有逻辑可言。 

抽象概念还可以指代完全虚构,完全不存在,无法证实,甚至不符合物理规则的事物。比如平行时空,高维度空间,极乐天堂,神仙鬼怪等。这就像写小说,虚构故事一样。它们是用语言文字这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来描绘假想的,不存在的,或无法证实的事物。离开语言文字等“物质手段”,这些虚构的对象是根本不存在的。 

比如,平行时空存在于数学表达式中,存在于动画演示中,存在于科普文章中。神仙、上帝、安拉等也存在于经书的文字中,庙宇的塑像、绘画、音乐中,影视作品中,以及人类大脑的生物学活动中。离开这些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虚构出来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法证明的。而“虚构行为”是对已有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和扩写的过程。 

因此,“抽象”是一个“物质模拟过程”。“抽象概念”就是这个物质模拟过程的结果。它也以物质形式展现。因此,抽象和抽象结果才能“存在”。 

除了模拟之外,抽象和抽象概念还有“浓缩”的功能,举例如下。 

人们从武松打虎,为民除害的故事里抽象概括出了“勇敢”这一意义。然后,又从消防员冲入火场救助百姓,警察勇斗歹徒等事迹中抽象概括出了“勇敢”这一意义。 

于是,当妈妈鼓励害怕打针的小孩,鼓励他要勇敢时,“勇敢”这一语言词汇在小孩心目中唤醒的就是那些勇者的行为。 

此时,抽象概念“勇敢”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浓缩的故事,类似电影视频的压缩包。它浓缩了,模拟了某类人物的某类行动,及其在人们心目中触发的思维和情绪体验。这些思维和体验是物质属性的,是生物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 

因此,抽象概念在此时发挥的作用是,用“勇敢”这个词汇,一边简化浓缩那些勇敢的故事,一边在打针儿童的心里模写和唤醒听到此类故事后的思维和体验。 

综上所述,“抽象”全过程都是物质属性的。抽象的对象是物质的。抽象行为也是大脑的物质活动。抽象的结果,各种概念和意义等,也存在于大脑活动中,或者被语言文字等物质手段记载和展示出来。这还是物质属性的。 

像“组织、结构、关系、逻辑、优美、时间、功能……”其实都是对某些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浓缩和模写。离开物质的运动变化,就没有它们。 

它们作为抽象概念并不是什么“非物质的存在”,更不会“不在时空中”。 

非物质的、不在时空中的,根本没法证明其存在。 

最后概括来说,“抽象”就是用一个简化的物质活动去浓缩,模拟和指代另一个复杂物质活动的行为。全过程,全要素,都是物质属性的。

二、“价值”来自主观思维的需要吗? 

不是的。 

有人认为,“价值”是生命体主观需求的产物。有主观思维才有价值可言。没有主观思维,就没有价值。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实际上,即使没有生命,没有“主观”,价值也是存在的。 

“价值”是相对于“存在”来说的。能维持存在,就有价值。而“存在”不仅包括生命体,也包括非生命体。没有主观,也能有“存在”。 

而“存在”是需要条件的。任何存在都需要条件。不同的存在需要不同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不同的“存在”来说,就是“价值”。 

随着自然界的进化,世界从无生命阶段进入有生命阶段,又从低级生命阶段进入高级生命阶段。于是,意识出现了。生存的条件被智慧生命清晰明确地识别出来,加以认识和理解,再用语言文字命名为“价值”,并使之成为生命体为了维持自身存在而有意追求的目标。 

价值的本质是“能量”。任何存在都需要“能量”。不同物质形式,不同生命体,需要的能量形式不同。比如,植物需要太阳能,人类需要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但无论什么能量形式,本质都是能量。 

能量构造的不同物质形态,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形式,被各种不同的“物质存在”所需要。 

所以,从自然进化历史来看,价值(即能量)是先于意识(即主观)产生的。 

不是主观需求造就了价值,而是价值(能量)造就了主观需求。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一种表现。 

正是有了能量,有了愈加多样和复杂的物质形态,才最终发展出了生命体,然后有了意识和主观需求。 

而生命体什么时候有需求,需求什么,需求多少,有什么可以满足需求的物品……所有这些都是被能量,被物质发展的现实限定的。 

一千年前,人类也有飞行的主观需求。这是因为人们看到鸟儿在飞翔,但自己不能飞翔。但是,人类的这个需求不会被满足,也不会有飞机这种价值形式存在,因为那时的科技发展没有达到造出飞机的水平。 

由此人们不难发现,不是主观需求造就了价值,而是价值现实(即物质条件,包括生命体自身的物质条件,以及它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的物质条件)造就了,决定了,生命体会产生什么需求,在什么时候产生需求,需求的是什么,需求的数量是多少,需求的合理程度是怎样的,以及有什么现实的物品或产品可满足生命体的需求…… 

这就是价值(即能量)造就了主观需要。换言之,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决定主观需求。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包括主观需求反作用于物质,这都是对的。但是,主观意识的产生条件,主观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目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所需的手段和材料……这些全部都是被物质现实所限定的。 

因此,说主观意识、主观需求造就了价值,其实是没有深入认识价值本质得出的错误结论。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价值(即能量)造就了,规定了人类的主观意识和需求。

三、“本质”是脱离物质的一种抽象存在吗? 

不是的。 

人们为了更好地把握事物,经常需要探究其本质。于是,在概括出本质后,人们就倾向于认为本质是抽象的。它脱离了事物本身,存在于概念中。 

比如,人们从消防员深入危境救助群众的事件中概括出“勇敢”作为事件本质。然后就认为这个本质不在事件中,而是脱离它独立存在,成为一个非物质的存在了。即,认为“勇敢”是一个非物质的存在。 

通过前面对抽象的解释,对价值本质的解释,人们应该明白,“勇敢”作为一种抽象出来的本质,它只能存在于事物本身。“本质”是不能脱离事物本身存在的,更不会成为非物质的存在。 

非物质没法存在。没人能证明非物质如何存在。“概念”本身也不是非物质的。概念要么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要么是被语言文字等手段表达出来的物质形式。 

总之,“本质”必然在物质事件中,而不能离开它单独存在。“本质”也是物质的。 

离开物质事件的“本质”其实是“‘本质’的概念化记录”。它存在于人的思维活动中,存在于语言文字等物质形式中。即“概念”依旧是物质属性的。

2025.08.27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