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平台誓要与商家争利,把医美行业吃干抹净?
既当裁判员,又想当运动员,要把医美行业的业务“吃干抹净”?
作者:李淼淼
编辑:贾 明
2025年8月15日,新氧发布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营收3.79亿元同比下降7%;净亏损为3600万元,2024年同期为盈利189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公司经调整后净亏损为3050万元,2024年同期为盈利2220万元。
这份财报堪称一份“冰火两重天”的荒诞剧本。
首先,传统“裁判员”业务(信息及预约服务)同比暴跌35.6%,营收规模从2024年同期的2.097亿元缩水至1.352亿元,创下该业务板块近五年最大降幅。
另外是自营“运动员”业务(医美治疗服务)以426.1%的同比增幅狂飙,营收冲至1.444亿元,首次成为“营收支柱”。
总营收同比下滑7%至3.787亿元,净亏损3600万元(2024年同期盈利1890万元),现金储备半年蒸发20.3%,更遑论其“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商业模式已引发医美行业抵制,真的是“医美行业苦新氧久矣”?
01
“裁判员”业务崩塌:
传统业务营收不是下滑,是根基瓦解
财报显示,“信息及预约服务”营收下滑归因于“订阅平台信息服务的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减少”,要知道,该业务曾是新氧的“印钞机”。
此前多年,其信息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始终维持在55%以上,是连接B端机构与C端用户的核心纽带。如今35.6%的暴跌,绝非“商家流失”这么简单,而是平台公信力、撮合效率、行业话语权的全面崩塌。
财报未披露“订阅商家减少”的具体数字,但从“平台促成的医美治疗交易总额(GMV)同比下滑29%至3.039亿元”可以看出B端商家对新氧平台进行“用脚投票”。
为何商家集体逃离?核心原因在于新氧“角色冲突”下的资源倾斜。自新氧加速布局自营医美中心以来,平台流量分配逐渐失控,结合财报中“医美治疗服务营收激增426.1%”与“信息及预约服务营收暴跌35.6%”的反差可见,平台已将核心流量向自营业务倾斜。
有医美机构负责人直言,“我们在新氧上投了20万推广费,带来的咨询量还不如往年的一半,更气的是,用户搜索本地医美项目,前10条全是新氧自营诊所,我们这些合作商家根本没机会。”当平台从“撮合者”变成“竞争者”,商家用脚投票已成必然。
信息及预约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客观、专业的医美机构与项目信息。但如今新氧平台的用户体验,已与“专业”二字背道而驰。
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活跃用户数”虽从2024年同期的1.6万人增至10.04万人,但“已付费医美治疗次数”仅从2.76万次增至15.45万次,用户付费转化效率未随用户规模同步提升,侧面反映出C端用户对平台推荐的信任度下降。
财报中虽未提及用户投诉数据,但结合其“信息服务商家流失”“GMV下滑”的结果可预测,一旦用户对平台信息真实性的质疑,就会严重影响决策。
假如当“裁判员”开始为自己的“球队”吹黑哨,观众自然会选择离场。
新氧或许不愿承认,但信息及预约服务的下滑,本质上是其商业模式在新兴流量平台冲击下的“必然淘汰”。如今抖音、小红书凭借“内容+算法”优势,已成医美用户首选决策平台,而新氧仍停留在“机构列表+文字介绍”的传统模式,既无内容吸引力,也缺乏用户互动性。
财报中“信息及预约服务营收暴跌35.6%”,正是用户与商家向更高效平台迁移的直接结果。新氧未能及时迭代商业模式,反而将资源投入自营业务,进一步加速了传统核心业务的崩塌。
02
“运动员”业务狂奔:
直营业务难补“裁判员”业务7450万元营收缺口
财报中“医美治疗服务同比增长426.1%”的数字,被新氧管理层包装成“转型成功的里程碑”,但稍加拆解便会发现,这份“高增长”不过是“低基数+疯狂扩张”的幻象,背后堆砌的是现金流风险、运营漏洞与品牌危机。
先看一个被新氧刻意回避的事实,2024年第二季度,医美治疗服务营收仅为2740万元,基数之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25年同期1.444亿元的营收,看似增长426.1%,但换算成绝对增量仅为1.17亿元,甚至不足以弥补信息及预约服务7450万元的营收缺口。
这种“低基数高增长”的数字游戏,完全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单店盈利效率低下”的问题被增长数字掩盖。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氧拥有29家自营医美中心,总营收1.444亿元,单店平均营收仅为498万元。
而财报数据显示,29家门店中仍有4家未实现月度现金流盈利,占比13.8%。近七分之一的门店处于“赔钱赚吆喝”的状态。新氧CFO赵辉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含糊其辞地表示“将优化部分门店运营”,但未提及具体闭店计划,显然,这些“拖后腿”的门店,是新氧不愿面对的“增长代价”。
新氧在财报中表示,“已在9个主要城市布局29家门店”,并计划“年底增至50家”,但这种“半年新增15家”的疯狂扩张,完全脱离了其运营能力与资金实力。
首先,门店选址严重重叠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部分区域新氧自营诊所间距不足3公里,导致客户分流严重,部分门店月均接诊量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60%。其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财报中“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11.3%”显示公司虽扩招行政人员,但核心的医美医生团队并未同步扩充,部分门店甚至存在“兼职坐诊”的情况,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新氧管理层反复强调“自营门店与供应链业务的协同效应”,但财报数据却狠狠打了脸。2025年第二季度,新氧“医疗产品销售及维护服务”营收同比下滑28.1%至7600万元,核心注射类产品Elasty发货量从4.32万单位降至3.91万单位,同比下滑9.5%。
按照常理,29家自营门店应大量采购自有品牌产品,带动供应链业务增长,但实际情况是,自营业务的扩张并未扭转供应链业务的下滑趋势,所谓的“垂直整合”只是噱头,各业务板块“各自为战”,甚至存在内部利益冲突,协同效应根本无从谈起。
03
童颜针口水仗:
不是“反垄断”,是“破坏行业规则”的闹剧
今年6月,新氧与圣博玛的口水仗,彻底暴露了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本质。事件起因是新氧平台上部分商家以“低于品牌指导价50%”的价格售卖圣博玛旗下艾维岚童颜针,圣博玛发文指责新氧“未获授权销售、医生未合规培训”,新氧却援引《反垄断法》反击,宣称“把价格打下来是为了消费者”,甚至发布《不致歉声明》高调炫耀“低价战绩”。
据了解,新氧平台上的低价艾维岚童颜针,部分是“临期产品”(距保质期不足3个月),部分甚至是“水货”(未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而新氧所谓的 “医生合规培训”,不过是 1 小时的线上课程,完全未达到圣博玛要求的“3 天线下实操培训”标准。更讽刺的是,新氧在声明中宣称“所有产品可通过 UDI 系统验真”,但有消费者尝试验真时发现,部分产品的 UDI码无法查询,圣博玛官方也证实“这些产品并非正规渠道进口”。
这场闹剧最终以新氧悄悄删除《不致歉声明》收场,但代价是行业信任的彻底丧失。如此行径,传统“裁判员”业务(信息及预约服务)同比暴跌35.6%,营收规模从2024年同期的2.097亿元缩水至1.352亿元,创下该业务板块近五年最大降幅,这样的成绩单是偶然的吗?
04
下场自营:
丢了平台主业,被抖音、小红书抢占市场份额
财报中除了业务结构的矛盾,还有财务数据的恶化的局面。2024年第二季度,新氧还实现股东应占净利润1890万元,2025年同期却转为净亏损360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的反差极为明显。即便剔除股权激励费用的非GAAP口径,也从2024年同期的净利润2220万元转为亏损3050万元。这意味着亏损并非由“非现金费用”导致,而是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实质恶化。
掐红,总运营费用虽同比微降1.8%至2.413亿元,但营收下滑7.0%的背景下,费用率从2024年同期的60.3%升至63.7%,费用控制效率反而下降。同时,所得税从2024年同期的“收益260万元”转为“费用190万元”,进一步加剧利润亏损,出现“营收降、费用升、税负重”的局面。
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及定期存款、短期投资”合计为9.986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减少2.546亿元,半年内现金储备下降20.3%。财报未明确说明现金减少的具体原因。
新氧从“医美平台龙头”沦落到“亏损扩张、信任流失”的境地,根源在于其战略决策误判行业趋势、混淆商业角色、漠视用户价值。这种“自救”,最终变成了“自毁”。
新氧错误地将信息及预约服务的下滑,归咎于“第三方平台模式不行”,转而押注自营业务。
但实际上,行业的真正趋势是“用户需求从‘找机构’转向‘找优质服务’”,而非“平台模式被淘汰”。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正是通过“内容赋能+严选机构”的模式,抢占了新氧的市场份额。新氧未能抓住“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强化机构审核”的核心,反而选择“下场自营”,本质上是对行业趋势的彻底误判。
作为第三方平台,新氧的核心价值是“中立、客观、高效撮合”。而作为自营机构,其核心目标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这两个角色存在天然冲突,当平台拥有自营业务后,很难保证流量分配的中立性、信息推荐的客观性,最终导致合作商家流失、用户信任下降。
财报中“信息及预约服务暴跌35.6%”与“自营业务增长426.1%”的反差,正是这种角色冲突的直接结果,新氧用牺牲平台根基的代价,换取了自营业务的短期增长,最终只会两头落空。
新氧曾凭借“用户社区+专业信息”赢得市场,但如今却将用户当成“流量工具”,用低价自营项目吸引用户,用水军内容误导用户,用不透明的信息筛选损害用户权益。财报中“活跃用户数增长但付费转化效率未提升”,正是用户对这种“价值漠视”的无声反抗。
医美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信任”,而新氧却在转型中彻底丢失了这一核心,最终陷入“用户流失-商家逃离-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
对于新氧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不是继续扩张自营门店,而是重新审视战略定位,要么回归第三方平台初心,修复与商家、用户的信任,专注提升撮合效率。要么彻底剥离平台业务,转型纯粹的自营医美连锁品牌,避免角色冲突。
若继续在“裁判”与“运动员”之间摇摆,新氧终将在行业竞争与财务危机的双重绞杀下,坠入悬崖。这场“自救式转型”,若不及时纠偏,终将变成“自毁式结局”。
头图来源|新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