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破击与无差别轰炸:俄乌战场的战略分野
精准破击与无差别轰炸:俄乌战场的战略分野
撰文:雅礼学人
2025 年 8 月 29 日 星期五
当乌克兰特种部队的无人机群如蜂群般掠过战场,精准摧毁俄罗斯防空系统的雷达天线时,现代战争的新伦理正在俄乌冲突的硝烟中重塑。过去四天里,乌克兰安全局特种作战中心 “A” 的行动,堪称 “射人先射马” 的当代典范 ——17 套价值 2.5 亿美元的俄罗斯防空、电子战和雷达系统被定点清除,其中包括 4 套 TOR-M2、3 套 “铠甲” 防空系统、2 套 S-300,以及多型先进雷达。而仅仅数日之后,俄罗斯对基辅发动的大规模空袭,却造成 23 名平民死亡(含 4 名儿童)、63 人受伤,另有 225 栋居民楼损毁的人道灾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模式,不仅折射出双方战争伦理的差异,更预示着现代战争胜负法则的深刻变革。
乌克兰的四天精准打击行动,展现了高度专业化的现代游击战特质。被摧毁的 17 个目标绝非随机选择,而是俄军防空体系的关键节点:S-300 与 BUK-M3 负责构建中远程防空屏障,TOR-M2 与 “铠甲” 组成近程防御网,Nebo-M 等雷达则是战场感知的 “千里眼”。这种系统性打击直接导致俄军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能力下降 40% 以上,尤其削弱了其对抗乌克兰远程无人机的能力。
战术层面,乌军采用无人艇与无人机协同的复合突防模式,依托超低空飞行规避雷达探测;即便俄方启动近程防空系统与战斗机拦截,仍无法阻止关键目标被击中。这种作战模式的成本效益比极为惊人 —— 单架 FPV 无人机成本仅 500-1200 美元,却能瘫痪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防空系统,形成典型的 “以小博大” 效应。
相比之下,俄罗斯 8 月 28 日对基辅的袭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在 629 种空袭手段的饱和攻击中,尽管俄方宣称打击目标为 “军政设施与战略通信节点”,但外媒调查显示,超过 70% 的袭击波及平民社区。基辅市军事管理局的统计清晰显示,这场持续近四小时的轰炸,造成的伤亡几乎全部是平民,其中不乏在睡梦中遇难的儿童。
从军事效能看,这种无差别攻击并未摧毁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反而使俄罗斯在国际舆论场严重失分 —— 欧洲多国纷纷谴责这一 “恐怖袭击”,美国特使也承认此类行动 “威胁和平进程”。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俄军为实施这类攻击消耗了大量精确制导武器,却未能阻止乌克兰对其后方炼油厂的持续打击;后者已造成俄罗斯炼油产能 20% 的损失。
两种作战模式的效果差异,在经济与战略层面体现得尤为显著。乌克兰将打击重点锁定在俄军战争机器的关键环节:防空系统被摧毁使其无人机作战更趋自由,炼油厂遇袭则直接冲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数据显示,由于炼油能力受损,俄罗斯不得不将乌拉尔原油售价较基准价每桶折扣扩大至 2-3 美元,在印度等主要市场的议价能力显著下降。这种 “釜底抽薪” 式打击,正在缓慢但持续地削弱俄罗斯的战争潜力。
反观俄罗斯的报复性空袭:尽管给基辅造成 4.7% 的 GDP 环比下滑,却未能阻止乌克兰无人机产能的扩张,更无法扭转其防空体系被逐步瓦解的颓势。
从战争伦理与战略智慧的双重维度审视,乌克兰的作战策略展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中国古代 “射人先射马” 的军事思想在现代战场得到创造性转化 —— 将防空、电子战系统等现代 “战马” 作为优先目标,既最大化削弱敌方作战能力,又最小化平民伤亡,完全符合国际法对战争手段的限制原则。乌克兰安全局的数据显示,其所有打击行动均经过开源情报与卫星影像的多重验证,确保目标的纯军事属性。这种自律不仅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更构建了可持续的战争动员基础。
俄罗斯的战术困境,则凸显了传统战争思维与现代战场环境的脱节:依赖昂贵的防空系统应对廉价无人机蜂群,导致其陷入 “打不起也拦不住” 的尴尬境地;试图通过轰炸平民动摇对方抵抗意志,却重蹈了二战中 “战略轰炸未能达成政治目的” 的历史覆辙。正如军事分析家指出的,俄军防空体系的最大问题在于 “用老思维应对新威胁”,而这种僵化正在使其付出沉重的军事与政治代价。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仅取决于火力强度,更在于战略智慧与伦理选择。乌克兰通过 “精准打击军事目标” 的体系破击战略,不仅有效消耗了俄军实力,更在国际道义与战争合法性上占据优势;而俄罗斯的无差别轰炸虽造成人道灾难,却无法改变其 “战场感知能力持续下降、战争经济日益吃紧” 的根本困境。
当现代战争进入 “无人机时代”,“射人先射马” 的古老智慧与 “成本碾压” 的新战争经济学相结合,正在重新定义 “弱国对抗强国” 的有效路径 —— 这或许正是俄乌冲突留给当代战争研究最深刻的启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唐诗以精准的语言传递着善意的忠告,用于俄乌战争,赠予普京与泽连斯基,何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