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师与法治理想
作者 | 宋成律师
来源 | 法律先生
🔺86版《西游记》
编者按:
巫师和律师,有没有相通点?
我们采访过的那位在看守所门口「摆摊」的黄律师,用他的经历回答了我们。
黄律师原本立志要成为巫师,却被师父认定没有天赋,于是「退」而其次,成为了一名律师。
执业后,他在师父钦点的位置上(看守所门口绝佳点)开了自己的律所,做得风生水起。
昨天文章的留言中,有一位律师分享自己转行去做了道士,下面的跟贴都是求前辈引路。
看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同样讲究门道法道的和律师确有共通。
今天,宋成律师就以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唠唠「巫师与法治理想」。
古代巫师为什么存在?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古代帝王把占卜之术,看成关系江山社稷的头等大事。
若天有异象,口口相传导致朝野震荡,占卜吉凶安稳朝堂。
非富则贵的,重要事情上也会算算运势,或说命有定数,或也知暗示作用很强,算算方可安心。
算命算卦的人也颇有讲究,察言观色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猜听者想听什么。
普通人家,孩子周岁要抓周,百年过后要请“神仙”闹腾几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其强大,很多习俗延绵至今。
当然,国外不同区域多多少少也存在类似的例子。
🔺86版《西游记》
如果仅认为这是迷信,古代科技不发达,很多问题无法科学解答,那为什么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呢。
身边的达官商贾,遇心烦之事都去寺庙磕头供奉,以求心安,应该也没料到,会养大了释永信之类的大蛀虫。
潮州人,福建人,更加注重风水,从家里物件摆设,到公司大楼设计,甚至穿着,时常可以看到风水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去年参加一个全国规模前十律所的会议,惊奇地发现律师们除了喜欢研究业务,也很喜欢研究命理,说起来头头是道,让我感觉反差大了点儿。
我被撺掇着让大律师当众算了一卦,结果自然是好的,皆大欢喜。
🔺电影《灵气逼人》
医学治身体的病。
中医讲上医治未病,西医谚语则是,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关心,时时去帮助。
意思是什么呢?有的病医得好,有的病医不好。
但凡人谁愿意被病痛折磨呢,所以大小医院熙熙攘攘。
但好的医生,尽量在心理上给病患安慰,不能治的病尽量缓解痛苦,所谓“带病生存,提高生存质量”是也;不好的医生,会拍胸脯打包票。
前些时日打球拉伤,朋友推荐我去看他的骨科师父,兜兜转转在村里找到师父的行医点,门外约莫排着十多人。
有父母抱着的周岁孩子,似乎是胳膊抬不起来。有十五六岁的少年满脸青春痘,好像蹲不下去。
还有两个印象特别深,一个花季少女,X形腿,走路一扭一扭的,一个十来岁男孩,双手挛缩紧张。
师父抽着烟,基本不问,就是看体态,然后在关节处敲敲打打,有一个甚至动用了榔头。房间哇哇声不绝,然后有人说松了些,然后是谢谢师父。
轮到我时也是一通“揍”,前后一分钟吧,我说好了些。师父严肃说,你搞了这么久肯定有炎症,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我回头看了看排队的众人,他们轻轻松松的,眼里有光,不像在医院的样子,心想理应如此。
🔺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
法律治社会的病。
律师多少都有点法治的理想主义,喜欢鸣不平。
但经济趋势下行,社会矛盾、经济纠纷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案结事不了,比如,打赢官司执行不到钱,刑事案件领域更是如此。
职务犯罪案件,为了坐实受贿罪的罪名,需要行贿受贿双方的口供,以口供认定既遂,落实退赃金额。
但实践中并未追究行贿方的刑事责任,错误“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要件。
对刑法389条的理解偏差,不仅导致律师无法对证据发表辩护意见,还不利于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行贿方似乎没有谋取不当利益就不涉刑,围猎公务人员禁而不止。此外,就是否追究行贿罪问题不明确,有谈判空间则催生很多司法捐客。
病急乱投医,多少家属上了司法捐客的当。
🔺电影《九品芝麻官》
问题本身和心理需求同时存在。
巫师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
专业的医生,能部分解决疾病问题,更多时间需要安慰病人和家属,陪伴他们接受疾病、接受死亡。
律师能够解决法律问题,也有相当的时间需要处理客户焦急的情绪,需要提供情绪价值。
在各种专业领域之外,犄角旮旯,大街小巷,有证也好,无证也罢,以处理专业问题为幌子,实际提供情绪价值的门店数不胜数。
众生皆苦,人类社会心理需求极大,给专业人士提供了机会,给服务行业提供机会,甚至给骗子提供了机会。
🔺电视剧《状王宋世杰》
关注心理需求,我们应该信奉什么?
我想,信奉专业本身为好。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符合社会分工的原理,让普通人有期待、有生存空间。
混业经营看起来热热闹闹,更多时候是乱七八糟。当把神圣的白衣天使拉下神坛,我们会看到巫医神棍会死灰复燃。
当大家不再信奉法律,我们会看到捞人搞关系的骗局悄然登场;
当大家不再信奉政府的权威,我们会看到谣言漫天真相不明。
专业代表着权威,权威虽然并不意味着总是正确的,但对普通人而言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基于学术和创新需要挑战权威则是另一回事,但这不是普通人在非自己专业领域方面的事。
专业人士而言,不应该仅强调专业技术本身,应该双管齐下。专业知识针对客户的问题本身,也应该重视客户的心理需求。
最后,作为律师我认为,普通人应该信奉法律。
法院的判决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权威的。
上级法院的判决不一定比下级法院更加高明,但因为它更权威,所以应该得到执行。
突然想起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25判决并非无可指摘,但符合当时时代背景。
美国的弗兰克大法官在世时,他的法庭充满温度,近期他的离去引发大家的强烈关注。
这反应了普通人对法治的期待,也是法律人坚持法治理想的有力支撑。
我们信奉法律,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热爱。